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霞
[摘 要] 文章从提高学习主体教学目标认知、发挥校外思政基地作用、选取合适的教学情景、做好案例分析、注意主导者和主体者教学相长等几个方面积极探索如何提高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12-0104-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想基础”)是大学必修课程,是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基础课程。“思想基础”具有实践教学的属性,不能“就理论谈理论”,所以教学实效性就更加迫切。当前“思想基础”课程的“仪式化”现象较严重。“思想基础”课程的“仪式化”指学校很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课程的建设,但是落实过程实效性差,课堂教学没抓重点,没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2005年出台《意见》及方案后,老师很难权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教学重点,“畏难”的心理和“基础理论”课程强调的“知行一致”的矛盾不能解决。教师应迎难而上,根据“思想基础”课程教学的规律、目的、要求和原则积极探索该课程教学,确实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一 “思想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要求
“思想基础”课的特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与其他思想课各有侧重点。“思想基础”课作为落脚点,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能动性,所以在“思想基础”课教学中要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强调问题意识,贴近学生,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道德感染力。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积极转化,根据大学生思想特點和成长需要研究和解决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创新教法,从而完善认知体系并转化为积极的信仰体系,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积极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人生定位、人生修养、职业规划与发展、心理健康、法治理念等进行教育干预。
二 提高“思想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原则
增强“思想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有针对性。围绕教材体系组织、设计对课程进行预设,为实践教学做参考。比如“思想基础”课分别由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法律基础两部分组成,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法律修养是目的,所有的有效教学过程都以此为目标。此外,需联系实践。根据社会热点确保联系社会实际的“地气性”,课堂结合社会热点让学生谈论自己的观点,课余时间让学生发现新事件、新问题,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最后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理论思辨水平和能力,与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相符,才能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总之,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以及贴近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性,重视内因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对课程本身和教材的认同程度,贯彻学生成长的发展性规律,客观评价学生的行为以及表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功能性特点。
三 提高“思想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提高学生的目标认知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学习目标,更好地增强教学吸引力,引导学生真正将课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明确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以目标统领内容。学生明确目标所向,才会有参照系。教师应在课前就使学生明确本课堂的基本知识、技能要求,帮助学生学习目标内化为学习行动,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提升思想和法律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的责任感,增强法律意识。根据课堂目标,教师在课堂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需精心地设计和安排,联系学生成长遇到的问题,用课堂目标推动学生学习,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反映国家、教师、学生三方面意志的统一,否则就会出现老师大讲,学生小听的课堂教学过程。如“思想基础”教材中的法律部分,内容多而细,而教学时数少,以第八章实体法律部分为例,法律法规内容广,教师需明确教学目标,设置教学重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二)选取合适的教学情景,活跃教学气氛
从“思想基础”课堂功能和目标的角度,积极探索、优化教学情景,解决“思想基础”课堂内容“多”与“实”的矛盾问题。根据“理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情景剧教学法比较有效运用于大学生的特点,情景剧教学法注重启发、引导、情感体验,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教学中通过拍情景剧的形式,模拟、再现课程知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设置药家鑫的审判情景,用情景说明自首、赔偿等无法改变违法事实,引导学生以法律思维方式看待现实问题。老师转变为指导者和协调者,设计好情景剧主题,并向学生说明情景剧分组标准、成绩评定,教师予以指导把关,纠正偏题,重点指导学生台词设计、角色诠释、团队合作等。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中心,以角色融入教学中。此外,还可以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在公共生活中有意识地体会道德规则,维护公共秩序,在具体环境中提高对“思想基础”的认识。还可运用“价值澄清理论法”,从大学生的社会经历和体验,选取题材,包括信仰、兴趣、情感等话题,分析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弘扬新时代的主旋律,正确示范和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观、法治观等。
(三)学用要知行合一,发挥校外思政基地作用
积极发展校外思政实践教学基地,争取社会支持,建设思政教育功能基地,推动课外教学设施的发展。支持把企事业单位扩展为大学思政社会实践基地,给予政策优惠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思想基础”教育基地是实践范畴,是探索“思想基础”的第二课堂,承载“思想基础”的内容、目标、过程,发展校外思政教育基地是对思政教育实践问题的正面回应和解决办法。发挥基地的作用,综合运用榜样示范法、公正团体法,使“思想基础”教育生活化,体现实践性,积极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例如打造法治精神宣传研究实践基地,以学生为宣讲团主体。宣讲实践过程是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体,具有知行合一的实践意义,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根据本地思政教育资源优势,融合地方思政教育资源,提高政治文化自信。比如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构建红色场馆教育基地,实现思政教育实践渠道的创新。利用人文历史发展教育基地,比如百色起义教育基地等。校外思政基地需网格化拓展,融合“思政基础”教育精品课程和精品实践活动,将优质的基地资源整合,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交互,综合利用、反馈互补,把分散的、不均衡的,向集成的、横纵交错教育资源引领,全面发挥思政校外基地的育人作用,达到“思想基础”育人的实践教学要求。
(四)案例分析要具体,发散学生的道德思维
案例分析符合“思想基础”课堂教学的要求,集思想性、实践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符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和思想实际。将课堂教学内容以案例研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增强理论说服力,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正面引导。案例的选择可以从“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节目中获得具体的案例,也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件选取,要根据课堂的目标运用中外的“经典事件”论证理论观点启发道德思维。利用案例启发学生,构建牢固的知识结构,用社会事实直接地向学生传递思想政治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案例分析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背景,根据诊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多角度、多侧面启发学生思维。“思想基础”课堂的案例应当区别于其他课程,应以内含有法的元素、具有法制意识形态的素材构建述评、质疑、情境、研讨。比如在进行“犯罪停止形态”的课堂教學中,选取的案例要具体,并区分与犯罪预备、未遂的区别,多预设几个不同概念的案列,只要符合课堂教学的目标,符合课程要求的思想性和政治性,都能发散学生的道德思维。
(五)师生要教学相长,做到真教真学真提升
2015年提出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要求“思想基础”课教学的理念要先进、采用多样方法,完善思政教学体系。构建“思想基础”的双主体教学体系,师生共同提高认知,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教学过程都达不到有效性的要求。课堂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否则就会教师滔滔不绝,而学生无动于衷。坚持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才能提高“思想基础”课教学新时代的要求。要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在营造课堂情境上下功夫,打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索欲,让大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体会到“思想基础”课的学科价值。提高教师教的艺术,教师必须倡导“思想基础”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的主旋律,引导大学生认清唯心主义世界观、唯个人主义道德观等错误观念,澄清模糊认识,在信仰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思想基础”课堂有效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以教材为基础,全方位对学生的思想进步情况进行干预,将“思想基础”课的预设目标植入学生的价值观中,获得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即由知转智的内化,提高转化的内驱力度。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法律意识,实现个体的心理—思想—道德—法治路径的提升,树立正确“三观”,达到教育预设的最高理想信念。(责任编辑:王义祥)
参考文献
[1]陈莹.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08).
[2]刘洪波.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及其特征[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3]侯炜,韩艳阳,吴可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探索[J].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8(02).
[4]周慧.加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六大维度和对策[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7(02).
[5]陈蔚,干薇.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要素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6]张引,魏晓玲.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