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中国课改杰出校长,湖北省卓越校长培养对象,宜昌市杰出校长,“我们”工作室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小学校发展办公室执行主任。现兼任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宜都创新实验学校、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郑中国际小学校长。
将要求细化为具体行为
针对小学二年级孩子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的问题,学校做过一个研究,通过与这些孩子深入对话后,大家发现一个问题:原来孩子们都很清楚,上课要“认真听讲”,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何谓“认真听讲”,以为只是简单的“坐端正、不捣乱”就可以了,由此可见,孩子们对“认真听讲”的定义并不清楚。
由此,我们意识到:教师往往埋怨学生不会合作、不会交流、不会学习……可我们的要求传达到学生那里,学生真的明白吗?是否只对学生提出一些“要xxx”空洞硬性的要求?而没有给孩子们一些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具体措施,让学生能从一点一滴中落实?于是,我们同孩子们一起协商,针对具体问题开发出了很多可操作的措施。
比如,针对认真倾听的要求是:眼睛看着发言者;可以随着倾听点头表示同意或摇头表示有不同意见;能重复别人的发言或做出回应……
又比如,对于课堂发言,与孩子们达成几个共识:发言可以不用举手;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即使你有不同意见要补充或者说明,一定要等别人说完(这是对别人的一種尊重,学会尊重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当别人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其他人不能举手(否则发言人会认为自己的发言并不重要,另外强烈要求表达的人没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这不是好习惯,不利于学会倾听);当有一个人鼓掌时其他人也应该马上鼓掌(稀稀拉拉的掌声还不如没有掌声的好,会打击发言学生的自尊心,所以从学会欣赏的角度出发,其他人应该马上鼓掌);最好能在发言完毕时征询:我说明白了吗?有不同意见吗(这是学生学会与人交流的一个小细节)。
这些共识不可能学生认可后就能立即得到很好的落实,一般要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坚持下去才能慢慢养成习惯。其实,学生很多的良好习惯、气质、品格就是在这些一点一滴的小行为中慢慢形成的。
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评价
我们学校有很多班级采取表现性评价,平时会将学习生活等常规做必要的记录,每周、每月会定时对班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小结。凡是一周以来没有触犯班规的,表现良好的,分类别评价。根据评价情况开小吃会(每周一次,就是给表现好的孩子发食物做奖品)或大吃会(每月一次,奖品更多)。
为什么分为大吃会和小吃会呢?每周的小吃会目的是及时将一周的评价归零,避免让孩子觉得“我永远赶不上了”,从而产生挫败甚至放弃;每月大吃会的目的是鼓励孩子们长线坚持,帮助他们形成习惯。
大吃会和小吃会一般举办得很隆重,孩子们很期待。后来,小吃会、大吃会的评价标准,由指向学生个体逐步扩大到指向团队(小组),这又为班级开展小组学习、自主管理、鼓励同学们互帮互助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其实,大小吃会的“吃”不是目的,只是让孩子对自己前期的表现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对他们前期的努力是一个肯定,让自己的成长看得见,让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正面的反馈。当然,不是每一种方式都适合每一个孩子。教师尽量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争取能为每一个孩子“量身定做”一套适合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