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福,王凯军,侯 毅,张艳敏
(1.辉南森林经营局,吉林 通化 135102;2.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吉林 通化 135102)
元蘑 [Hohenbueheleiaserotna(Schrarad. ex Fr.)Sing.],学名亚侧耳,侧耳科,亚侧耳属。我国分布在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等省份和自治区,国外分布在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欧洲和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是一种比较名贵的食用菌,本文总结介绍了元蘑人工栽培技术。
元蘑子实体群生或覆瓦状丛生,中等至稍大。菌盖直径3~14 cm不等,扁半球形至平展,半圆形至肾形,其形状酷似扇子,幼时菌盖上面深褐色,菌褶洁白,逐渐呈暗灰色或淡灰褐色,长成后变成黄褐色,菌盖有黏液,有短绒毛,表皮有胶质层,很容易剥离。边缘内卷,后反卷,菌肉厚,洁白。由白色转为淡黄色。菌柄短或无柄,侧生,长0~2 cm,粗1.5~3.0 cm,白色或淡黄色有绒毛和鳞片,常有黑褐色斑点。袍子印白褐色。
元蘑子实体形成不需要温差刺激。菌丝在10~30 ℃均可生长,适宜温度20~25 ℃,低于5 ℃或高于30 ℃不能生长,而且易染病。出菇温度7~26 ℃,适宜出菇温度10~20 ℃。
菌丝在培养基中最佳含水量以60 %~65 %适宜,低于此含水量,生长势减弱;当含水量超过80 %时,易染杂菌,菌袋底部会出现积水。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 %~80 %之间,出菇时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要达到80 %~90 %之间,不可过高,否则易染杂菌。
暗光下发菌,无需光照。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需要100~2 500 lux散射光,一般在200 lux左右环境即可满足其要求。
元蘑是好气性菌类,室内必须有足够氧气才能正常生长,特别是在出菇阶段,尤其要注意室内空气流通。
元蘑为木腐菌,可以利用软硬杂木屑、豆秸、玉米芯、棉籽壳等作为碳源。以玉米粉、豆粉、豆饼粉、麦麸为氮源。元蘑菌丝在偏酸环境下生长最佳,pH一般在5.4~5.8。
元蘑代料栽培生育期大约在90~120 d,段木栽培大约在150~180 d,有的当年不出,第二年秋天才出。元蘑子实体发育与平菇相似,但没有平菇抗性强,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接种后3 d即可看到接种块长出绒毛,7 d菌丝就可以伸入培养基,但此时菌丝比较弱,到菌丝长满袋(瓶)后,菌丝才开始变壮,50~80 d袋(瓶)壁菌丝出现白色菌丝扭结,在有充足散射光条件下,可以看到黄色菌丝扭结团,此时室温要控制在20~25 ℃之间。
发菌70~90 d后,菌丝表面形成黄白色尖头状菇蕾(原基),此时菇房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 %~90 %,温度应控制在15~18 ℃之间。段木栽培可见小米粒大小的菇蕾。露天栽培要遮阴,适当浇水。
尖头菇蕾逐渐变为圆顶黄色,色素加深,逐渐变成黄褐色,此时要加强光照和补充水分。露天栽培要遮阴,增加浇水次数。
菌盖变大,色泽变淡,菌褶形成,此时要加大空气湿度,加大通风。
菌盖展开,直径3~14 cm不等,并开始释放孢子,此时元蘑开始逐渐失去光泽。在未释放孢子时要及时采摘。
母种分离采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PDA):马铃薯(去皮,挖去芽眼)200 g,葡萄糖20 g,琼脂冬季18 g,夏季20 g,水1 000 mL。将马铃薯切成片,放入烧杯或铝锅中,加入1 000 mL水,放火上加热,待马铃薯煮到酥而不烂后,从火上取下,用五到六层纱布进行过滤,过滤后,不足1 000 mL用开水补足1 000 mL,进行加热,放入琼脂,此时要不断搅拌,待琼脂全部融化后,加入葡萄糖,充分搅拌后,从火上取下,分装试管,塞上棉塞,然后进行高压灭菌,灭完菌后摆成斜面待用。到秋天野生元蘑长出后,进行野外分离,在山林中找到健壮元蘑,从中间劈开,在接近菌柄处,将酒精灯烧过的菌种钩取下一小块,绿豆粒大小即可,放入做好的斜面培养基试管中间。待菌丝长出后进行纯化,长满后进行复壮,复壮后即可进行栽培试验。
原种培养;原种培养尽量采用瓶和袋来做容器。
配方1:木屑78 %,麦麸20 %,蔗糖1 %,石膏1 %。
配方2:木屑78 %,麦麸5 %,玉米粉15 %,蔗糖1 %,石膏粉1 %。
配方3:木屑90 %,麦麸5 %,玉米粉3 %,蔗糖1 %,石膏粉1 %。
上述配方采用任何一种均可,将上述原料称好后,放在一起进行均匀搅拌,糖用水化开,放入料中,向培养料中加入清水进行搅拌,培养料含水保持在60 %左右,将原料用手攥,在手指缝处,可以看到水不滴即可。
将培养料配制好后进行装袋灭菌,一般高压在0.11 MPa,维持2 h就可达到灭菌效果,常压蒸汽灭菌法,在锅顶部加一个温度计,当温度达到100 ℃时开始计时,维持6 h停火,焖一晚,第二天出锅。
接菌最好在接菌箱或超净工作台中进行,先将接菌钩和接种铲用酒精浸泡后和母种一同移入接菌箱,装入待接的菌种袋,一箱最多装50袋,然后用化学方法进行熏蒸灭菌,熏蒸30 min后即可接菌,接菌先将试管棉塞拔出,在酒灯上将试管口烧一下,将接种钩在酒精灯上均匀烧一下,伸入试管中,用接种钩在菌种上均匀地划出小块,一般在0.5 cm×0.5 cm即可,去除试管两头菌种。接种铲在酒精灯两面过火伸入试管中,先将接种铲在试管壁上贴一下,降温,防止将菌种烫死,然后用接种铲挑出菌种块,放入待接菌袋中,将棉塞过火,塞上袋口。全部接完后,上架培养。
栽培种制种方法和原种基本相同,但不能和原种培养基用同一个配方。原种用配方1,栽培种就用配方2或3。
配方1:木屑78 %(可以含10 %的松木锯末或20 %的玉米芯),麦麸20 %,蔗糖1 %,石膏1 %。
配方2:木屑78 %(可以含10 %的松木锯末或20 %的玉米芯),麦麸5 %,玉米粉15 %,蔗糖1 %,石膏粉1 %。
配方3:纯椴木木屑90 %(可以含10 %的松木锯末或20 %的玉米芯),麦麸5 %,玉米粉3 %,蔗糖1 %,石膏粉1 %。
元蘑栽培原料以硬杂木屑为最好。用玉米芯或豆秸不能超过20 %,最好加入一定量木屑,否则易脱袋,产量低,硬杂木屑应占比例58 %~68 %。在培养料中加入玉米粉和豆粉(豆饼粉),有明显增产作用,但用量不能过多。玉米粉不能超过3 %,豆粉(豆饼粉)不能超过5 %,否则会推迟出菇时间,使生产周期延长。
4.6.1塑料袋
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如果此环节出现问题,一切都将前功尽弃。聚丙烯袋透明,易检查出杂菌,质脆,温度低时易爆袋,应在温度高的场地装袋;低压乙烯袋不透明,不易检查出杂菌,不脆,延展性好,不爆袋,不易在袋壁形成耳基,栽培一般选择低压乙烯折角袋。装袋前要采用吹气法检查塑料袋是否漏气,将漏气袋淘汰。
4.6.2装袋工具
装袋可视条件而定,生产量大的可以选择机械装袋,但要和灭菌设备配套,装袋前要对设备进行检修,再开始工作,手工装袋要准备好小工具。
4.6.3装袋场地和温度
装袋场地要光滑,水泥地、大木槽或塑料布上均可,室内温度要相对高一些,保证塑料袋不破损。
4.6.4贮放和周转工具
贮放和周转框规格视菌袋而定,大致为44 cm×33 cm×24 cm(内径)或55 cm×44 cm×24 cm,每框可放12~20袋栽培袋。
培养料要选择无霉变、新鲜的软硬杂锯木屑或玉米芯、豆秸等。在拌料前要过筛,检出杂质和大块,混合料玉米芯和豆秸要粉碎后,再和锯木屑混合。按50 kg料计算,39 kg锯木屑,10 kg麦麸,石膏0.5 kg,称好后进行混合,0.5 kg蔗糖用水溶化后浇到培养料中,调水,水要边浇边搅拌,见水浇匀后锯末颜色有点变深时停止浇水,将料在手中攥紧,在手指缝处,可以看到水不滴即可。堆闷后即可装袋。栽培袋采用17 cm×33 cm×0.05 cm规格低压聚乙烯筒膜袋。装料要松紧适度,稍压实,顶部压平,用锥形棒在料中间打接种孔至袋底部,然后慢慢旋转拔出。袋口套塑料颈环并用棉塞封口或用无棉盖体,栽培袋按常规方法灭菌。灭完菌后在锅内冷凉后再出锅,以免造成迅速冷却使冷空气进入栽培袋内而受杂菌污染。出锅后,放置在冷却室或接种室内,袋内温度在25 ℃左右进行接种。
在接种前应准备好接种用的所有工具,接种钩、接种勺,菌种及已经冷却好的栽培袋。准备好后,用生石灰水上清液喷雾,用量3~4 g·m-3,灭菌时间为30 min,在接种室,可以用石灰粉均匀地撒在地面,用水喷雾。手、菌种瓶及接种工具用75 %酒精擦洗,严格消毒,接种钩、勺等工具应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彻底灭菌。菌种要纯正,接种量适中,均匀一致。一般每瓶原种可接40~60袋,接种时间一般控制在60~120 min之间。接种时用接种钩去掉菌种老化菌皮,再将菌种捣成颗粒状,接种。
接菌后,轻轻摇动菌种袋,使部分菌种落入菌袋孔中,这样可上下同时发菌,缩短发菌时间,接种后将菌袋竖立在床架上进行培养,2~3 d菌种萌发并开始“吃料”,5~7 d当菌丝长入料内后,结合检查菌种成活情况,将菌袋改为卧放培养,发菌期间室温控制在20 ℃左右,空气湿度控制在65 %左右,保持在弱光照条件和室内通风环境。一般35~45 d,菌丝在袋内长满,继续培养10 d左右,使菌丝充分成熟,然后进入出菇管理。
一般在春季和秋季,春季4—5月适合木段栽培,秋季栽培在7—8月份做栽培种,待菌发好后5~10 d,再进行摆袋,木段栽培一般每立方米用菌10~15袋即可,打眼间距在10~15 cm,行距6~8 cm。打眼后,将栽培袋的塑料袋撕开,去掉菌皮,将菌掰成长条形,塞入段木眼中,封死,不能留空隙。将栽培好的段木放在暖和地方发菌,35~45 d进行地摆,场地要选择阴凉处,摆木段前,地面要撒生石灰,然后铺上树叶,段木间距离在25~30 cm,行和行间要留有步道,便于管理。
元蘑为低温恒温结实性菌类,对场地选择并无严格要求。室内和室外均可,室内可利用空闲房,室外可建拱形棚,室内可采用层架式或墙式栽培。室外菇棚为拱形结构,宽6~8 m,高1.8~2 m,长可依生产规模和地势而定,棚膜用无滴膜覆盖,外面加遮阴网或草苫,菇棚两端留出通气孔。沿菇棚走向留50 cm宽步道,步道两侧设畦床,床宽0.5 m,长2~4 m,高5 cm,床面铺细河沙,再铺塑料布,畦床间留宽50 cm宽步道。菌袋堆放在畦床上出菇。在畦床上方再进行吊袋栽培。
打开栽培袋袋口,放在室内床架上,可横放和竖放,视情况而定,或将菌袋堆放在大棚内畦床上,每床排两行,袋底相对,袋口向外,可堆放4~5层,形成两个出菇面。吊袋可以在袋上进行两层切口,袋顶部向下5~8 cm,切3~5个V形口,袋底向上5~8 cm,切3~5个V形口,然后用绳栓住袋口,每个绳上栓5~8袋,可以有效利用空间。出菇期间,菇房(棚)温度应保持在7~26 ℃之间,最好在10~20 ℃之间,大棚栽培,最好在9月份进行,气温过高时白天要通风换气,开袋后要对菇房(棚)喷水保湿。使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5 %~90 %。竖袋培养时,要防止积水,要少浇,勤浇。有积水要立即倒掉,否则易感染,使培养料腐烂,降低产量。出菇期间要加强通风管理,室内光照要在200 lux以上。
正常情况下,开袋后20 d左右即形成菇蕾,从现蕾至采收10~15 d。采完第一潮菇后,要清理料面,去除残留菇脚及死菇,清出老化菌丝,停止浇水,待菌丝恢复后再进行出菇管理,20 d左右第二潮菇蕾出现。
菌盖在5~8 cm时,边缘稍内卷或菌盖颜色要失去光泽时要及时采收,这时元蘑肉厚、鲜嫩。在东北地区多数以干销为主,现如今也有大量鲜储,而且鲜储口感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