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蕾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仪祉农林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国林蛙俗称哈士蟆,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两栖类药用动物,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林蛙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去除内脏的干燥整体和干制雌性输卵管均可入药。林蛙体味咸、性寒、无毒,具有养肺滋肾功能,常用于治疗虚劳咳嗽、小儿劳瘐、疳疾,也可用来清热、解毒、消肿、抗炎。雌蛙输卵管干制品称为哈蟆油,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无机盐、微量元素、不饱和脂肪酸等,具有健脾胃、滋阴补肾、润肺生津之功效。因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日益被人们所重视。
饲养林蛙投资少,繁殖快,风险小,产品畅销,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圈养林蛙是继林蛙人工半散放养殖后的一种养殖方式,不需要大面积森林与水源,提高了林蛙成活率与回捕率,有效地防治林蛙生活期的天敌,提高雌性林蛙的比例,同时保护了自然资源,维护了林蛙的生态平衡。本文将简要介绍圈养林蛙的饲养管理要点。
林蛙圈是圈养林蛙必备的设施,可修建成永久性或简易性两种。修建在地势低洼湿润、排水方便的地方。永久性林蛙圈,可利用砖和水泥或专用的水泥板建筑,围墙的地上部分高为70cm,上沿向圈内折回90°角,沿长10cm。圈的边长为5m,每圈面积为25m2,四角要修建成圆弧形。小圈外再设一道围栏,围栏高1m,将全场围住,围栏可用水泥板、砖墙或塑料布制成。简易的林蛙圈用木桩做支架,用塑料布做围栏。在圈内搭设遮阴棚,圈的上方设护栏网。在需要围栏的地方挖成深20cm的沟,每隔2m钉一根木桩做支架,木桩高1m,间隔2m,木桩上钉有横梁,塑料布上端穿上铁丝或尼龙线,然后钉在横梁上,塑料布下端埋入土中20cm。蛙圈设计成长椭圆形,外面还要设一层围栏,将整个养殖场围住,高度1m。饲养圈内可人工设一条水沟,圈中央设一个贮水池,有条件的地方在林蛙圈上面架设喷水设施,利用水泵抽水喷洒。
人工养殖的蝌蚪变态后进入林蛙圈,开始陆地生活,这时开始投喂人工饵料,以黄粉虫为主,喂饲时间视天气情况而定,晴天投喂,阴雨天气可不投喂,投喂的头1个月,每天1次,到7、8、9月份,每天喂2次,早7时,晚4时,将黄粉虫撒到圈间,利用黑光灯诱引昆虫,增加林蛙的活饵料来源。在夏季饲养林蛙过程中,发现围墙塑料布有破损的要及时修补。经常将围墙内外的杂草割掉,避免林蛙沿着杂草爬出墙外,同时也防止墙外的蛇、鼠等天敌爬入圈内残害林蛙。
9月末10月初,气温下降到15℃以下时,林蛙很少采食,此时要及时转入越冬池或越冬地窖,抓紧时间使林蛙冬眠。
在林蛙圈内四周挖几个深0.4~0.5m的坑,坑壁与地面成90°角,在雨天时,林蛙跳入坑内无法逃出,即可在坑内捕捉林蛙。
林蛙在夏季饲养时很容易患各类疾病,可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1)夏季饲养期每半月用0.7mg/L高锰酸钾或lmg/L~2mg/L漂白粉溶液消毒蛙圈一次,同时每月用增效磺胺脒0.5g拌入1000g虫内,连喂3d,可起到预防肠炎作用。
(2)黄粉虫饲养场所每半月用Img/L~2mg/L漂白粉溶液喷雾消毒一次,避免林蛙吃到带菌的虫体。
(3)林蛙圈门口设有消毒设施,进人林蛙圈要先消毒;谢绝外人参观,严防鸡狗等动物进入林蛙圈。
(4)林蛙的饲养密度不宜过大,当年幼蛙饲养密度在300~400只/m2,成蛙在150~200只/m2为宜。
(5)做好灭鼠、防天敌工作,可在圈外围设置电猫,在林蛙圈上面加防护网保护林蛙。
3.2.1 皮下充气病 病蛙皮下充气,全身鼓成球状,漂浮于水面,使蛙失去活动能力,但可生活较长时间才死亡。本病多发生在冬眠初期和春季繁殖期。本病的发生可能与皮肤机能失调有关,在水下冬眠时,二氧化碳则要经皮肤排出体外,如果皮肤的呼吸功能失调或发生障碍,则可能出现皮下充气病。目前对本病尚无防治方法,若发现病蛙,应及时捞取淘汰。
3.2.2 肠炎 病蛙焦虑不安,东爬西窜,反应迟钝,食欲不振,常与红腿病并发,偶尔有脱肛现象。防治方法是用Img/L漂白粉溶液消毒蛙圈,每周1次,连续3周,或是在1000g饲料虫中加压碎的增效磺胺片1片、酵母片2片,与虫拌匀,饲喂5d可治愈。
3.2.3 曲线虫病 病蛙头抬起向上往一面歪斜,焦躁,跳跃时往一边使劲,主要由于曲线虫菌类所致。防治方法是用0.7mg/L浓度硫酸铜溶液消毒,或用土霉素1.5g,磺胺脒1g,研为粉末,对水拌虫1000g饲喂5d可治愈。
3.2.4 红腿病 病蛙伏地,精神不振,不进食,大腿内侧及腹下皮肤出现红斑,常与肠炎并发,多发生于陆地生活期,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防治方法:(1)用20%磺胺脒溶液浸泡病蛙2d;(2)用 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蛙 24h;(3)用 0.7mg/L高锰酸钾溶液全区消毒,或用0.7mg/L的硫酸铜溶液消毒;(4)用磺胺脒1g,拌入1000g饵料虫中饲喂,连喂5d。
3.2.5 烂皮病 病蛙初期瞳孔出现黑色粒状突起,很快全眼变白,失去视觉,被皮失去光泽而脱落,皮肤出现溃疡,最初溃疡灶为白色小点状,继而逐渐扩大使皮肤烂掉,严重者肌肉溃烂,露出骨骼,多见于四肢,有的林蛙腿部和前肢指部溃烂,随继脚趾和手指溃烂,有的鼻孔前方吻部皮肤也发生溃烂,严重者拒食。病蛙潜伏在阴暗处,常用指端搔抓患处,导致出血死亡。多发生于生殖休眠的成蛙期。防治方法:(1)用1.5mg/L漂白粉液全区消毒;(2)用VA营养粉按1%~2%拌饵料虫饲喂5d,即将黄粉虫喷洒少量的水,用VA营养粉液均匀地粘于黄粉虫虫体表面,当水分蒸发,饵料虫恢复常态时即可喂蛙;(3)发现病蛙及时隔离饲养。
3.2.6 四肢溃烂病 病蛙四肢溃烂,皮肤先发炎、溃烂,继而肌肉溃烂,以至露出骨骼,导致死亡。病因是由于外伤感染所致。防治方法是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发现病蛙或受伤蛙应立即取出隔离饲养,并用5%高锰酸钾液定期浸泡病蛙,反复多次,直至痊愈。
3.2.7 蝌蚪气泡病 蝌蚪患气泡病,肠内充满气泡,腹部膨胀,随着气泡增大而失去自由游泳能力,只能仰游于水面,并逐渐失去身体平衡而死亡。气泡病的主要病因是饲养过程中水质不洁,含氧量不够,有机质大量发酵产生气泡并被蝌蚪吞食所致。防治方法:将发病蝌蚪捞到清洁的水池中暂养1~2d,更换池水,降温保洁,让发病蝌蚪禁食2d。另外,尽量在上午9时以前喂饱蝌蚪,投喂煮熟的米糠等饵料,以免在中午水温较高时,因饥饿而吞食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时所放出的小气泡。蝌蚪饲养池所用水尽量用含气体较少的水,少用地下水,因为有的地下水含氮量较高,易使蝌蚪患气泡病。在蝌蚪饲养池中加人食盐,使池水成3mg/L浓度可预防本病发生。
林蛙的染色体中没有性染色体的分化,性别的形成依赖胚胎发育条件,胚胎发育到一定时期后,生殖质逐渐迁移至生殖脊处,形成周边为皮质、中间为髓质的生殖原基。当皮质的诱导能力大于髓质时,生殖原基向卵黄方向发育,成为雌性,反之为雄性。影响生殖原基皮质和髓质诱导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体内的激素水平、水温、化学离子浓度等。蛙类的性分化出现在蝌蚪的尾芽形成到幼蛙后肢出现的期间内,因此受精卵孵化到尾芽期可通过药物加以诱变。
投药方法。将雌二醇用酒精溶解,再用清水稀释2000倍,用喷雾器向池内均匀喷洒,使池水浓度为30μg/L。每次投药前先将池水放掉一半再投药。蝌蚪开食后可在饲料中加入诱变剂,方法是用酒精溶解后加入清水稀释拌入饲料中。注意投喂量不宜过多,以当天不剩或稍有剩余为宜。饲料投放在池子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