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国,常 迪,赵 凯,杨 宇,倪和民
(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2206)
兽医产科学是兽医临床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在高等院校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任务是使兽医专业学生掌握家畜繁殖过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繁殖技术,学会防治动物产科类疾病(妊娠期、分娩期和产后期疾病),以保证动物的正常繁殖,从而提高动物的繁殖效率[1]。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兽医产科学的科学范畴(生殖内分泌学、生殖生理学、仔畜科学等)和研究对象(经济动物、试验动物和伴侣动物等)也不断扩大,兽医产科学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样,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兽医人才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2],因此,开展高等农业院校《兽医产科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迫在眉睫。笔者分析了目前兽医产科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提出教学改革和创新措施,使高等院校在新形势下提高兽医学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兽医产科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主要阐述动物发情、受精、怀孕、分娩、产后期整个发情周期中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怀孕期、分娩期、产后期疾病、新生仔畜疾病和乳腺疾病等;涉及了繁殖生理、繁殖技术和繁殖疾病等各个学科,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传统的《兽医产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古板,不能随着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改革,学生与实践脱节,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严重不足,致使培养出的学生缺少动手能力[3]。同时,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学时少,教学中只注重产科理论过程各个环节的讲述,缺乏系统性的知识贯穿,从而造成学生学而不通、学而不精,无法将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不能较好地与学生互动和沟通,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大多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和取得学分而上课,处于消极和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教学方面,实验课学时仅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这与目前倡导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性教学有一定的差距,学生直接参与产科学具体实践过程的机会不多,理论不能与实践相结合,需要进一步调整,以适应《兽医产科学》发展步伐。课程最终评价体系亦不够完善,传统评价体系明显侧重于卷面成绩,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更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难以客观、全面、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成绩。目前,随着兽医学科的不断进步和畜牧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没有及时调整兽医产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即刻满足社会的需求,还需要进行上岗前的培训,这在家长和学生中间多少产生怨言,也造成了极大的人力物力浪费[4]。
兽医产科学整体上来看,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养殖结构的不断调整,规模化养殖场规模和饲养模式不断变化,饲养的畜种也由传统的家畜扩大到经济动物、观赏动物和伴侣动物,传统化的生产方式逐渐向现代化过渡[5],生殖疾病的防治技术也不仅仅局限于大型动物,也已扩展到经济动物、观赏动物和宠物等[6]。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就业的关键因素。各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社会适应性,尤其对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目前兽医产科学教学的问题现状和社会对兽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开展高等农业院校《兽医产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势在必行,从而培养出适应新形势下发展趋势的要求,具备兽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兽医、防疫检疫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在《兽医产科学》教学中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形象的图、文、声、像创造教学情景。同时,采用基于短视频的“微课”教学方式,针对特定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开发一种情景化、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更生动、形象、直观、逼真地展现授课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7]。
3.2.1 课程结构改革与创新:调整课程内容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新的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型培养方案,使课程设计和衔接更加合理,授课层次和逻辑性适应学生就业需求。教学内容在注重传统、经典基础理论的同时,补充《兽医产科学》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内容,将这些内容及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掌握其最新动态。同时,要精简或删除与其他课程相重复或交叉的内容[8]。
3.2.2 实践性教学创新:注重实践性教学,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比重,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增加一些综合性实验,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利用校外基地针对当前高校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改革和创新兽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探索畜牧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根据畜牧兽医产业需求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所需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9]。
3.3.1 引入“微课”教学模式: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专题、实验活动作为选题,针对教学中常见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进行设计,类型包括讲授类、解题类、答疑类、实验类、活动类等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的、完整的“小而精”的教学活动。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因此,微课具备独立性、完整性、示范性、代表性,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课件、设计、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10]。微课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观看到教师的教学内容,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后复习总结,微课都能给学生提供贴心的“保姆式”服务。微课作为短小精悍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微时代。
3.3.2 名师进课堂:名师以他们的禀赋和气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先进的管理理念、良好的语言表达、过硬的心理知识等多方面的涵养,在学生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自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内在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等优点。
兽医产科学毕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仅仅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与各种实践单位签订相关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让兽医专业的学生能时刻走向临床一线实习,深入接触病例和畜主。在临床一线实习中要注意案例的收集与教学活动,通过案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将理论知识融入技能当中[11]。同时,也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在案例教学中,组织学生做好病例的讨论与会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应用能力的一种必要手段,合理的考核体系应该能够较准确、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13]。因此,将考核方式由原来过于依赖期末考试成绩调整为由出勤率、课上表现、随堂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实验成绩等部分组成,增加非期末考试成绩比例,逐渐实现全过程考核模式,重点考查学生的平时表现,弱化卷面成绩,以此避免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而期末考试作弊的现象发生。实验课程考核由单一看实验报告的考核方式过渡到真正考核每个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突出兽医产科学侧重应用的教学特点,最终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对于兽医产科学的教学,虽然不同农业院校由于学制的不同 (四年制或五年制),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但是作为兽医产科学的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可以将兽医产科学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