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思路探析

2018-02-14 21:00牛大山潘平平高安吉商继功朱翠景
西部皮革 2018年22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估院校

牛大山,潘平平,高安吉,商继功,朱翠景

(1.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0;2.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1 引言

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是高职院校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环节和根本落脚点。目前,多个诊改试点院校已经编制完成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对专业诊改问题有一定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但总体而言,还未形成成熟的路径和方法。大多数院校对于诊改工作尚处于探索、构建顶层设计的阶段,对为什么试行专业诊改、诊断哪些方面、如何诊断、如何改进等问题理解尚不深刻。基于此,本文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依据,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2 高职院校专业诊改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解析

专业诊断与改进是近两年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的概念,主要见于《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定的通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为计划(2015-2018)》两个官方发布的文件中,也据此引发了高职院校专业质量诊断与改进的广泛探索。诊断与改进的理论基础是源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该理论的内核是在公共管理领域中,私营企业管理方法的引入和市场有效竞争机制的构建,使得公共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和质量效益不断得到优化。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目标管理(MBO)、零缺陷制作(ZDM)、目标设置(GST)、戴明质量管理(PDCA)等,其中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最广,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起源于生产制造业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是在“事后检查”、“统计管理”后,发展出的又一质量管理理论。美国管理学家菲根鲍姆1961年在其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首次提出了该思想,他认为,“在最经济的条件下,通过合理的安排,将组织内部的各部门的活动,都要围绕产品质量进行开展,从而形成一个有效体系”。20世纪8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逐步被引进到高等教育领域中。经过多年发展,很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补充和完善,最终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归纳为,一个组织始终以质量为中心,以全体组织人员参与为基础,通过实现客户满意、组织获利、社会受益而达到的稳定持续改善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途径。

3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高职院校专业诊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高职院校专业诊断参考文献资料的整理,以及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逻辑,结合职业院校专业诊断的通用方法和实操经历,专业诊改可以总结为,是一种不断发现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持续内部质量管理的调整过程。在办学运营中,各个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质量保障因素,其中常见问题表现如下:

3.1 教学质量评估主体错位

教学质量评价信息是教学成果评估的反馈信息,既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修正、提高的主要依据,也是报考学生、用人单位选择报考院校、招聘毕业学生的依据,更是政府对高职院校进行教育发展规划、调配教学资源、制定政策的主要参考信息。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善,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高职院校自身、毕业学生、人才招聘单位、第三方教学评估机构还没有形成有主导地位的评估主体。教育主管部门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往往不能深入了解情况,容易导致教学质量信息评估结果失真,不能发挥评价机制应有的客观评估作用。

3.2 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缺乏独立性

高职院校往往没有将教学质量管理职能从教务处出单独划分出来,教务处是组织教学运行的管理部门,难以公正客观的评价自身组织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质量。教学质量管理部门人员,不仅具备正常的教学能力外,还应掌握教学质量管理技术及评估教学质量的能力。即使是成立教学质量保障部门,教务处、二级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教学服务部门、辅助部门的运行主体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不能实现围绕教学质量开展教学工作的目标。

3.3 教学质量标准缺乏固定性

教学质量标准是引导教学人员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重点的方向性内容,无考核无教学,无制度无教学,无培训无教学。应将论证过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材料定为教学依据,教学人员应根据既定教学内容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体系应确定进行标准化,该体系应包含: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教学互动、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活动环节。形成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的严肃性、规范性。没有教学评估依据的准确行,就没有教学过程的规范性,也就不能形成实施教学、评估教学、改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3.4 教学质量管理方法的落后性

目前教学质量管理办法比较单一,管理关注重点在于教学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没有形成事前、事后的质量控制。应该对教学内容的生产过程、教授过程、消化过程进行完整的进行跟踪评估。减少主观定性方面的评估指标,增加可以量化的教学评价指标。

4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进行高职院校专业诊改工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当前,高职院校主流的内部质量控制的基本框架可以表述为“五纵横一平台”,“纵”主要包括:决策指挥、质量定位、资源调度、服务支持、控制监督。“横”主要包括: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平台”是指本校的综合数据平台。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容,应该就专业的各个组织运行环节、配套保障措施、生产方式控制等多个反面进行改进。

4.1 明确专业办学定位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人才培养教学,重视学生的职业初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专业改进工作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方面,培养方向与行业需要的匹配方面,人才素质和市场需求的对接方面。

4.2 完善专业课程标准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围绕用人单位需求,依据市场人才的切实需要标准和岗位要求,合理制定教学内容、教学科目,建立健全各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标准、评价标准、实习标准、毕业标准等一系列的课程标准。

4.3 开展年度专业质量分析

首先,通过与当前人才市场针对各专业岗位胜任能力要求的持续跟踪,分析、把握市场的需求动向,发现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偏好,及时针对相关专业进行相应改进措施。其次,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毕业生一年后主要从事的行业、职业、反馈意见等,总结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将普遍、可传授的部分反馈给教学部门,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

4.4 注重教师能力提升

师资力量的雄厚与否,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授课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及评估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院系中树立学术、技能标杆,加强培养学术、技术方面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可以通过开展教师专业教学培训、能力考核、专业大赛等,筛选院系优秀教师、技能骨干。

4.5 统一认识,建设质量保障制度体系

在任何组织机构的生产过程中,保障工作成果质量工作规范性要求的全面性、系统性、目标性、可操作性都有明确、具体的实施依据,这是总结组织管理经验、提升组织运行效率、持续进行改进的基础文化。围绕“专业办学定位、专业课程标准、专业质量分析、教师综合能力”等方面开展的质量保障工作,需要通过有效的制度体系来保障。逐渐将教学质量的提升,建立在不断进化的一套规范科学化制度上来,营造“按制度管人,照流程观事,凭成绩说话,靠诊改提升”的良性发展氛围。

5 结束语

通过深入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真剖析高职院校专业诊改目前关注的内容,使得对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总变得显而易见,又能得出相应的工作指引。指导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更加注重质量保障机制的完善、质量文化的树立、有效评价督导的落实、数据分析的加强等方面。保障高职院校专业在结合就业前景、企业需求方面做到与时俱进;在专业建设思路和质量控制方面,做到坚持检查诊断,持续反馈改进,实现校企就业精准对接,校内专业精准育人。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评估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评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