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
(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32)
本文所指的“苏南”,指苏浙皖交界地区的江苏省部分,包括南京市的溧水区、高淳区,镇江市的句容市,常州市的溧阳市、金坛区,无锡市的宜兴市,苏州市的吴江区。这一区域分布着数量较多的说河南方言的居民。他们使用的河南方言在当地被称为“河南话”,在苏南地区构成一个方言岛群①。据考察,这些说“河南话”的居民,是河南移民的后代。其祖上进入苏浙皖交界地区的时间大约为清末民初。迁入的原因是苏浙皖交界地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核心区域,持久的拉锯战导致这一地区人口锐减,田地荒芜。战乱后,清政府从鄂豫两省招募大量客民前来垦荒,并在皖南、浙西、苏南等各州县设立“劝农局”“开垦局”负责招垦事宜。大量的豫南客民(以河南光山、罗山两县为主)迁入苏浙皖交界地区。据记载,光山县“自清同治以来七十年间,因人满之患,迁居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者,占六十余县,人口比老籍加倍,蕃衍之盛,亘古未有”[1]46。
据调查,太平天国运动后从河南光山、罗山迁出的移民,集中分布在今苏南上述各市以及浙北湖州市、皖南宣城市、赣北九江市等。1个世纪以来,在苏南地区,“河南话”的接触方言主要是当地的吴语,也有迁入该地的其他方言。“河南话”在接触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化,其固有成分和影响成分的区分已变得不那么容易。本文选取“河南话”的语气副词“现现”[ian21ian24]、“现现自”[ian2ian15]进行研究,旨在考察这2个同义副词的来源,反映“河南话”接触变化的事实。文中未标明出处的材料,均为笔者调查获得。
“河南话”里的语气副词“现现”表示强调,表达确凿无疑的语气,有“明明”“本来(就)”的意思,通常跟“还”连用,构成“……现现……还……”固定句式。例如:
(1)他现现没得钱,你还问他借。(他本来就没有钱,你还向他借。)
(2)他现现不高兴,你还去惹他。(他本来就不开心,你还去惹他。)
(3)她现现不快活,你还喊她到田里去做活。(她本来身体就不舒服,你还叫她去田里干活儿。)
(4)你现现没得劲,还不攒劲多吃点儿。(你本来就没力气,还不使劲儿多吃点儿。)
从例(1)至例(4)可以看出,“河南话”的“现现”用在人称代词后,后面通常跟表示否定意义的谓词结构,用来强调某方面的缺乏。“现现”与“还”连用,构成一种特有的句式。这种句式有2种意义。一是表示在原来已经缺乏的基础上,可能更加缺乏,如例(1)至例(3)。二是表示原来已经缺乏,得想办法去补足,如例(4)。除了“还”,“现现”后面也可跟“更”,用来表示缺乏状态或不良反应的加剧。例如:
(5)我现现头痛,你一吵我更吃不消了。(我本来就头疼,你一吵我更加吃不消了。)
关于“现现”的来源,文献记载较少。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副词“现现”最早见于《祖堂集》,例如:
(6)中塔颂曰:“谛当恒然亘古今,未彻见闻实甚深。现现运转三十载,春近萎花示君心。”[2]850(《祖堂集》卷第十九)
南唐至元代的各种文献里,尚未发现“现现”的用例。但在明清小说里,“现现”作为副词的用例开始增多,例如:
(7)那人一边等他二人说话,一边便潜到厢房里一看道:“姐夫,何如?现现掘得七坑八坎在此。”[3]243(《型世言》第十五回)
(8)他说要到南京去印经,一去不来,也不知担这些银子还俗在那边,也不知流落在那边?如今现现关锁着一所关房,是他旧日的。[3]568(《型世言》第三十五回)
(9)奶子动气,两个打做一团,两家主人与邻舍都出来看。一个道:“你冤人做贼。”一个道:“你手上现现是个证见,再折不开。”[3]577(《型世言》第三十六回)
(10)许宣被捉,再三分辩,众人那里听他,适值府尹坐堂,众人竟押上堂来。府尹因问道:“穿的衣服、扇子,既已现现被捉,其余金珠赃物,现在何处?从实供来,免受拷打。”[4] 663(《西湖佳话》第十五篇《雷峰怪迹》)②
由此可见,“现现”是一个古汉语词。除了“河南话”,闽语里也有“现现”的用法,“现现”也作副词,为“显然、的确”义。这跟“河南话”里“现现”的语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例如:
(11)我现现看见伊在□([hio213]),伊做年晅无去过。[5]3062(我的确看见他在那里,他怎么说没去过。)
从语义上分析,“显然、的确”义的“现现”跟“显示”义的“现”有语义上的关联。“现”和“见”是同源字,二字旁纽叠韵。《广韵》:“现,俗见字。”“见”的本义为“视也”[6] 177。在“显示”义上“见”“现”实为一词。“现(见)”从“显示、出现”义的动词,发展到后来具有“显然”“本来”义的副词,应该是语法化的结果。元杂剧里有一些“现(见)”用作语气副词的例子,例如:
(12)现淹的眼黄眼黑,你尚兀自东见东流。[7]350(《货郎旦》二[殿前欢])
(13)见被你冷落了潇湘暮景,更打动我边塞离情,还说甚过留声![7]350(《汉宫秋》四[满庭芳])
至于副词“现现”的形成时间,虽然在《祖堂集》里已见用例,但目前只发现例(6)1个例子,此例尚不能作为南唐时就有副词“现现”的证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明清时期“现现”作为语气副词使用,已经成熟或定型。
元杂剧里的“现(见)”已经语法化为具有“显然”“本来”义的副词。这与明清小说里数量较多的副词“现现”的语义和用法相同。由此可以推断,“河南话”和闽语里的语气副词“现现”,应该来源于元代具有“显然”“本来”义的副词“现(见)”。副词“现(见)”又是从动词“现(见)”演变而来。
“河南话”里有一个与“现现”在语义和用法上相同的副词“现现自”。“现现自”在苏南“河南话”里使用并不普遍,只在部分地区使用。例如,在笔者重点调查的溧阳市社渚镇金山行政村③“河南话”中,“现现自”的用法较多见。例如:
(14)他现现自不快活,你还要去说他。(他本来就身体不舒服,你还要去责怪他。)
(15)她们妯娌伙里现现自有矛盾,你还去挑祸。(她们妯娌之间本来就有矛盾,你还去挑拨。)
在“河南话”的来源地方言——光山话、罗山话里,未发现“现现自”的用法。在历史文献资料和全国各地的方言调查报告里,也未见到有关“现现自”的报告。可见,“现现自”既不是古汉语词,也不是“河南话”的固有成分,应该属于“河南话”的接触成分或变异成分。为了考察“现现自”的来源,笔者归纳了3种可能性:
第一,结构模仿。北部吴语里有“AA则”副词结构。在方言接触过程中,“河南话”模仿吴语这种形式,在“现现”后不自觉地增加了词尾“自”。这个“自”相当于“则”。
第二,接触融合。据考察,苏南境内在清末民初同时迁入了湖北人,他们说的湖北方言(以下简称“湖北话”)中有跟“现现”相近的副词“现自”。“河南话”的“现现”与“湖北话”的“现自”在接触过程中产生叠加复合,形成“现现自”。
第三,羡余现象。鉴于苏南境内1个世纪前就有“河南话”和“湖北话”,“湖北话”的固有成分“现自”(或“现是”)在使用和传播过程中产生羡余成分,产生新的副词“现现自”(第二个“现”是羡余语素)。这种羡余现象有可能先发生在苏南境内的“湖北话”内部,后被“河南话”借用或吸收,也有可能发生在“河南话”借用“现自”后,在“河南话”内部产生。
结合大量的田野调查,笔者对这3种可能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关于第一种可能的分析。一百年来,苏南“河南话”接触的主要方言是吴语(包括北部吴语太湖片和西部吴语宣州片,其中以太湖片为主)。太湖片吴语里有一种“AA则”结构的副词,如常州话、金坛话、宜兴话、溧阳话等。本文以溧阳话为例进行分析。
溧阳话里有“明明则”“好好则”“回回则”“轻轻则”等副词,例如:
1.明明则
(16)我格铅笔明明则是你拿格,你为点格弗承认啦?(我的铅笔明明是你拿的,你为何不承认呢?)
(17)葛本书我明明则放勒书包里格,奈点会寻不到咧啦?(那本书我明明放在书包里,怎么会找不到了呢?)
(18)搿桩事体我明明则同你讲过三遍咧,你奈点佬一点印象还没有啦?(这件事我明明跟你讲过三遍了,你怎么会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
2.好好则
(19)你不好好好则讲啊?(你不可以好好地讲吗?)
(20)你不好好则睏觉做点格啦?(你不好好睡觉干啥?)
(21)你好好则想想,葛桩事体奈点佬做。(你好好想想,那件事怎么做。)
3.回回则
(22)他回回则去,总归带点东西。(他每次去,总会带点儿东西。)
(23)他回回则就介佬,弗讲一声就走则咧。(他每次都这样,不讲一声就走了。)
(24)我讲过好几回咧,你回回则忘煞则。(我讲过好几回了,你每次都忘掉了。)
4.轻轻则
(25)葛只箱子里装格是茶具,要轻轻则放下来的。(那个箱子里装的是茶具,要轻轻地放下来。)
(26)轻轻则咬一口。(轻轻地咬一口。)
在溧阳,“河南话”与溧阳话的接触时间较长,接触程度也较深。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河南人”和当地溧阳人通婚数量不断增加,2种方言的接触更加深入。“溧阳话”里“AA则”结构的副词有可能被“河南话”模仿,从而形成“现现则”。此外,“河南话”里带“子”尾的词语很多,以名词为主,例如:雾幛子(浓雾)、树蔸子(树的根部)、树桠子(树枝)、山包子(土丘)、臭蚕子(蚯蚓)、洋辣子(青色的毛虫)、凼巴子(小水坑)、秧耙子(耘耥)、围腰子(围裙)、窊窊子(山谷)、杪杪子(梢)、款款子(打的结)、块块子(肿块)等。“现现则”或“现现子”融入具有大量“子”尾词(“AA子”或“AB子”形式)的“河南话”,并不会让人感到怪异。宋元明文献中,词尾“则”“子”“只”“自”经常通用。不管“河南话”的词尾用“则”还是用“子”,均为尾缀成分,读作轻声,在语义和语法上的区别不大。
说“河南话”模仿吴语“AA则”结构,还有一个例子可以佐证。“河南话”里有一个跟吴语“回回则”相似的副词形式“回回子”,例如:
(27)他回回子去,总归要带点儿东西。(他每次去,总要带点儿东西。)
本文发音人之一吴萍说“河南话”,但嫁入溧阳人的家庭后,时常用2种方言进行交流。“现现自”“回回子(自)”的说法,在她的口语里经常使用。
第二,关于第二种可能的分析。苏南境内的“湖北话”,迁入的历史跟“河南话”基本相同。在“湖北话”的源方言里,有“现自”作副词的用法。例如:
(28)他现自不肯,你一说,他更不肯了。[5]3061(武汉方言)
(29)现自我头疼,你一吵我越发受不了了。[5]3061(同上)
(30)他现自不肯,你这样一说,更发不肯了。[8]270(同上)
(31)现自我头疼,你还要在这里尽吵。[8]270(同上)
(32)现自人多了,你又跑得来赶热闹。[8]270(同上)
(33)现自人家不过意,你还要遛(复述)一道。[8]270(同上)
(34)他现自搞病了,你还在跟他劲(一直说)啥?(麻城方言)
(35)他现自没得钱,你还问他去借?(红安方言)
可见,在鄂东一带的方言里,“现自”“现自……还……”的用法比较普遍,其意义和用法跟“河南话”里的“现现”“现现……还……”基本相同。除了“还(要)”,鄂东方言里的“现自”后面还可以跟“更”“更发”,如例(28)、例(30);还可以跟“越发”,如例(29);还可以跟“又”,如例(32)。“河南话”里的“现现”后面也可以跟“更”“又”等。
除了鄂东方言,湘语长沙话里也有跟“现自”语义和用法基本相同的副词“现是”。在长沙话里,“现是”的意思是“已经(是)”,且也构成“……现是……还……”句式。例如:
(36)他现是病得厉害④,你还要他去拖板车。[9]196
(37)天气现是咯样冷,你还给他脱衣服。[9]196
笔者发现,在与江苏溧阳市毗邻的安徽省广德县,也有“现是”的用法。在广德县邱村镇一带,除了使用“现现”,也使用“现是”,例如:
(38)他现是不高兴咧,你还去惹他。
“自”和“是”在中古同为全浊止摄开口三等字,语音非常接近。湘语里的“现是”和湖北方言里的“现自”应该是一回事。
事实上,“现自”也是一个古汉语词。宋代诗歌和明清文学作品中已有“见自”的用法,“见自”即“现自”。例如:
(39)黄鸟嘤嘤,晓来却听丁丁木。芳心已逐。泪眼倾珠斛。见自无心⑤,更调离情曲。鸳帏独。望休穷目。回首溪山绿。(南宋·朱淑真《点绛唇·黄鸟嘤嘤》)
(40)那呆子因赶马,走急了些儿,喘气嘘嘘,口里唧唧哝哝的闹道:“罢了!罢了!见自肚别腰松,担子沉重,挑不上来,又弄我奔奔波波的赶马!”[10]275(《西游记》第二十三回)
“河南话”的“现现”和“湖北话”里的“现自”,接触后能否产生“现现+现自=现现自”的结果,尚需要深入调查和探究。目前尚无充分的事实和理由证明“现现+现自=现现自”这种叠加复合的语言变异,故本文认为这种可能还只能是一种推断。
第三,关于第三种可能的分析。因为“湖北话”的源方言里有“现自”的用法,故1个世纪前进入苏浙皖交界地区的“湖北话”就携带了“现自”。笔者在对光山话、罗山话、商城话的调查中,未见“现自”或“现是”的用法。一百年来,“河南话”和“湖北话”相互接触,彼此影响。豫南和鄂东在历史上关系密切,文化和语言非常相近。在溧阳境内,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说“河南话”的人曾一度被当地的溧阳人称为“湖北佬”,原因就在于两者在方言和文化上较为接近。在河南移民和湖北移民混居的苏南地区,这种接近性也促进了两者在方言和文化上的接触乃至融合。
“现自”在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发生语音羡余形成“现现自”的可能性很大。其形成机制是字音延音造成重叠。“现”[ian212]在“河南话”和“湖北话”里均为去声,调值为212,这种曲折调型客观上造成了语音的延长伸展。根据调素理论[11]33,我们把单字“现”的调素延展特征描述为“L-L-M”。这里的“L”特征占据了2个调素单位,第一个“L”处于中低,第二个“L”处于低。第二个“L”的位置事实上由第一个“L”延展构成。“现”的降调部分占用了2个“L”,进而形成“现——”的延音效果。假如将“现自”看作一个语音整体,“现”延展后“现自”的语音效果为[ian2an14],跟“现现自”[ian2ian15]基本相同。借鉴或放大单字的调素延展特征,“现自”[ian2an14]和“现现自”[ian2ian15]的语音效果可以描述为“L-L-H”。可见,曲折调的“现”与“自”组合,形成“现”延音造成“现”重叠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也符合语音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2018年2月,笔者在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朱家边行政村尹巷村调查时,意外发现该村的“湖北话”既说“现现”也说“现现自”。据该村村民白安成介绍,其祖籍为湖北襄阳,该村村民的祖上基本来自湖北,自祖上迁至当地,至今已有100多年。尹巷村是一个湖北村,其所在的朱家边行政村,说“河南话”的人很多。尹巷村离“河南话”人口聚居的溧阳市上兴镇、句容市天王镇也只有10公里左右。“湖北话”和“河南话”在这一区域全面深入接触,以至在语音和词汇方面已经出现明显的融合。
尹巷村“湖北话”的语言事实,使笔者更倾向于第3种可能。由此,“河南话”里“现现自”的来源可以表述为:苏南地区的“湖北话”固有“现自”的用法。“现自”在使用或传播中,产生羡余语素“现”,构成新的副词“现现自”。至于是“河南话”先吸收了“现自”,然后发生羡余产生“现现自”,还是“湖北话”自身的“现自”发生羡余产生“现现自”,然后被“河南话”借用,笔者认为,后者更符合实际情况。“河南话”在与“湖北话”的接触过程中,受到跟“现现”相近的副词“现现自”的影响,进而吸纳了“现现自”。由于“河南话”和“湖北话”在一定范围内接触频繁,导致目前2种方言在一定区域内均使用“现现”和“现现自”。
“河南话”里的语气副词“现现”和“现现自”比较特殊,《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明清吴语词典》《江苏语言资源资料汇编》《简明吴方言词典》《吴方言词典》等方言工具书以及公开发表的方言调查报告均未见收录。经过考察,“现现”的来历已比较清楚,为古汉语词在方言里的存用,明清小说的用例较多。至于“现现自”的来源,笔者归纳了3种可能。但经过调研和分析论证,笔者认为“现现自”的源词是苏南境内“湖北话”里的“现自”,第二个“现”是羡余语素。“现自”是“湖北话”的固有成分,在其来源地方言——鄂东一带的方言里普遍使用。
致谢:
本文曾在江苏省语言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暨陶行知语言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蒙李申教授赐教。方言调查中,下列人员提供了方言例句或相关情况。“河南话”的发音人:溧阳市社渚镇周世娣(1940—)、溧阳市社渚镇吴萍(1967—)、溧水区白马镇白安成(1962—)、广德县邱村杨安林(1973—)。溧阳话的发音人:溧城镇蔡法新(1944—)、溧城镇陈秀琴(1971—)、社渚镇王彩虹(1975—)、天目湖镇徐建康(1970—)。罗山话的发音人:周党镇周裕利(1942—)、庙仙乡吴天绍(1949—)、周党镇彭海丹(1981—)。光山话的发音人:北向店乡吴国焰(1958—)、仙居乡张祖全(1961—)、十里镇姚传太(1954—)。商城话的发音人:双椿铺镇徐光甫(1960—)。红安话的发音人:华河镇邓宗贵(1946—)、华河镇邓业传(1952—)。麻城话的发音人:麻城市区周游(1985—)。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①考虑到同一方言在一定区域范围分布的整体性,笔者认为:之前郭熙提出的“苏南地区河南方言岛群”(见郭熙:《苏南地区的河南方言岛群》,《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改称为“苏浙皖交界地区河南方言岛群”更合适。
②《西湖佳话》现存版本中以金陵王衙精刻本最佳。杨继光在《〈西湖佳话〉方言词考释二则》(《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里认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修订本、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修订本臆改原文“现现”为“现在”。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 西湖佳话》(凤凰出版社,2009年)同样点校成“现在”。
③金山行政村主要有3种方言:溧阳话、“河南话”、“温州话”(“温州话”是当地人的说法,事实上是一种闽南语——“吃饭”叫“夹埋”。讲“温州话”的村民原来集中在金山自然村,对外讲溧阳话或“河南话”,对内讲自己的方言。由于金山石矿开采的影响,该村现已整体拆迁至周城集镇)。
④鲍著误植为“利害”,此处已作修改。此外,鲍著认为“现是”是连词,用于“现是A,还B”的复句中,A表示已经出现的消极情况,B表示将要引起更为消极的后果的行为。“现是”的语义和用法与“现现”“现自”相同,但鲍著对“现是”词性的确定值得商榷。笔者认为:“……现是……还……”虽能起到连接小句的作用,但并非配套性地用在成对的小句前面。根据对袁毓林等提出的“副词的隶属度量表”和“连词的隶属度量表”(见袁毓林、周韧:《汉语词类划分手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2-83页,第90-91页)进行的比较,“现是”作为副词更加合适。
⑤心,《诗渊》作“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