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志
(天津市蓟州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1900)
家禽痛风是一种代谢性障碍疾病,主要分两种类型,即关节型痛风和内脏型痛风,是家禽生产中的常见疾病,鸡、火鸡、鸽子、鹌鹑、鸭子等都有发生,发病率在16%~50%。近年来随着养禽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造成家禽痛风的主要原因是尿酸产生过多或由于排泄障碍造成血液中尿酸含量过高,进而使得尿酸在关节部位、内脏器官的表面或其他的间质组织中沉积而导致发病。
1.1.1 遗传因素 家禽痛风的发生和遗传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品种对痛风有很强的易感性,尤其是关节型痛风的遗传性更强,如有些品种的鸡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存在缺陷,即使饲料中蛋白质的水平正常也会发生痛风。
1.1.2 饲喂高蛋白饲料 有些养殖户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用蛋白质含量过高的饲料饲喂肉鸡、蛋鸡等,特别是用含动物蛋白含量高的饲料,如用肉屑、鱼粉、肝肠等动物内脏饲喂家禽,饲料中核蛋白、嘌呤碱含量高,很容易引起痛风。
1.2.1 传染性因素 当家禽患有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产蛋下降综合征、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肾病以及雏鸡白痢等疾病时,很容易引起肾脏病变,造成尿酸排泄机能障碍,引起痛风。
1.2.2 中毒性因素 饲料中含有过量的重铬酸钾、镉、锌、丙酸、草酸等,或者长期使用磺胺类药物、喹乙醇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疾病治疗,都可以引起肾脏的损伤,发病。用霉变的饲料饲喂家禽,家禽黄曲霉毒素、桔青霉毒素等中毒,也是引起痛风的重要因素。近些年,随着养禽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广泛、长期的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预防疾病,诱发大量的鸡只出现肾脏肿胀、花斑肾,已经成为诱发内脏型痛风的主要因素,也是引起尿毒症和鸡只死亡的主要原因。
1.2.3 饲养管理因素 饲料营养不全价,搭配比例不合适,如饲料中钙的含量过高、VA缺乏,都是导致痛风的重要原因。VA具有保护粘膜的作用,当日粮中VA含量不足,或者微量元素、维生素搭配不合理,饲料贮存时间过长等都有可能引起VA摄入不足,肾小管、输尿管等上皮组织发生病变,使得尿酸盐排出受阻,在体内大量蓄积而导致发病。
在现代养禽生产中,为了降低饲料成本,人们用酵母蛋白代替鱼粉,酵母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核蛋白,其在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也是尿酸,如果酵母蛋白饲料使用量过大,会造成血液中尿酸的浓度过高,尿酸在内脏器官沉积,引起肾功能衰竭。
在饲养生产中,供水不足或者食盐过量,尿液排出量少,尿酸浓缩,也有可能引起痛风。饲养环境过冷、过热,通风条件不好,卫生情况差,鸡舍阴暗潮湿,饲养密度大等都是引起痛风的诱因。
引起家禽痛风的因素很多,此病发生后治疗效果很差,病禽多淘汰,因而要以预防为主。
引起痛风的主要因素就是营养不平衡,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和不同的生长阶段配制全价日粮,尤其是蛋白质的含量要适宜,不能盲目添加,同时还要注意氨基酸的平衡。日粮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要合适,尤其是钙磷的比例要适宜,维生素的含量要丰富,尤其是维生素A不能缺乏。还要防止饲料霉变,不用霉变的饲料饲喂家禽。
生产中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采用科学的光照制度;给家禽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尤其是温湿度要适宜,提供充足的饮水,保持鸡舍清洁、干燥;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消毒制度进行免疫和消毒,减少感染疾病的机会;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尽量减少磺胺药、链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的使用量和使用时间。
对家禽痛风,还没有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据报道,别嘌呤醇可减少尿酸的形成,按照10~30mg/kg·bw口服,2次/d,可以有效的抑制尿酸的形成;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铵盐,可以减少尿酸盐结晶的形成;丙磺舒对治疗慢性痛风有明显的效果;辛可芬、双氢克尿噻、碳酸氢钠、乌洛托品等都对治疗痛风有一定的疗效。
近些年,采用中草药治疗痛风越来越受到重视,治疗以利水渗湿、抗菌消炎为原则,如采用海金沙、金钱草、泽泻、木通、猪苓、茯苓、白术等进行拌料,对预防痛风有一定的效果。据报道“通肾散”,茯苓、泽泻、石莒蒲、萆 、乌药、车前子、甘草等,按照0.5~1.0g/kg·bw进行拌料饲喂,治疗效果也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