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名班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探索
——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

2018-02-15 05:25何玉莲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冠名产品设计校企

何玉莲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2015年10月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要求“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常州工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学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也在努力探索基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体系。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以素质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达成为导向”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议题。企业冠名班作为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已经成为常州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协同育人模式。冠名班如何真正发挥作用,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赢[1],为完善学校实践教学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值得深入探索。

一、成果导向,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成果导向教育是指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简称OBE),强调学生从学习之初就应有明确目标和预期表现,学生清楚所期待的学习内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并协助学生取得预期成果。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提出了核心素养和能力的相应要求,这正体现了对人才培养的成果要求,因此,“成果导向”为我们指明了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指导意见》中又进一步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为艺术教学指出了一条重要的改革路径。由此,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重点关注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推进。结合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教育部的指导意见要求,我们坚持以素质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达成为导向,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细化能力指标,积极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常州工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确立了“夯实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操作技能、提升设计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每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构建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多途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实践育人的效果。以“课内实践、专业考察、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内容为主线,组成实践教学的第一课堂,以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创新创业训练、讲座”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为补充,不断强化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创新实践(如图1),由此形成一个各实践环节相互协同的统一体系,而不是孤立的教学环节的简单相加,整个体系持续支撑,帮助学生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图1 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优选企业,多冠名班协同

《指导意见》提出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应该“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此,常州工学院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与地方产业对接,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到教师进企业实践和企业专家进校开讲座的松散式教学协作,再到冠名班合作模式的系统规划,充分寻求各方资源的支持,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条件。

在原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产品设计专业组建企业冠名班的目的在于探索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方式方法,试图寻找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有效路径,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应对未来职业需求的能力,为地方创意产业发展储备人才和提供设计服务,为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源支持。因此,相对于一般的实习基地,考虑到合作的可持续性和深度融合性,我们在选择冠名企业时,会从专业的契合度、企业项目的可操作性、实训条件、容纳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本地企业中遴选出优质企业,以与各实践教学环节相匹配,在每个环节都能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本科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相关研究表明,常见的订单式冠名班培养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知识面偏窄[2],只能胜任某一特定冠名企业的岗位,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后劲。尤其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未来需要应对整个创意产业发展需求,需要面对的设计目标并非单一的产品类型,因此,我们在组建冠名班时,没有选择订单式冠名班模式,而是与本地多家优质企业签订了冠名班协同育人协议,采用了多冠名班协同的模式,更好地与专业培养体系融合,这样既能避免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技能的片面发展[3],又能基于创意人才培养特点,充分利用各冠名企业的优势资源对接不同的人才培养环节,确保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系统规划,分步推进

基于产品设计专业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选择不同的冠名班校企协同育人途径,系统地规划和利用冠名班资源(表1)。

表1 冠名班模式下实践教学的系统规划

第1—4学期的实践任务主要以认知实习为主,模拟训练为辅:一是通过参观考察企业等环节,使学生对专业和企业建立初步认知;二是冠名企业选派企业导师参与课程教学;三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在集中训练环节导入能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企业项目。例如,在“专业导论与职业发展”课程中,企业导师基于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和自身经历、经验,从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又如,在“产品设计方法学”课程中,基于项目式实践教学,企业导师通过课内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设计流程、设计方法的指导。

第5—7学期的实践任务主要以模拟训练为主,主要模式是在课内实践和课程设计环节导入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企业项目,冠名企业导师辅助学校主讲教师对学生进行项目设计辅导,并参与项目成果评价等。如“产品系统设计”课程中导入冠名企业常州霍克展示系统股份公司的型材展具设计项目,企业导师在实训过程中为学生答疑解惑,从项目导入的讲解,到项目设计过程的指导,最后到项目成果的展示评分,企业导师全程参与,既保证了校企协同培养的有效实施,也实现了学生考核评价的多元化。

第8学期的实践任务主要是顶岗实习和综合实训,与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两个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毕业实习”的课程目的和任务是让学生以设计人员的角色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技术或管理工作,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产品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提供感性认识,为毕业后尽快胜任本职工作打好基础。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实际设计岗位的具体要求,明确自身与岗位需求的差距,为学生毕业、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同样,毕业设计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与产品专业有关的设计与制造、设计与市场、设计与文化、设计与心理等方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在冠名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同时,可以深入企业调研和实践,就企业实际设计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从而转化为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真正实现真题真做,同时还能获得“双导师”的指导。学校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设计理论的指导,而企业导师则通过传、帮、带[4],在实际工作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技能强化训练,包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从前期教学中的认知实习基础,到中期课程实践中企业项目的模拟训练,再到后期真题真做的综合实训,冠名班校企协同参与,分步推进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分层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设计创新实践能力。

四、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在常州工学院“一生一策”的育人理念指导下,我们努力推进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着力打造创新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践创新和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与优质企业合作建成“冠名班”,正是为了整合优质资源协同育人,通过校企联动为学生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提供更多项目来源和实践条件,打破课程界限,打破专业和年级的壁垒,为学生搭建素质拓展平台,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产品设计系组建了不同的创新团队,包括专业系部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小分队、创新创业训练团队、创客营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不同的创新实践团队,以不同的实践模式参与冠名班实践活动,校企双方导师进行协同指导。

产品设计系组建了零点异想社团、微心社团、3D打印社团,在课余时间,专业系部会协同冠名企业组织一些讲座和短期专题培训班,或是由企业引荐学生参加行业的高水平论坛,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拓展学生视野,也为了更好地应对企业需求。如利用周末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提升专训班、产品设计表现专训班、导向标识设计专训班等,以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为了保证冠名班专训效果,我们还专门开发了专训教材,如与冠名企业江苏超凡标牌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教材《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同时,专业系部积极组织社团内的同学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院级及冠名企业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由学校导师和冠名企业导师共同进行辅导,依托竞赛项目拓展学生视野,对学生进行实训培养。

依托冠名班项目资源,不同年级的产品设计专业学生会组建创新创业训练团队,有时还会邀请其他专业同学加入,积极申报国家、省、校、院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而且,冠名企业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更好的实训条件,在专业建设中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如14级、15级产品设计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的同学合作组建的创新创业训练团队申报了省级大创项目“基于霍克型材的系列产品设计”,为完成项目,学生前往企业学习了解企业产品特点和相关加工工艺,与企业工程师交流沟通设计方案,在企业完成模型制作,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完善了设计方案(如图2)。

图2 学生在冠名企业推进大创项目

产品设计专业培养计划中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年必须参加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而冠名企业作为本地优质企业,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社会实践平台,将学生专业学习、技能训练、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基于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冠名企业产品的认知和模拟训练的基础,暑期学生们组建不同的小分队前往各冠名企业实习,更好地深入学习相关产品的特点、设计需求、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等。有的学生在课堂模拟训练中对霍克公司的展具产品设计比较感兴趣,就选择霍克实践小分队,到企业工厂装配展示器材,熟悉器材零件及装配方式,深入学习展具产品设计;有的学生比较关注课程中的标识标牌产品设计项目,则选择参加超凡实践小分队,作为设计助理在企业设计团队中参与企业项目实践;有的学生希望多接触各类目标产品的设计实践,则会选择在各年级暑期参加不同的社会实践小分队。

冠名班的组建既是为了整合校企资源,促进专业建设和提升教学水平,也是为了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样还要考虑服务冠名企业。为此,专业系部与冠名企业协同组建设计创客营,目的在于深度培养学生技能和为企业进行设计创新服务。设计创客营学员的选拔从大二开始,先由学生自愿申请,而后专业系教师和冠名企业导师根据学生的项目实训成果完成情况进行选拔。在校内专业教师带领下,创客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研发,企业导师协同指导,深入推行项目引领的“做、学、教”一体的培养模式。

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拓展,相对于单一的实习基地实践,冠名班模式下的校企协同育人使得整个培养过程更具系统性和紧密性(图3),而多冠名班的协同则让育人过程能更有效地实施分类培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图3 冠名班校企协同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结语

吴翔教授在《边缘与突破——对工业产品设计教学琐见》中说:“真正的人才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雕琢。”[5]冠名班模式下实践教学的校企协同育人,正是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提前获得在社会实践中雕琢的机会,从而提升其综合能力,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环境和资源,将校内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将教师推向产业发展的前沿,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与需求,提升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能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相吻合,解决了高校育人与产业需求之间融合度不够、人才供给与需求匹配度不平衡的问题,能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输送优秀的人力资源,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冠名产品设计校企
智能产品设计
《冷·暖》
《教堂之夜》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云南盐业再度独家冠名2018上合昆马
浅析体育场馆冠名合同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LESS IS MORE:极简主义的产品设计
数亿元抢综艺节目冠名,企业到底图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