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谈庄秧歌灯”手抄本及其插图解读

2018-02-15 05:25刘廷新王诗瑶李红兵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手抄本浪子花篮

刘廷新,王诗瑶,李红兵

(1.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3022;2.常州工学院图书馆,江苏常州213022)

秧歌是指流传于民间,由民间艺人自发组织,大多在春节期间为了娱乐而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而秧歌灯是在秧歌的基础上根据剧目中的人物形象,配备相应的花灯道具来进行表演的歌舞艺术。一般来说,秧歌灯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但地处江南水乡的常州市金坛区谈庄村,却同样盛行着这种秧歌灯艺术,人们称之为“谈庄秧歌灯”。

“谈庄秧歌灯”表演的故事主要来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常演的曲目是《浪子游春》,共有20多人参与表演,表演的主要人物有张生、崔莺莺、浪子、红娘、万先生、和尚、茶把式、村姑、村嫂、渔公、渔婆、鞑公、鞑婆等13个。表演时每人都装扮成《西厢记》中的人物模样,如:张生着书生服,莺莺着小姐服,浪子着公子服,红娘着丫鬟服,万先生着孔明服等。并且每个表演人物所持的灯具各不相同,张生持蝙蝠灯,浪子持绣球灯,鞑公持灯笼灯,鞑婆持鸡灯,莺莺与红娘持花篮灯,渔公持鱼篓灯,渔婆持鲤鱼灯,万先生与茶把式持角牌灯,春姑与春嫂持花鼓灯,和尚持莲花灯。这些灯具以前用竹篾和纱布扎制而成,里面点上蜡烛照明,现在已改为钢丝和绸布制作,蜡烛也改为电池灯了。

一、“谈庄秧歌灯”手抄本的来历及捐赠情况

(一)手抄本的来历

当今,有据可查的“谈庄秧歌灯”第一代传人是民国时期的谈庄人陈全宝(另一说为“陈传宝”),据他生前透露,自己年轻时拜延清寺的一位和尚为师学习秧歌灯,并因此承袭了这门表演艺术。这个和尚本是原金坛县白塔乡陈庄村的农民,在太平军从军时学会了秧歌灯,后来为了逃避清军镇压而出家当了和尚。虽然身为和尚,但他对秧歌灯爱如生命,在临终前偷偷将这门技艺和一本秧歌灯唱本悉数传给了徒弟陈全宝。陈全宝一直悉心保护着这本手抄本,常常私下操练秧歌灯技艺。20世纪30年代末,陈全宝便在谈庄村组织起了第一支秧歌灯队开始表演,被称为“谈庄秧歌灯队”。这本手抄本也从陈全宝开始一代代传下来,直到1999年汤光有将其捐献给了金坛市博物馆。

(二)手抄本的捐赠情况

据当时接受捐赠的经手人——现今已成为金坛区档案局副局长的蔡俊介绍:1999年的秋天,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来到当时的金坛市档案局,称要捐赠自己珍藏多年的秧歌灯手抄本。蔡俊等人尽管当时对秧歌灯了解不多,但见该手抄本已微微发黄,而且由于保存不当有些破损,说明是有些年头了。出于职业的敏感,断定该手抄本有保存价值,便认真做了登记,建档保存起来,并向老人的捐赠行为表示了感谢。2006年以后,随着各地“非遗”保护热的兴起,“谈庄秧歌灯”也受到了关注和重视,有关人士便想起了这本手抄本。2006年3月,经金坛民间文艺专家范学贵和华明等人研究和鉴定,初步认定手抄本为1920年左右的遗本,其中的唱词、曲谱、花灯制作插图等具有重要价值(谈庄的花灯制作技艺现已失传)。目前,各类著述中关于手抄本的捐赠人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捐赠人是汤光有,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是汤锡庚。为此,我们曾经与蔡骏副局长进行过求证,也对谈庄秧歌灯的市级传承人汤金龙进行过采访。他们均表示,手抄本的捐赠人是汤光有,认为是汤锡庚的说法没有依据。金坛区档案局的手抄本档案盒中,附有一张说明纸条,上面写有:“捐赠人——城东乡三村谈庄①汤光有”字样。

二、对“谈庄秧歌灯”表演灯具的调研

为了更多地了解“谈庄秧歌灯”手抄本中插图的情况,经多方联系,我们于2017年3月25日到金坛区谈庄村进行了实地调研。谈庄秧歌灯的市级传承人冯罗庚、谈庄村村长汤志强等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从专用木箱里取出全套灯具(图1),还给我们介绍了每个灯具的名称和对应的表演角色。

图1 谈庄秧歌灯的全套灯具

据他们介绍:当今,谈庄村做灯具的技艺已经失传,现在所使用的灯具是在苏州的一家灯具厂专门定制的,而且已经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灯具的支架已由竹篾变成了更加牢固耐用的钢丝,外层的装饰布由艳丽的绸布代替了过去的棉纱布,内置的照明灯也由安全的电池灯替代了以往的蜡烛。这样的改良与变化使花灯变得更美观鲜艳,使用方便而且还耐用。

三、“谈庄秧歌灯”的手抄本及其插图

(一)手抄本的基本情况

由于手抄本放置的时间较长,纸张显得有些发暗、发黄,没有封面和封底,现存的第一页破损严重,末页也已残缺不全。全本的文字都用毛笔小楷竖行书写,整齐有序,字迹清晰明了。可能由于抄写得比较匆忙,文中有多处涂改和补写的地方。手抄本长25.5 cm,宽16.5 cm,厚1.4 cm,共109页(原本中没标记页码,我们统计而得),用棉线装订成册。每页竖写7~9行,以8行居多,每行20~25字,全书共约2万字左右(图2)。

图2 谈庄秧歌灯手抄本

手抄本的内容主要是秧歌灯的唱词,以《西厢记》中的“浪子游春”最多,间有《白蛇传》《三国演义》和《打连厢》的内容。唱词以七字句为主,也有少数五字句。曲谱用工尺谱记谱②,记有《马曲》《秧曲》《梅花开方》等曲调,以及20多种表演灯具的分解图、尺寸大小等,内容非常详细。

韦中权、凌亚伟先生的《试论“秧歌灯”与秧歌本》③中论述:封面左上角竖写着“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季春下潮立”,右下角署名为“陈宝全记”。然而,我们2017年在金坛区档案局调研时,未见手抄本有上述封面及内容(图2)。金坛区档案局的施志霞同志说,她2003年第一次见到手抄本时就是这样,没见有封面。档案局蔡俊副局长也告诉我们,当年接受捐赠时手抄本就没有封面。由此可见,手抄本在1999年接受捐赠时是没有封面的,上面也不可能有相关时间和记录人的信息,不知《试论“秧歌灯”与秧歌本》一文中关于封面及其内容的依据源于何处,是否“谈庄秧歌灯”手抄本并非孤本?答案不得而知,有待考证。

(二)手抄本中的插图

我们经多方努力,拿到了手抄本的全册复印资料。通过统计,发现“谈庄秧歌灯”手抄本中共有5处配有插图,分别为第61页、62页、77页、78页和86页。5页中的插图都是手工绘制的,内容全是花灯及其制作流程的分解图和大小尺寸。由于绘制者的绘画能力有限,图案的美观度和准确性不高,加上众多分解图的位置杂乱,难以分清各属于哪种灯具。有些分解图标注的尺寸不完整,图旁也没有文字加以注释和说明,常人难以明白其意,要读懂灯具的制作流程与方法有相当难度。

第61页全页仅有一个鸡形图案,图旁没有做任何标注,从图形结构来看,应该是鞑婆所持的鸡灯。图中构成鸡身的椭圆形支架与支条分明,鸡头、脖子、翅膀、脚和尾清晰可见,是鸡灯的整体效果图(图3)。

图3 第61页的鸡灯图

第62页中是5幅鸡灯的分解图(图4),为方便整理与解读,我们给这5幅分解图编了号。①是1个长方形连着尾巴的形状,长方形中分纵、横多根支条,各支条间标有多组尺寸数据;②是1个椭圆形图案,上面用支条支撑着左右2个半圆,上面标有尺寸数据;③是1个太阳形状的图案,中间用十字支条进行固定,上标有一组尺寸数据;④是一大一小2个圆形,一前一后用支条连接,同样标有尺寸数据;⑤是1个半圆图形,外围伴有锯齿状装饰物,正中和右边标有尺寸。在此页的右下角标注有“共长元古三尺一寸半,扎豆四寸在外”字样,根据抄写人的文化水平和抄写习惯判断,文字中“元”应同“圆”,“古”同“鼓”,“豆”同“蔸”,其文本意是“圆周共长三尺一寸半,扎蔸四寸在外”。

图4 第62页的鸡灯分解图

第77页共有20幅插图,分别是浪子灯、万先生灯、鞑公灯、鞑婆灯、六角花篮灯、花鼓灯、张生灯7种灯具的样式图及其分解图(图5)。

第78页共有25幅插图,图的排列比较复杂且无规律。上面图案分别是渔公灯、渔婆灯与和尚灯的样式图及其分解图(图6)。

第86页的右侧是“浪子游春”的一段唱词,唱的内容是莺莺与红娘结伴游庙丢失和寻找汗巾的情景。左侧则是八角花篮灯的样式图及其分解图,全页共有8幅插图(图7)。

四、对插图的解读④

(一)第62页插图的解读

在第62页中共有5幅鸡灯的制作图(图4),为了便于解读,我们对其进行了截图并依次编了号。图8是图4中①鸡身和鸡尾的剖面图,图的上方写有“共长一尺六寸”⑤,意为整个鸡灯共长一尺六寸。右边竖行标有“丁心一尺,元”,这里的“丁心”即直径,“元”同“圆”,为抄写人的书写习惯所致,此段文字理解为“直径一尺,圆形”。中间是鸡身各条支架间的尺寸表格,第一排从左至右为五寸半、五寸、五寸半,第二排和第三排均为二寸半,第四排为三寸。图的左侧是鸡尾图,上面标注“一尺二寸”,意为鸡身、鸡尾一尺二寸长。

图5 第77页的灯具图

图6 第78页的灯具图

图7 第86页的插图

图8 图4中①鸡身与鸡尾结构图

图4中②不太好辨认,从图形结构来看估计是鸡翅膀处的剖面图,圆形即为鸡身剖面,中上部的2根横条与竖条十字固定,支撑着两边的翅膀,2根横条间相距二寸,图的正面朝上(图9)。

图9 图4中②鸡身与鸡翅剖面图

图10是图4中③鸡身剖面图,圆形,展示了鸡身内、外部结构及其尺寸大小。图中文字标明了鸡身圆周长“三尺一寸半”,鸡身外均匀地伸出12根长约四寸的“鸡毛”,“毛”与“毛”之间的距离为二寸半和三寸,中间用十字架固定。

图10 图4中③鸡身剖面图

图11是图4中④鸡身中部和尾部内径大小的剖面图,由2个圆形构成。鸡身中部的内径标为“丁心一尺”,鸡身尾部的内径标为“八寸”。内圆正中用十字形支条固定着。

图11 图4中④鸡身、鸡尾剖面图

图4中⑤是1个半圆形外加锯齿状构图(图12),从图形看可能是鸡脖的结构图。图中注有外齿长“一寸半”,图形正下方的几个字应该是尺寸数字,但因书写人将其合写在一起,令人难解其意。

图12 图4中⑤鸡脖结构图

(二)第77页插图的解读

第77页的插图从右至左较凌乱地排列着浪子灯、万先生灯、鞑公灯、花鼓灯、张生灯、鞑婆灯、六角花篮灯共7种灯具的样式图、分解图(图5)及其注释文字。

(1)浪子灯 王实甫的《西厢记》原著中本无“浪子”一角,“浪子”是谈庄秧歌灯在表演中特意添加的人物,与红娘配对表演,是谈庄秧歌灯的主要角色。浪子灯又名绣球灯,由1根长1 m的竹竿下挂着绣球形灯笼,挂绳长约50 cm,绣球周长77 cm(图13)⑥。第77页的浪子灯并没有附图,仅竖行注有文字“大古四花三寸八分,共一尺五寸二分正;中古一尺二寸,三花;小古照配”。按照前文对原文的解读方法,此段文字的意思是:

“大型(绣球上装饰)四花(各)三寸八分,(周长)共一尺五寸二分正;中型(绣球周长)一尺二寸,(装饰)三花;小(型绣球)照配。”

图13 浪子灯(绣球灯)

(2)万先生灯 万先生灯又名角牌灯、排骨灯,位于第77页的右下方。图中仅有2幅结构图,上图为剖面图,不对等六边形结构,底面六寸,顶面三寸,两边四寸,两斜边分别长二寸七分和二寸。下图为直面图,外框长方形,高七寸,中间辅以横竖各2根支条加以固定(图14)。

图14 图5中万先生灯结构图

(3)鞑公灯 鞑公灯又名灯笼灯,位于第77页的正上方,共有4幅简图,分别是上口、灯身、下口和底座的结构图。上口为正方形,边长二寸二分;灯身的上、下斜边均一寸二分,直边长五寸半;下口为八边形,上下两边长二寸三分,其余边长一寸四分;底座为等边八边形,边长一寸二分(图15)。

图15 图5中鞑公灯结构图

(4)花鼓灯 花鼓灯又称腰鼓灯,椭圆形鼓状,由村姑、村嫂表演时所持。第77页的花鼓灯图由鼓身、大鼓面和小鼓面3幅简图组成,图中注明:鼓身长八寸,鼓中央直径三寸;大鼓面周长一尺七寸半,小鼓面周长一尺二寸半(图16)。

图16 图5中花鼓灯结构图

(5)张生灯 张生灯又名蝙蝠灯,形似蝙蝠。第77页仅有1幅蝙蝠灯的剖面图,位于鞑公灯的左边,图上标注翅膀处宽四寸,翅膀至头部长三寸八分,翅膀至尾部长三寸二分。图下注有文字说明:尾鼓(圆周长)一尺四寸半,长鼓(圆周长)二尺二寸,前鼓(圆周长)一尺七寸半(图17)。

图17 图5中张生灯结构图

(6)花篮灯 花篮灯是莺莺和红娘所持灯具。第77页的最左边从上到下共画有8幅花篮灯的结构图:第1幅为灯的上方大沿口图,六边形,等边长五寸;第2幅为灯腰部结构图,标注颈边长一寸二分,斜边长二寸二分,直边长七寸,脚边长一寸半;第3幅为下脚口图,六边形,等边长一寸三分(图18);第4幅为腰部装饰框结构图,装饰框为平行四边形,标注边长分别为三寸和二寸半,四边形距上边沿一寸半,距下边沿一寸二分;第5幅图是第2幅图的反面结构图,形状、尺寸与第2幅图一样;第6幅是装饰框的上沿口图,六边形,等边长二寸二分半;第7幅是装饰框的下沿口图,六边形,等边长二寸二分;第8幅是灯脚沿口图,六边形,等边长一寸八分半(图19)。

图18 图5中花篮灯结构图1

图19 图5中花篮灯结构图2

(7)鸡灯 第77页仅有1个鸡灯图案,因第61页和62页中已有鸡灯的详细图解,此处没有再标注分解图和文字说明。

(三)第78页插图的解读

第78页的插图从右至左依次是渔公灯、和尚灯和渔婆灯共3种灯具的样式图、分解图及其注释文字(图6)。

(1)渔公灯 渔公灯又称鱼篓灯,是渔公表演时的灯具。第78页靠右由上而下共有8幅图片,分别是渔公灯的侧面图(2幅)、半剖面图、正面图、上沿口图、中沿口图、大沿口图、下沿口图。侧面图旁标注出上沿口宽七寸,高三寸半,斜边长三寸;半剖面图的上口宽五寸,上斜边二寸,下斜边五寸,底边长三寸,鱼篓高八寸半;正面图的上口宽七寸,上斜边一寸六分,颈部长一寸二分,鱼篓二边长二寸和五寸,底宽五寸;上沿口图中长边七寸,其他边长分别为三寸二分、三寸一分、三寸,口宽五寸(图20);中沿口图中长边四寸八分,其他边长分别为二寸、二寸八分、二寸六分;大沿口图中长边七寸八分,其他边长分别为二寸半、四寸、三寸;下沿口图中长边五寸,其他边长分别为一寸六、二寸八分、二寸半(图21)。

图20 图6中渔公灯结构图1

图21 图6中渔公灯结构图2

(2)和尚灯 和尚灯又称莲花灯,由和尚手持灯具表演。和尚灯的结构图居于第78页的中央,由上而下共有7幅图,分别是莲花灯的上口、中口、下底、灯身上口、花瓣剖面、花瓣正面和灯身结构图。图中标注莲花灯的上口周长一尺三寸二分,支条间距二寸;中口周长一尺六寸八分,支条间距二寸八分;下底周长一尺四寸四分,支条间距二寸四分,灯身上口周长一尺六寸(图22);花瓣宽一寸六分,花瓣长四寸二分,灯身支条间距一寸六分(图23)。

(3)渔婆灯 渔婆灯又称鲤鱼灯,是渔婆表演时所用灯具。第78页共有7幅渔婆灯的结构图,由上往下依次是提篓支架、灯底、灯身、全鱼、鱼头和鱼灯结构图。提篓支架图中注有鱼框周长三尺一寸半,提手长一尺一寸;灯底图为六边形,宽边长四寸三分,窄边长一寸半;灯身图为平行四边形,等边长四寸(图24);全鱼图绘出了鱼的全身支架结构,图中标注鱼身长一尺,鱼尾长五寸半,鱼头长四寸四分,鱼身直径三寸七分,支架间距二寸;鱼头图绘出了鱼头的详细结构,无尺寸标记;右下角的鱼灯图绘制的是鲤鱼灯的整体透视图,仅标注了底座到鱼身的高度为二寸(图25)。

图22 图6中和尚灯结构图1

图23 图6中和尚灯结构图2

图24 图6中渔婆灯结构图1

图25 图6中渔婆灯结构图2

(四)第86页插图的解读

第86页右边是续上一页的唱词,左边是花篮灯的8幅插图(图7),从上而下依次为:①上盘口、②颈部、花篮③、花篮④、⑤花篮腰部上口径、⑥花篮上出口、⑦花篮腰部下口径和⑧篮身侧面结构图及其注释文字(图7)。

上盘口图①是花篮最上层的八边形托盘,4条正边注为四寸四分,4条斜边注为二寸九分;花篮颈部图②注有底边长三寸二分,高四寸,顶边长三寸八分,斜边长一寸二分;花篮③注有花篮高七寸,上盘底宽三寸四分,篮身上部宽三寸三分,下部宽二寸六分,花篮腰部外突一寸半,腰部长四寸二分;花篮④比花篮③稍大,图上标注篮顶上边四寸六分,下边三寸九分,篮身上宽三寸八分,篮身下宽三寸一分,篮身高四寸,篮顶与篮身相距一寸二分,花篮底座中心线长六寸六分,外单边长三寸(图26);⑤是花篮腰部上端口径图,为八边形,标注的数据为短边一寸,长边三寸二分;⑥花篮上出口的数据为短边二寸九分半,长边四寸六分半;⑦是花篮腰部下端口径图,为八边形,标注的数据为短边一寸六分,长边三寸二分;篮身侧面图注明了花篮中部各边的长度,依次为颈部高一寸二分,斜边长二寸半,腰部高七寸。图旁配有文字说明:中古(鼓)一尺五寸半、三花,大古(鼓)一尺九寸七分、四花,小古(鼓)照配九寸,扎出来顶心、九寸。补充说明花篮上大、中、小三个突出部位(鼓身)的尺寸大小(图27)。

上述内容是我们近年对“谈庄秧歌灯”手抄本及其插图研究的初步分析与解读,由于研究时间、掌握的资料和个人学识的限制,加上手抄本距今已百年,对抄写人的书写习惯有些难以把握,导致对部分插图的理解不太明晰,论述还欠完善,解读的准确性不够,观点也会存在偏颇,结论一定有欠严谨、科学之处,亟待学界方家给予指正。我们也将加强研习,对此持续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

图26 图7中花篮灯结构图1

图27 图7中花篮灯结构图2

注释:

①三村村由谈庄、荆巷、后庄3个自然村组成,当时属城东乡管辖,今属金坛区经济开发区。

②工尺(chě)谱: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是源于唐代的一种文字谱,至20世纪初推行西方音乐记谱法后,逐步被简谱和五线谱所取代。

③韦中权、凌亚伟:《试论“秧歌灯”与秧歌本》,《艺术百家》,2000年3期。

④第61页仅有1幅鸡灯的效果图,前文已作介绍,本部分不再进行解读。

⑤寸:中国传统计量长度的单位,旧时多用尺、寸计量。1寸=3.33 cm,10寸=1尺,10尺=1丈。

⑥截图源于1985年金坛县文化馆编写的内部资料《秧歌灯——“浪子游春”》。

猜你喜欢
手抄本浪子花篮
花篮
编花篮
孔雀真丑
关於宗喀巴传记手抄本和托忒文写本的关系
编花篮
卡拉·陶格陶夫所藏手抄本《观自在经》(俄文)
浪子心声
我珍藏红色歌谣手抄本——写在中国共产党95华诞之际
浴火重生的浪子
船过浪子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