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章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作了如下定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利用关键词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进行情感朗读训练,还可以借助关键词拓展学生的想象,进行写作训练。抓关键词进行阅读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以关键词为钥匙,打开文本解读之门
梁实秋的《鸟》中有这样一句:“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这个“唤”字显然糅合了作者细腻复杂的思乡之情。为了让学生以一字窥全篇,我问:为什么不是从梦境中叫醒或喊醒?而是用了“唤”?学生说用“叫”“喊”不礼貌。我再问:早上唤醒我们起床的是谁?学生回答说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顺势而导:此时你能从“唤”字里读出点什么吗?有的学生说早晨的鸟叫声在作者听来格外亲切、动听,就好像妈妈在叫他起床一样;有的学生说感受到作者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一个简简单单的“唤”字,让学生跟作者产生共鸣,文本的解读也自然到位了。
以关键词为基石,铺垫学生朗读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从读好关键词开始。关键词往往需要读出重音,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这一句话:“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我在教学时请学生自己读,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方法,在交流中进行评价,让学生懂得重音的作用。一个学生在朗读时把表示动作的三个词(蹬、跳、蹦)读成了重音。我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说:“我把这三个词读成重音,是因为这三个词突出了青蛙很有力量。”而另一位学生则把“后腿”读成了重音,原因是他想强调青蛙的后腿很有劲。还有一位学生则把“荷叶”读为重音,因为青蛙从水里能跳到高出水面很多的荷叶上,说明青蛙跳高的本领很强。通过抓关键词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读出了个性体验。
以关键词为引导,拓宽学生想象空间
在诸多的语文阅读课上我们都能看到利用关键词拓展想象空间的训练。《月光曲》中的“清幽的月光”是贝多芬见景生情,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重要触发点。蒋晶军老师在教学中对“清幽”做了浓墨重彩的处理,先是在检查预习效果时听写“清幽”,体会“清幽的月光”是怎么样的;接着要求学生用“清幽”“蜡烛”等词语,说说课文内容;然后是在讲读过程中,在学习课文有关贝多芬弹第二首曲的环境描写时,要求学生想象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的内心活动。因为有了前面恰当的教学铺垫,学生在想象贝多芬内心活动的同时就显得游刃有余,并且无论是语气表达还是语言运用上都做到了入情贴切。
以关键字词为春水,灌溉学生笔耕之田
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点,一是准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课文中有些关键词在写作方法、遣词造句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模式,理解课文的同时,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读写结合,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提高写作能力。
《翠鸟》这篇课文,第一段介绍了鸟的羽毛很鮮艳,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进行具体描写。在让学生真正理解总分的写作方法后,可以读写结合,要求他们尝试模仿这段话,按照这种写作方法写自己熟悉的动物、植物,或者熟悉的一个人等,这种方法可以推动学生向完全独立性作文过渡。
作为教师,我们还需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创新,寻求更有效的关键词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利川市第一民族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