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婉婷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度重视培养现代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职业院校改革和转型的重点。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要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将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置于同一层次中,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实现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人文教育;缺失与回归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12-0055-03
目前,我国各大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的任务,怎样才能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使职业院校成功转型和改革,这已经成为了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所以,探索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深入分析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缺失的原因,探求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均衡发展,召唤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理性回归,这对于职业院校的稳定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职业院校缺失人文教育的根本原因
1.发展定位不明确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实际培养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及人文关怀。甚至有的职业院校将技能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把学生作为了技术的容器,试图将学生培养成为掌握高技能的“机器人”,所以出现了注重技能培养、轻综合素养提高的情况,造成人文教育功能普遍下降。同时,由于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建校时间短、文化积淀有限、人文教育气氛未形成等,这些都是造成人文教育不足的主要原因。
2.教育机制与制度环境存在问题
首先,教育机制的不足。长久下来,我国职业教育过度重视学生单项技能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很多职业院校都只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压力和眼前利益,过度追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过分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导致教育存在较强的功利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自然也就将接受职业教育作为自身找到好工作和谋求到好出路的桥梁,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逐渐迷失自己,忽略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成为了职业院校生产的工具。这些都与我国当前职业院校制度环境和教育机制不当有关。其次,教育评价机制存在偏差。不完善的人文教育评价机制造成职业院校在推行人文教育中遇到很多困难。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同时在短期内也难以转化成为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表现出来,与人文教育有关的评价标准方面,难以像训练某种技能技术一样,通过量化或者测试,也难以做到以技能化和标准化的方式来反馈和评价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實际效果。再次,即便是在专业评估过程中,人文教育的实效性未必也能体现出来,这样也就将人文教育置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中[1]。职业技能教育具有的速成性与人文教育效果中的内隐性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在社会对职业教育教学功利化的评价机制下,人们更加愿意用更多的精力和更少的时间来获取到相应的职业技能教育,而根本不会注重人文教育的发展。最近几年来,在教育产业化的促进下,产业化理念促使很多职业院校开始热衷于追求经济利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所开设的大部分课程都是与培养学生就业技能相关的,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课程是少之又少。
3.过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积极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产生出很多问题,但经济快速发展与当前“技工荒”这一问题产生了冲突,中级技能型人才、高级技能型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造成职业院校过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丢失了在职业教育中应有的人文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后道德素养和职业素质普遍偏低。出现这一情况,与我国现代高职教育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只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可以说只注重外而忽视内,那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养专业型人才。
4.人文教育缺失的社会因素
职业院校缺乏人文教育,并不是高职教育特有的情况。当下,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意识深入人心,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同步进行,价值规律作用逐步渗入到文化领域层次中,人们自身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逐渐像工具化一样地存在着,逐渐丢失了对文化思想、道德理论等人文精神的追求。传统的意识形态渐渐被现代市场工业化所瓦解,人性现代意识形态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可以说当代人文教育的发展正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中[2]。在这种尴尬的情景中,人文教育想要得到很好的发展,只靠职业院校一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各职能主体的努力,积极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让职业院校在这样的氛围下,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动接受人文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5.人文教育认识的偏差
首先,职业院校教育价值观有偏差。当前,很多职业院校都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也就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导致技能训练和实训教育的培养目的凸显,也是由于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可以让高校在短期内获取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教育显然已经不注重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另外,学生和家长对人文教育认识不全面,这也是导致人文教育缺失的主要因素。学生之所以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将来毕业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自然也就将学习技能技术作为了学习的重点。而对于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规划等人文素养也就考虑的较少,很多高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对人文教育认识的不全面也是导致人文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其次,人文教育自身的问题。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在开展人文教育活动中,仍然只重视书本教育,将书本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唯一渠道,显然这与现代人文教育需求是不符的,导致人文教育与社会实践环节脱节,这些人文教育课程也只是停留在乏味、单一的理论知识上,本应该是丰富有趣、生动形象的人文课堂,学生对此却并不感兴趣,甚至已经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导致人文教育形如虚设、毫无作用,甚至有的学生并不认可这门课程,认为这门课程根本没有开设的必要。
二、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理性回归
1.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我国当前实施的继续教育和提倡的终身教育,并不是只在于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也包括加强人的素质素养。同时,教育活动是传承与发展人类文化的一种过程,也可以说教育活动是一种人文活动,高职学生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学习和成长,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自身文化素养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大作用。作为教育者,教师应认识到掌握扎实的人文知识也就等于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而职业院校教师应率先示范,通过始终坚持学习,以此来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职业院校教师虽然可以不像学生一样,因地制宜地接受人文教育,但是可以根据专业优势和兴趣爱好,自行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的思想观念和学习精神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体现出的人文素养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从实际情况上来讲,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课外交流中,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的言行和思维方式等都体现出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学生。
2.整合人文教育学科,优化人文校本课程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人文教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本载体。当前,高职教育主要通过人文课程、人文学科进行人文教育。在这里所提到的人文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以历史、文学和哲学等人文类学科为主。人文学科普遍关注人性发展和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人文教育课程不仅要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而且还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要求,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职业院校在设置人文课程时,既要考虑到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要考虑到学生就业需要的人文支撑,如职业精神、合作精神、职业素养等。职业院校在设置和开发校本课程中,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需求,充分利用校内有效资源,更要充分运用当地社区、联办企业、教职工中各种课程资源,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和优化校本课程,以文理渗透和融合为主要理念,将社会学、文学和伦理学等课程与工科类课程相整合,同时将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整合,使其可以相辅相成、互相融合。职业院校开发和设置校本人文课程,有利于学校人文教育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调动起广大师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积极性,确保人文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
3.营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课内与课外教育形式相结合
一所高校对学生的影响并非在于校内建筑有多么别具一格,或者办学规模有多么庞大,而是在于校内文化是否浓厚和健全。学校文化作为一所高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的外观,它对促进学生成长和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作为课内人文教育转化到课外人文教育的强有力方法之一。和谐向上的学校文化不仅有助于营造出积极、健康的人文校园环境,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動,在参与活动中成长,在参与活动中提高,为自身成为全面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4.精简各类专业课程,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首先,专业教育、实习实训、通识教育等相互结合。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来的“全人”既应是技能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所以,职业院校应确保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之间均衡发展,如:可将课程分为四大块,即: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实现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组织课程,并精简各类课程,删除一些重复的部分,确保各课程内容都是精华。其次,转换人才培养观念,树立起人性化的人才培养意识[3]。比如:各大高校可通过推行“阶梯式网络道德教育”“全员德育”等,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使他们在掌握基本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可以严格要求自身,全面促进自身发展,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5.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人文教育平台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交流和沟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尤其是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使用和一致好评。职业院校也可以利用现代通讯平台,构建起人文素养培育平台。现代科学技术绝对可以将人文教育从室内转移到室外、由校内转移到校外。将人文教育与现代交流平台紧密结合,在丰富人文素养教育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在改变宣传教育的情况下,以此来增强人文教育内容的有趣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人文教育知识的热情,才能引导学生将人文教育内容转换为内在修养,以此来规范自身的言行,激发自身学习的兴趣,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储备更多的知识技能,以便为自身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6.实现人文教育和技术教育的融合
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技术教育、人文教育都只能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冲突。如果将二者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技能技术的基础上,也能确保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将提升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相结合,这将会成为职业教育转型和改革的最终目的。高职教育具有的人文性、职业性,要求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基本点,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技能技术和人文素养,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但从人的终极发展目标来讲,人文教育就是要把人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使其可以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人文情怀[4]。但应注意的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教学,并不是只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些人文知识,也并不是建构出一个简单的“精神乌托邦”,应该是在这种精神上引导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所以,高职教育教学在技能和专业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也要加大力度关怀人性,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了“最好的自己”。简单来讲,如果职业教育没有帮助学生找到最好的自己,那么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现代高职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确保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我国各大职业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实际情况是各大职业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与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型人才战略目标不符。因此,职业院校应尽快调整人文教育模式,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确保学生可以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在毕业后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参考文献:
[1]潘劲松,刘大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7):145—147.
[2]张丽娟.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性研究[J].正德学院学报,2010(2):42—45.
[3]黄道平.从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强化职业人文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9(8):80—81.
[4]丁素娇,赵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1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