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栋
古今中外,教育家们都十分重视德育,并把德育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当今社会复杂多变,风险与诱惑无处不在,引导广大青少年建筑“人格长城”的任务日益紧迫。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公布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名单的通知》,宜昌伍家岗区万寿桥小学、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二小学等湖北省内的14所学校入选其中。这是教育部继去年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后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向纵深推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样板。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教育的总开关。德育重点解决立什么人、为谁立人、如何立人的问题,着力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今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进一步丰富了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也明确了新时代德育工作是涵盖意识形态领域的“大德育”的本质要求。
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比如,傳统的德育习惯于把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教给学生,而忽视了基本道德和为人处世道理的教育。还有,不少学生习惯于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评头论足,而对身边说假话、损坏公物、舞弊行为充耳不闻。基于此,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要努力实现“六个结合”:道德认知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规范管理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相结合;问题导向与典型引路相结合。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书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没有脱离德育的学校,也没有脱离学校的德育。从一定意义上讲,守好德育阵地,就是守护教育良知,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真正让学校成为每个学生成长的教育福地和德育高地。
当下,如何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从内心深处树立民族自尊、坚定文化自信?如何激励学生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如何引导学生树立道德观、走好人生路?这些都是新时代德育工作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
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要变“漫灌”为“滴灌”。学校德育要始终遵循“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未来成长成才奠基。只有“滴灌”,德育才能实现润物无声、水到渠成。
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要变“走形”为“走心”。学校德育要改变“居高临下、刻板沉闷”的认识误区,防范“形式多于内容”的价值倾向,以平等、友爱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只有“走心”,德育才能实现春风化雨、细水长流。
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要变“唤起”为“唤醒”。学校德育要牢牢把握“用灵魂唤醒灵魂”的目标导向,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真正让德育工作者成为唤醒者。只有“唤醒”,德育才能实现塑造人格、净化灵魂。
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从德育做起,从良知出发!
(作者系长江少儿出版集团总经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