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平
现在进入职校的多数学生文化基础偏低,学生素质不断降低.在教育上,这些职高生被称之为“习得性无助”学生.由于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有着很多的不足,尤其在数学学习上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果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则有利于帮学生获得成就感.而学习的成功感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学习中,迎接新的挑战,并做好进一步学习和就业的准备.
一、找准成因,是转化的基础
通过观察、询问、调查,笔者发现“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成因是各不相同,其成因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
笔者曾经在本校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随机抽查了50名学生.调查显示:在数学学习困难方面,“数学基础太差,公式记不住”的占58 % ,“不能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新旧知识联系不起来”的约占33 % ,“解题时无从下手”的约占37 % ;在没学好数学的原因方面,“几堂课没听好,后来跟不上了”的占45 % ,“初中数学基础没打好,后来学习有困难”的占55 % ;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不再管它,随它去”的占63.7 % .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大部分职高生初中数学知识基础就没有打好,甚至没有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定理、公式,如合并同类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绝对值概念,函数概念等.由于初中基础未打好,进入职高后,如果没有及时地查漏补缺,导致新、旧知识的“断链”,接受的新知识就会残缺不全,无法形成连通的网络,这是“习得性无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最普遍的问题.
另外,职高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体表现在课前没有预习,课堂上对存在的问题不及时弄清,没能专心听讲,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课后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等.是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习得性无助”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
二、对症施治是转化的关键
(一)消除思想障碍,树立学习信心,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
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职高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利息问题、收益问题、利润问题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在于升学,而是掌握数学知识,“本领”才会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要有一定的探索性,要富有启发性,要新而有趣;教学内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加强学习过程的指导,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落实“以人为本”新理念,积极评价,培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降低坡度,起点低,复习回顾多,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采取积极进取态度,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数学的厌学态度,进一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四)加强学法指导,构建数学模型,优化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既要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查漏补缺,又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精炼.由于数学学科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采取各种方法深入细致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切实做到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或实例引起学生思考,重视对学生的错误的诊断与纠正,使学生通过必要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否定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過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达到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数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注重情感教学,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师要利用教学艺术和师德调动和影响学生的情感;挖掘数学学科自身的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展各种教学体验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助于以更高的积极性参与学习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六)端正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形成合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职高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都将会内化为“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把好“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使数学教育真正体现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真正体现为品格意志全面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