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姜怀志,吕文发
(吉林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长春 吉林 130118)
中国是农业大国,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发展成绩举世瞩目,肉类和禽蛋产量居世界第一,牛奶产量居世界第三,已成为世界第一畜牧大国。中国畜牧产业正处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产业竞争力、产品安全、环保压力和技术成熟度等诸多严峻问题[1]。畜牧业发展的这种新形势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动物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实践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2]。动物科学专业对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要求较高,因此实践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实践教学一直是地方高等院校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较为薄弱的环节,结合新形势下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分析了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以期提高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动物科学专业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不足,导致实践教学学时偏少,且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实践教学的学时数仍远远低于理论教学,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之相比,国外一些知名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比理论课学时多,更加注重自我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以康奈尔大学为例,动物营养、奶牛生产、奶牛健康等课程都是1 学时理论配套3学时实验教学[3]。不少院校实践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和原理性实验为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偏少。原理性和验证性实验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使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目前动物科学专业的一些实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多年未更新,无法满足现代畜牧生产对学生的需求。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牧场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主要实习基地,由于牧场管理与运营所需资金较多,一些地方院校受经费所限,在牧场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校内实习基地难以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例如,全混合日粮技术(Total Mixed Ration,TMR)已在国内外奶牛生产中广泛应用,而有些院校的实习牧场中还没有使用这项技术,这样的实践教学条件难以培养出适应新形势下的动物科学专业的创新人才。由于企业从养殖经济效益考虑,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导致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定。实验室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或实验室建设后缺乏有效利用机制,导致未充分应用于实践教学,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准备好实验或实习的全部材料,详细讲解操作流程后,学生按照流程开展实验。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教师的依懒性过高,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实验中,甚至一个班级中仅有一部分同学动手做实验,其他同学仅是观望,不仅影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影响了对学生思维方法、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单一和落后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有研究显示,应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毕业时学生对所做实验的遗忘率高达55%[4]。
实验教学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有效的考核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通过合理的考核,不仅可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践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现有的实践教学考核大多采用考核出勤、批阅实验报告等手段,缺少规范、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实验报告千篇一律,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和有效反映学生实验教学效果,最终不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新形势下畜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修订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对在畜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实践教学学时较多的课程可将其与理论课分开,单设实验课和实习课,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尽量减少原理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同时注意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衔接和互补,避免实践教学内容重复。根据现代畜牧生产的技术发展和需求,去除过于陈旧的实验实习内容,增设一些新的实验实习内容。以动物繁殖学课程的实验实习为例,将“生殖器官标本观察”等陈旧实验去除,增设“利用B超仪进行母猪妊娠诊断”等新的实习内容,以满足畜牧生产的需求。
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至关重要。根据当前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和现有资源情况,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使之达到现代畜牧生产水平的条件;另一方面与企业开展合作,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仅可解决校内实践基地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还可摆脱传统的校内教学体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产学研等多种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关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不仅要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而且要充分利用好省级实验室等各种科研平台,提高实践教学的条件。此外,还可通过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业项目和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采用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式和PBL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实践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5]。实验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参与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学生通过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等材料,不仅提高了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而且加强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例如,对于验证性实验,教师让学生自学实验指导,独立完成操作,随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师可以运用讨论式和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例如,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学生通过思考和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总结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加强了学生对试验设计、实验原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动物科学专业各课程特点,建立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新的考核体系中,除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实验实习报告完成外,还要考核学生对每个实验实习项目的掌握程度,各部分设置不同比例的考核分数。教师可设计出每个实验项目的考核内容,并制定相应评分标准,实行量化打分,考核方式包括实际操作和口试两部分。实际操作部分主要考核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口试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注意事项及影响实验结果因素的理解等。通过构建新的量化评分考核体系,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畜牧业的发展和技术人才需求,结合高等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开展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济民. 我国畜牧业发展形势与重点[J]. 兽医导刊,2017, 36(8):9-10.
[2] 秦钢年,廖庆敏.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 29(9): 116-118.
[3] 肖定福. 康奈尔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分析与启示[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 17(5): 64-67.
[4] 胡桂,张艳. 浅谈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9(1): 12-13.
[5] 姚红,郝素珍.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效果[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12(3):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