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英
(河北省定州市动物防疫监督总站,河北 定州 073000)
猪回肠炎又称出血性回肠炎、增生性肠炎、区域性回肠炎、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腺瘤病等,是由细胞内劳森菌感染引起的以猪顽固性或间歇性出血性下痢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临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主要临床特征为母猪多发生粪便稀软、血性下痢。主要剖检变化为回肠增生出血、结肠出血。预防措施主要采取“四个加强”、“两个做好”和“一个免疫”的办法。治疗方法包括强心补液、抗菌消炎、控制继发感染和中药疗法。
病原菌为细胞内劳森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属厌氧菌。此菌在回肠上皮细胞内的细胞质中繁殖,感染猪可持续排菌4~10周,病菌在粪便中可存活2周左右,容易造成持续感染。据报道称中国98%的育肥猪带菌,经产母猪阳性率达74%;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粪口途径感染;夏季多发,占全年的2/3;应激易促进该病发生;现代化猪场并不能净化该病。
2.1 急性型 4~12月龄母猪发病为12%~50%,死亡率为5%。腹泻呈血水样、沥青样黑色或红色血便、煤焦油便;继而贫血、皮肤苍白,甚至死亡;怀孕母猪可能流产,大部分流产发生于临床症状出现后6d内;保育猪全身水肿,多肠道充血和出血。
2.2 慢性型 最常见8~16周生长猪多发,在同一栏中不间断地出现间歇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糊状或水样,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吃料明显减少;病程长者皮肤苍白,甚至成为僵猪。
主要病变在小肠末端50cm处和结肠前1/3处。回肠病变严重的表现为回肠黏膜增厚、在回盲瓣前20cm处的回肠整个变粗、变硬似肉肠;有的回肠黏膜出现浆膜下层或肠系膜水肿;急性病例可见回肠内有血凝块或尚未完全凝固的血液,外观似血肠。有的整个小肠腔内完全积满血液。结肠黏膜的变化类似于息肉,整个肠壁变厚、变硬。
(1)主要临床特征为母猪多发、粪便稀软、血性下痢。
(2) 主要剖检变化为回肠增生出血、结肠出血。
主要采取“四个加强”、“两个做好”和“一个免疫”的办法。
5.1 四个加强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应激反应,为存栏猪只创造适宜健康的生长条件,提高猪体的抗病能力。(2)加强“全进全出”饲养制度的管理,实行仔猪断奶、生长和肥育阶段的“全进全出”。“全进全出”前,要搞好转入舍的彻底消毒。“全进全出”后,要搞好转出舍的“空舍”消毒,空栏7d后,再用火焰消毒器喷烧后才可进猪。同时,搞好猪粪的生物热发酵处理,切断感染途径。(3)加强粪便管理。由于粪便是主要传染源,哺乳期间应尽力减少仔猪接触粪便的机会,提倡网上培育仔猪、减少粪便的污染,随时清粪。(4)加强灭鼠工作,切断传播途径。同时,要加大对饲料、水源的保护力度,不被污染,可有效预防本病。
5.2 两个做好 一是有条件的猪场应做好“早期”断奶,多地饲养。二是做好药物预防。在饲料中添加泰妙菌素、泰乐菌素等药物可有效地预防本病。如23日龄断奶至30日龄,每吨饲料中添加泰妙菌素100g;31~40日龄,每吨饲料中添加泰妙菌素55g;41~130日龄,每吨饲料中添加泰妙菌素35g;131日龄至出栏停药,预防药残。切切注意,拌药要做到均匀后饲喂。
5.3 免疫接种 口服接种无毒活疫苗,可肌内注射的灭活疫苗,免疫保护率都很高。
6.1 强心补液 复方氯化钠液300~500mL,25%葡萄糖注射液200mL、10%安钠咖注射液10mL、5%氯化钙注射液40mL,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仔猪酌减药量);或5%糖盐水400~500mL,10%VC注射液5mL,40%乌洛托品注射液10mL,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
6.2 抗菌消炎 有些抗生素对防治本病有一定效果。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泰妙菌素、泰乐菌素、四环素、林可霉素、红霉素等。林可霉素注射液,肌内注射,1mL/10kg.bw,同时配合痢菌净针剂,肌内注射,如0.5%痢菌净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5mg/kg.bw,1 次 /d,连用 4~5d。也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吨饲料中可添加泰勒菌素150g,拌匀后,连喂14d。
6.3 控制继发感染 可选用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利高霉素等药物,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添加于饲料中,进行合理饲喂。不但能控制本病,而且还能预防因继发其他细菌性感染而增加本病发病率的作用。
6.4 中药治疗 方1:郁金三黄汤,组方为郁金15g,黄芩10g,黄连 10g,黄柏 10g,诃子 16g,白芍 10g,乌梅 15g,用水煎去渣,一次灌服,2次/d,连服2d。治疗效果佳,可清热燥湿,涩肠止泻。方2:槐花地榆汤,组方为槐花15g,地榆15g,黄芩 20g,藿香 20g,青蒿 20g,茯苓 15g,车前子 20g,用水煎去渣,一次灌服,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对有便血症状的病猪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