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慧春,李 芳,马丽苹,谢安国,殷 勇
(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推动高等院校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1],也是我国大学与国际接轨和“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着力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积极加入并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既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常态下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革新,也是为了满足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对提高校本专业人才的输出质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以及提高学校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要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其首要目标就是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满足企业用人标准、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2-3]。但是,在这一方面,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学习、弱化工程教育的现象,导致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弱,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难以满足高度现代化企业生产的需求。分析其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①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工程特色不显著,工程实践训练不足,导致学生对现代企业发展模式和工作流程了解不够。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自身普遍缺乏工程学习及训练经历,自身整体工程素质差,难以很好地指导学生工程方面的学习。其中,教师自身工程素质的提高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及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工程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由业务能力、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及健康个性等要素组成[4]。目前,国内各高校食品工程专业的专任教师中真正具有较强工程素质的教师所占比例非常低,而这些少数的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教师又多是非食品专业出身,基本都是由机电工程等工科专业调入的,这些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但在食品科学知识方面又存在明显不足。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分析影响本专业教师工程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并探讨本专业教师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提高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本身也都出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前,各高校食品专业在培养方案的设置上,都是重食品科学知识的学习,轻工程知识的学习及实践能力的训练。本专业的教师,大多从本科学习开始,所学工程方面的知识非常少,所接受的工程方面的训练就更少,导致工程能力普遍比较差,并且在后续硕博的学习及研究过程中,一心专注于自己所进行的课题,基本上再未进行过任何工程方面的学习,致使本科所学的本来就很少的工程知识基本遗忘殆尽。
近年来,高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校希望通过引进高层次的人才来提升自身竞争力。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食品科学、营养健康、安全检测、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性研究,相对于食品技术工程领域的研究,比较容易取得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因此,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更倾向于引进前者。
虽然国家和高校都在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重科研成果、轻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导向仍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晋升职称的最终硬性指标是高水平论文、科研经费、发明专利等。高校的奖励制度也是以科研为导向,科研好可以获得非常丰厚的津贴。这使得食品科学专业的优秀博士进入高校后,没有兴趣和精力进行任何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到校后主要从事并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
教师缺乏进行工程素质教育的积极性,这主要是受考核导向的影响。科研成果决定了年终考核优秀与否,科研成果是高校晋升职称的最终硬性指标,而教学考核只是作为一个考核门槛,教师普遍都能通过。教学名师虽然在考核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必须是省部级甚至是国家级,并且评选教学名师条件也更严苛,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从事自己的科研更为容易。因此,教师们更愿意进行自己的科学研究,而不愿在教学上投入过多精力,更不愿意主动到相关单位接受工程方面的知识培训。这也就使得在课堂知识讲授时,教师侧重自身所擅长的领域知识进行传授,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工程技术的积极性,如此循环,阻碍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以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为例,本学院部分教师来源于原洛阳工学院,受过完整的工程设计教育,长期从事“食品机械”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该部分教师具有非常强的工程知识及实践能力,由这部分教师对其他教师进行工程知识的辅导,力求高效、实用,辅导的方式可采取多种形式。例如,每周的教学研讨,规定用30~40 min进行工程基础知识教授;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等课程设计环节,教师和学生互相配合,指导学生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在不断学习;课程设计结束,汇总学生设计图纸中出现的问题,全体教师一起研讨;毕业设计环节同样互相指导,并且在答辩环节,每个答辩小组均配备至少一名掌握工程知识的教师作为评委,使得教师不必多占用额外的时间,在日常的教学环节就可以得到学习和锻炼,促进其工程能力不断提高。
河南是农业大省,有众多形形色色的食品企业,企业的创新是推动工程技术领域进步的重要动力[4],鼓励广大教师与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在合作中既要注重科研的发展,又要兼顾教学的发展。例如,学院的无损检测研究方向,针对电子鼻在实际食品品质检测应用中的局限性,对电子鼻检测技术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改进电子鼻硬件系统结构,实现复杂样品的简单、快速采样,并以此为基础申请国家基金项目。学院的干燥研究方向,针对河南的特色农产品(食品)怀山药、金银花,以及黑蒜、果蔬等干燥工艺进行研究,并对干燥设备进行改造升级,以此为基础,与企业联合,进行相应的产品开发。
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激发教师的科研灵感,通过科研对本学科基础及应用基础理论进行研究,为食品行业技术创新奠定基础。在完成这些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经济意识和交往沟通能力会得到提高,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些能力,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对工程技术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最终形成一个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平衡发展的良好循环。
借助第一次工程认证的契机,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投入近1 000万元进行了几项较大的院内工程教学中心建设,建成纯净水生产车间、葡萄酒酿造车间、肉品加工车间及工程试验教学中心等。通过对这些实践平台的不断完善升级,使其不仅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还要使院内教师能够得到工程训练。学院在硬件平台建设的同时,注意软环节的建设。如购置AutoCAD、UR、PRO/E、3Ds MAX、Solidworks、CATIA、Inventor等绘图软件,并结合食品机械技术相关规程和典型设备结构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主动掌握获取相关知识来提高其工程素质。
通过“传帮带”的教学团队模式,利用校内实践平台和与企业的“产学研”的合作办学模式,学院广大教师得到全面的工程训练,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工程素质教育得到强化,80%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无工程背景的教师在3年后基本都具备初步的工程能力,如会计算传热、流量、看图纸,懂得绘图基本常识,能够独立指导校内、外工程相关实践教学环节。
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深入,学院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必将成为推动认证工作开展的关键。学院及学校领导一定要提高重视、着眼长远、全局规划,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搭建校内外工程实践培养平台、建设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等,以促进广大教师的工程素质得到提高,为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