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彦东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畜牧兽医站,定西 743011)
随着现代化养猪技术的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由于饲养管理、猪场设施、引种等方面不完善,猪疾病的发病率逐渐提升,疾病的种类也增多,使猪群带毒带菌,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生产性能降低,严重影响养猪场的经济效益。因此,做好猪群的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是提高猪场效益、降低成本的关键。
免疫接种是通过生物制剂激发猪群产生特异性的抵抗力,使易感猪转化为非易感猪的一种手段。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根据免疫接种的时机不同,可分为2大类: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
预防接种是在疫区、受威胁区,为预防疫病的发生有计划地给猪群进行的免疫接种。猪群通过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可以产生免疫力。在进行预防接种前,要注意全面了解猪群的情况,如年龄、健康情况、妊娠情况等,如果不适宜预防接种的要暂时推迟,以免引起猪的死亡或免疫效果不理想。
紧急接种是在疫病流行期间,对疫区或受威胁区的健康猪采取的应急性免疫接种。在疫病流行期间,外表正常的猪可能处于潜伏期,紧急接种后,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造成发病率上升,但接种后很快产生免疫力,发病率降低。
制定免疫程序要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规律、本场的疫情背景以及近期的发病情况等确定。免疫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施中要根据免疫效果随时进行调整。
(1)确定需要免疫的病种。根据国家重点要求防控的疫病以及地区的发病规律确定必须免疫的疫病;根据养殖场的发病情况确定免疫的病种;根据养殖场的检测情况随时调整需要免疫的病种。
(2)选择疫苗与制定免疫计划。进行免疫接种时要选择优质、有效、安全、合法的疫苗;根据疫病的流行规律合理制定仔猪、肉猪、种猪等的免疫计划;分开进行免疫的尽量不采取2种或2种以上的疫苗同时进行免疫;不同时接种同类型的疫苗;不同类型的疫苗进行同时免疫时要选择不同的部位;副反应比较大的2种疫苗不要同时接种;处于亚健康或潜伏期的猪只不进行接种;使用活疫苗接种后的2~3 d内禁用抗菌素进行保健[1];给仔猪进行接种要考虑母源抗体的影响。
(1)以猪场的疫情状况为依据。在做好生物安全的基础上,根据周边猪场和本场的疫情状况,定期进行抗体监测,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免疫程序,确定需要的疫苗种类以及恰当的免疫时间,确保在疫病流行前猪群有足够的抗体水平。
(2)以种猪群的免疫为重点。很多养猪场在仔猪断奶前要接种各种疫苗,甚至仔猪在产房时进行疫苗接种,给仔猪造成很大的应激,也增加了养殖成本。主要由于母猪的抗体水平偏低、对哺乳仔猪的保护力度不够造成,因此,改善种猪免疫抗体水平,提高母源抗体是减少隐性感染,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加强种猪群的免疫是控制疫情传播的重要环节。
(3)选择适宜的时间、采用合适的途径进行免疫。疫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如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处于潜伏期的病猪接种后不会产生免疫应答,甚至会加重病情,因而在给猪群进行免疫时要把握适宜的时机[2]。免疫接种时要根据疫苗采用合适的免疫途径,以免造成不良反应,如传染性胃肠炎疫苗采用后海穴免疫,伪狂犬基因缺失苗采用滴鼻等。
(4)免疫剂量和免疫次数要合理。疫苗产生的抗体效价在一定的范围内和注射的剂量呈正相关,但是超过这个界限,抗体的效价提升很小甚至不会升高,加大注射剂量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使猪群产生免疫麻痹。疫苗在首次免疫和加强免疫后,会有较高的免疫抗体,并能维持一定的时间,有的养殖场盲目增加免疫的次数,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增加饲养成本。
(5)避免免疫抑制因素的影响。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饲料发霉、多种疫苗同时接种或间隔时间较短、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免疫效果产生影响,处理不当甚至会造成免疫失败,因而,进行免疫接种时要尽量避免和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如在母源抗体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对仔猪进行接种,不仅造成浪费,还可能会中和部分具有保护力的母源抗体,给仔猪养殖带来更大的疾病危机[3]。
猪的疫病日益复杂化,做好疫病监测和免疫效果监测可以为防控疫病提供依据。疫病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引种疫病监测、疫病净化监测、日常疫病监测,做好疫病监测工作,可及时把握疫情动态,并为制定和改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免疫效果监测主要包括种猪群、后备猪群、保育猪群、肥育猪群的免疫效果监测,做好免疫效果检测工作,可了解疫苗在不同猪群、不同的阶段的抗体消长状况,并可以根据监测的结果及时调整免疫程序,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