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春花
(中共忠县党校,重庆 404003)
“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是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理论是对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是破除认识迷雾的思想灯塔,是引领实践发展的行动指南。”[1]“绿色发展”理念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的理念,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瞄准方向的重要指导理论。党校作为党的理论的宣传主阵地,应该积极作为将“绿色发展”理念宣传好、普及好。
党校在宣讲“绿色发展”理念时首先要回答好为什么要学习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这个问题。
“人们要改造世界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2]“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建设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是在改革开放深水期“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实践需要,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必须学习“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形成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高度自觉。
“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间接经验,能使我们认清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预见事变发生的趋势,从而自觉地有目的地去捕捉直接经验。”[3]“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党总结过去发展经验,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是对我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党员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有利于快速的掌握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和错路,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规律。
“认识是连接实践与思想的桥梁,承接实践,启迪思想。”[4]认识具有能动的作用。我党认识到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所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已经严重的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解决了传统发展方式中矛盾最为尖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厚植绿色发展理念,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将不仅带来经济领域的变革,也将深刻影响地方政治生态和社会治理。
关于“绿色发展”的共有信念的塑造依赖于强有力的、高质量的有关知识的广泛普及,而对于持有“绿色发展”共有信念和知识的党员干部认知共同体的扩大有利于共有知识的输出和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促进国家的绿色发展。
“人具有社会属性,“社会人”会在自然和社会的双重环境中不断实践和学习以回应环境的结构性变化。”[5]学习的范围、内容影响学习者对某一问题的信念塑造,所学“新知识”的质与量决定了共有信念塑造的力度。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的需要使得党员领导干部需要学习“绿色发展”理念,而通过这种学习会改变他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从而改变他们的个人的生活行为和他们在政治参与中的“身份行为”也就是政治决策和政治选择。在这个过程之中“绿色发展”理念相关知识的质与量,直接影响关于该信念的形成。
党校是广大党员干部共享的学习课堂。因此,党校开展党校开展“绿色发展”理念专题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为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宣讲“绿色发展”理念,还应该正确深入的解读其内涵,促使“绿色发展”理念入心、入脑,不仅增长知识而且塑造信念,从而影响其行为偏好。
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绿色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对党员干部的政治信念的坚定性和政治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践行“绿色发展”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党校开展“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形成一批拥有关于“绿色发展”理念共同知识和共同信念的认知共同体,这个认知共同体不断地扩大,将会对“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即促进了共有知识的输出。
3.1.1 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协调、开放、包容”发展理念的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6]。绿色发展是方向,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方向才能解决好人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确保人人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功。与此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一个整体,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实施,不能相互替代。”[7]学习“绿色发展”理念内涵十分重要,但是不能孤立的学、片面的学,必须要和其他新发展理念结合起来理解才能完全理会其深刻内涵。
3.1.2 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关系。
首先,“绿色发展”理念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超越目前社会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而“绿色发展”理念回答了在生产和生活中怎么超越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还是“绿色发展”理念其共同的目标都是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其次,“绿色发展”是建设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人类文明是不断进步,对于发展的需求是不可停滞的。但是地球的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却是有限的,为了建成更高层次的“文明”必须解决好发展无限性和资源环境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绿色发展”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的、关键的路径之一。绿色发展强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革新,降低能耗、循环节约将大大的减轻这种矛盾。
最后,“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与否的重要判断指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个迈入了生态文明的社会必然会是一个现实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社会。
3.1.3 个人实践与干部作为的关系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的有政府层面发展政策的改革,还有个人层面生活方式的转变。“绿色发展”不仅是一种思想、一种政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党校在对党员干部进行“绿色发展”理念培训时应该注意到党员干部的双重身份,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们的信念和思想影响着政治决策的偏好,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个人对于“绿色发展”生活方式的贯彻也将对社会形成“绿色发展”风气做出贡献。因此,“绿色发展”政策和“绿色发展”生活方式的普及都很重要。
3.1.4 中国“绿色发展”与世界“绿色发展”的关系
生态破坏是一个全球公共问题,它具有全球性,不可分割性,渗透性,不受人为边境设定的限制。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多边的联合行动。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世界绿色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国的“绿色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和“示范者”。这一重要理念和行动是展示中国良好大国形象的重要方面。党校开展“绿色发展”理念教育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的宣讲、全球生态安全概念等内容不容缺失。
3.2.1 锤炼党性、开辟“绿色讲坛”
党校一方面要落实中央政策宣讲要求,开辟“绿色讲坛”,把“绿色发展理念”教育作为党校必修课、主业课,突出理论教育,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讲话,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要抓好和“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3.2.2 建设现场教学基地、丰富党员干部教育阵地
首先是挖掘本土生态文化和“绿色发展”优良传统。例如忠县党校应大力挖掘历史名人白居易在忠州为官时不仅以民为本、鼓励农桑、省事宽刑,而且喜爱“东坡桃李种、柳树桥边植”这种积极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
其次是将本地区优秀的“绿色工业”、“生态农业”打造成为新的党员干部教育现场教育基地。引领广大的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切实体会“绿色发展”的实践,参与生产和劳动,直接在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促进其“直接经验”和课程所学“间接经验”的融合,实现认识的飞跃和进步。
3.3.1 为培训对象提供科研资政的重要途径
首先是,鼓励学员在培训结束以后将培训所学与个人岗位和地区实践相结合,提出更好的“绿色发展”实践的政策建议,形成资政报告或者发表在内部刊物,例如忠县县委党校的《忠州论坛》。该报告由党校领导和老师修改整理后经过党校的途径报送地区领导人参阅,为政府重要决策者和相关部门提供意见和建议。其次,党校应该鼓励学员将所学所得所思形成理论文章公开发表,在全社会范围内起到政策宣讲、知识普及、舆论导向、风气树立的重要作用。
3.3.2 考察调研推进绿色实践
党校的教学科研团队应该定期组织调研,调研对象需包含参加“绿色发展”理念专题培训的学员。定期考察学员在接受培训之后“绿色发展”理念对他们工作和生活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及学员在实践之后对理念的进一步深入理解情况。调研结果形成调研报告,一方面是总结情况、提出建议对培训对象开展工作起到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则是有利于进行自我教学内容设定的反思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