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东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龙街镇农业服务中心,毕节 553100)
猪圆环病毒病的血清有2种,分别为Ⅰ型和Ⅱ型血清。其中Ⅰ型血型的致病能力较低通常不会导致猪发病,导致猪出现典型临床症状的圆环病毒血清为Ⅱ型血清。临床上,猪是该种病毒的唯一宿主,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都可以感染该种疾病。圆环病毒侵入猪机体后,常会攻击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身体免疫力逐渐下降,多种疫苗免疫失败,严重时还会出现免疫抑制,给多种细菌和病毒侵染提供条件。在临床上可见猪圆环病毒与多种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发生,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提升,常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随着国家对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治力度不断加大,该种病毒呈低流行趋势,但在某些猪养殖地区,猪圆环病毒病依然发病率较高,危害严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该疾病的诊断与防控。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龙街镇一个养殖户共养殖断奶仔猪163头,2017年9月13日,养殖户在日常养殖中发现断奶仔猪群中出现发病情况,主要表现为采食欲望下降,身体逐渐消瘦,被毛杂乱,皮肤苍白,可视粘膜发绀,眼结膜充血。发病后,养殖户立即将患病猪隔离饲养,并对整个养殖场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养殖户在没有明确病原的基础上选择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没有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发病1周左右,养殖场发病数量进一步增加,死亡率升高。9 d后养殖户将病情上报当地动物单位,兽医到达养殖场后,发现病情已较为严重。通过对该养殖场进行有效调查,发现该养殖场已对猪群免疫接种猪瘟、普通型蓝耳病、猪口蹄疫等常见的几种疫苗。养殖场的卫生环境较差,建设不合理,该养殖户养殖经验欠缺,没有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猪群饲养密度较大,分群不合理。结合整个发病经过,兽医怀疑是某种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通过采集病料,带回实验室进行全面诊断,明确病原后,立即制定扑杀、治疗等有效的防控措施,很好地控制了疫情传播,为养殖户挽回了必要的经济损失。
养殖户反映患病猪发病十分突然,发病初期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到40 ℃以上,被毛杂乱,身体逐渐消瘦,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困难,并出现咳嗽气喘症状,机体严重贫血,皮肤呈现苍白色,失去弹性。用手触摸体表,可发现几乎所有患病猪的体表淋巴结出现肿大现象。个别患病猪还会出现腹泻症状,排出粥样稀便。有的患病猪还会出现可视粘膜发黄发绀、胃溃疡、嗜睡、眼结膜充血水肿等。
将该养殖场病死的5头猪解剖后,可发现几乎所有病死猪都出现间质性肺炎或脓性支气管炎病灶。几乎所有病死猪肺脏肿胀,肺脏表面呈现斑纹状,整个肺脏组织僵硬,似橡皮[1],在肺脏表面散在存在大小不等的褐色坏死病灶,表现为多灶性间质性肺炎。4头病死猪肝脏变硬,颜色发暗。所有病死猪肾脏水肿明显,外观呈现灰白色,皮质部存在白色坏死病灶。脾脏轻度肿胀,胃粘膜高度充血水肿,并且可发现有大片溃疡病灶形成,有的病死猪胃黏膜脱落。病死猪盲肠和结肠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为4~5倍,切面呈现灰黄色。5头病死猪的体表淋巴结高度充血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明显。
取上述病死猪的病变脏器组织制成切片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淋巴细胞多呈现白细胞浸润,淋巴细胞萎缩坏死,巨噬细胞增加,细胞浆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存在,上皮细胞、肾上皮细胞也存在包涵体,并且存在蓝色物质[2]。
无菌环境下采集上述病死猪典型病变组织带回实验室后,制成触片,选择使用革兰氏染色剂和姬姆萨染色剂,对其进行充分染色镜检,干燥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没有发现被染色的致病菌存在。将病料粉碎后,划线接种到几种常见的培养基上,培养24 h后,在几种常见的培养基上,也没有出现致病菌生长情况。由此可排除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将上述采集到的病料粉碎后充分研磨,向其中加入10倍生理盐水,进行双抗处理后,放置在离心机,离心处理15 min,采集上层清液,作为待检溶液,进行琼脂扩散试验。选择使用猪瘟、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标准抗原,分别与待检抗原进行琼脂扩散试验[3]。在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正常作用的基础上,发现待检溶液和猪圆环病毒抗原之间存在一条明显的沉淀线,而其他3种病毒并没有出现上述现象,由此推测为猪圆环病毒病感染引起的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圆环病毒病感染引起的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应采取预防继发感染、抗病毒的原则进行治疗。由于猪圆环病毒病属于国家二类动物疫病,在治疗前应对猪进行科学分群,针对没有治疗价值、临床症状较为严重的猪直接扑杀无害化处理。对于临床症状较轻的猪,选择使用30%的氟苯尼考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2 mL/kg体重,2次/d,连续使用3 d,同时在饮用水中添加98%的盐酸马林胍粉剂,每100 kg饲料添加100 g,连续使用1周。使用黄芪多糖注射液,使用剂量为2 mL/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5 d。通过采用上述综合治疗手段治疗7 d,该养殖场总共有6头猪治疗无效死亡,剩余患病猪恢复健康,养殖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每吨饲料选择使用支原净100 g、金霉素300 g、阿莫西林250 g,断奶仔猪连续使用2周,预防细菌性疾病发生,避免出现继发感染。
日常养殖中,为防止猪圆环病毒病发生,应有效控制饲养密度,有条件的应尽量降低饲养密度,做好猪舍通风保暖工作,减少环境应激对猪健康造成的影响。同时还应确保猪场生物安全,严格落实全进全出、自繁自育的原则。养殖场应科学引种,减少后备猪的引入数量,在引种前一定要做好引种地的检疫工作,防止带病猪进入养殖场。每批断奶仔猪进出入断奶仔猪舍前,都要进行严格的环境消毒和卫生消毒工作,养殖场进出口均应设置消毒池,禁止非饲养人员进入养殖场,避免人员传播病毒。养殖人员进入养殖场,均需要穿戴相应的衣服和护具,并做好卫生消毒工作,降低人员传播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