摘 要: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化学1模块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去展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活动是当前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以硫元素为例对这些教学策略进行分析阐述。希望能给在职的教师们一点帮助,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硫元素;教学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教学一直受到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视,因为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构成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和骨架。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导出,是在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感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发展,又要依赖于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扩展和深入。同时,化学实验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生动的再现和认识,化学计算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定量研究,化学用语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记载和描述,所以离开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其他化学知识将成为无源之水。
既然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整个中学化学的基本知识构成,也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那么学好这部分知识便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谈谈元素化合物教学上的几点教学策略,并以硫元素为例进行分析。
二、 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当前教学中比较热门的话题,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才能达到老师易教,学生易学?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这一直是当前教师们思考的一大热点问题。因此,教学策略无论是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深入发展,还是对课程与实践的改革,甚至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 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真实的情境过程。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而是只有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获得更高的效率。因此教师应该把学习情境的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在创设真实情境时可以从生活中取获取相关的事例。这样,在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
譬如在设计新《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的这一节内容时,上课前可以作如下问题情境的设计,来引领学生通过讨论,自主地探究二氧化硫的理化性质,将会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
【生活情境】
(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你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
(2)让学生划着一根火柴,然后吹灭,并用手轻轻扇动,然后问学生闻到了什么气味?它是什么物质?
这样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黑火药、火柴是相对较熟悉的内容。在教学的初始阶段从相对熟悉的话题引入新知识,这样,既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又比较自然地进入课堂主题,并且很好地调整学生的心理意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探求结论的心理状态中。这样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吊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的教学情境设计,它的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 实验探究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要使学生形成物质的概念,必须从揭示物质的性质人手。而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只有借助于一定的化学实验,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才能直观地显露出来,才能被学生所感知。所以,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得物质及性质等事实的重要途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
在新《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的这一节内容的实验4-7时,为了便于学生的操作与观察,我将做如下改变。(让学生操作)
【实验探究】
(1)用500mL塑料吊瓶收集满二氧化硫,悬吊于黑板前,用一支盛满蒸馏水的5mL注射器往吊瓶中注入蒸馏水,吊瓶很快就收缩。
(2)待(1)中的吊瓶不再收缩时,用另外一支注射器往里面注入少许紫色石蕊试剂,吊瓶内的溶液马上变为红色。
(3)用5mL的注射器从(1)的吊瓶中吸取二氧化硫气体,并将其注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边注入蒸馏水边振荡试管,试管中的红色马上退去。然后给试管加热,又发现恢复了红色。
这样将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安全化并且使得实验现象较为明顯。通过实验的探究,学生从眼前的现象转变为书上的知识,这一过程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因此会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从而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由于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毒性,导致教材上的实验不便于学生操作,所以我做如上更改。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把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教材上的实验尽量修改为学生能参与的实验。只有让学生去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才能使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当然不是每一个实验学生都能亲自参与的,有的可以找学生代表来观察,如闻气味、感受反应后的热量变化等。都是大多数现象就是坐在后面的同学就望尘莫及了,想让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教师就得花费很多的时间,还不一定收到理想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忽视了当今倍受欢迎的“多媒体”。利用投影仪实地摄影,然后再通过大屏幕使演示装置得到放大。这样不就能是全班同学都能清晰地观察到现象,使学生对实验产生很大兴趣,印象深刻,加深记忆,从而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 启示
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但是有效地教学策略才是教学的根本所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埋下伏笔,奠定良好的基础。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是有效地呢?这就要因材施教,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多开展体现学生自主性、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的探究,而不必拘泥于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和探究要素的呈现顺序,教师指导的程度可强可弱,活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书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探究活动同时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许燕红,丘桂凯.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5):22-23.
[2]郑长龙著.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 第一册).2002.
作者简介:
朱玉梅,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市第三中学空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