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单 陈 赛 叶 文 黄会龙△
(第二军医大学, 1 学员二队, 2 解剖学教研室, 上海 200433)
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对以后医学课程学习以及临床工作都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学好解剖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无法对解剖学知识作深入学习研究。开放标本制作室为学有余力学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课外学习平台。笔者通过1年解剖学标本制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特作一介绍,以供医学本科生学习解剖学参考。
标本制作室全年上午8:00~22:00向学生开放,只要有兴趣,乐于进行解剖学探究学习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由解剖学技术老师负责管理和指导,也可以请老师指导。标本制作方向没有限制,由学生凭兴趣自由选题。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次深入探究性的学习机会,厚植解剖学基础,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
主要是局部解剖学教学后的材料,根据需要也可申请取材。
标本制作方向由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和需要自由选择,指导老师不作规定;教研室派出老师管理和指导,根据学生意愿帮助其制订制作方案。笔者因为局部解剖学教学未涉及颅脑,因而选择了颅脑标本制作。
在颅脑标本制作中,不仅学会了开颅,更学会了解剖学观察的方法,养成了探究性学习法。
笔者于本科大二年级开始学习脑标本的制作,并已于大一期间完成了系统解剖学的学习,同时参与过其他标本制作项目,所以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的能力。在正式开始标本制作前,笔者对解剖学教材中与脑有关的章节进行了回顾,了解了环锯颅盖时所要经过的结构以及脑神经与血管的走行等。同时又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熟悉了硬脑膜内、外取脑法[1-6],最后观看老师的示数,在小组成员的协助下完成了脑标本的制作。在课余时间里,小组共制作完成8个脑标本。
边解剖边观察,操作后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最后形成学习笔记。
2.2.1 颅前窝 (1) 切断嗅球并将脑一齐拉起时,可见颅前窝的底,颅前窝底即为眼眶顶板,十分薄弱,在额面部创伤后易引起骨折;通过标本制作,明确嗅细胞通过穿过筛板的嗅丝与嗅球相连。由于颅底与硬脑膜粘连紧密,所以骨折延及筛板可撕脱嗅丝和脑膜,损伤嗅神经,造成嗅觉减弱或消失。(2) 眶上裂是位于眶腔上部的开口,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眼神经支、外展神经以及眼上静脉经由此处入眶,在颅脑损伤后可能出现罕见的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可进行扩大颧弓入路眶上裂减压手术或激素冲击进行治疗。
2.2.2 颅中窝 (1) 切断嗅球后将其与脑一并拉起,暴露出视交叉、颈内动脉及垂体柄。由垂体柄可联想到脑垂体,垂体易发肿瘤,若肿瘤向上生长,可压迫视交叉,出现视野缺损症状;若肿瘤向侧方向生长侵犯海绵窦壁,则出现动眼神经或展神经麻痹,引起眼球运动障碍,眼睑下垂,瞳孔开大及眼球突出症状。(2) 对取出的脑底面进行观察,见到环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的大脑动脉环,它使得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互相交通,当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被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内血液供应。同时也可观察到直接源自颈内动脉的大脑中动脉,其沿豆状核外侧上行至内囊的中央支豆纹动脉较粗大,在发生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时易破裂,导致脑出血或“中风”。(3) 将垂体窝周围的一部分硬脑膜去除,观察到位于两侧的一对海绵窦,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窦外侧壁自上而下排列着经眶上裂出入颅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经圆孔出入颅的上颌神经,联想到若海绵窦发生病变,则可引发上述神经麻痹,产生结膜充血及水肿等症状。
2.3.3 颅后窝 (1) 观察标本和颅底可知左右椎动脉由枕骨大孔入颅腔,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汇合成基底动脉,汇合处易出现基底动脉瘤,可压迫相邻结构产生第5、6、7、8对脑神经症状,如体位性眩晕和眼球震颤等症状。临床上可通过远外侧入路进行手术对基底动脉瘤进行夹闭。(2) 前庭蜗神经与面神经于脑桥小脑三角处与脑相连,面神经颅内段紧贴于前庭蜗神经前方,因此前庭蜗神经发生的肿瘤可压迫面神经根,引起面神经麻痹,表现为口眼歪斜,临床手术可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肿瘤进行
摘除。前庭蜗神经与面神经经颅后窝的内耳门出颅,两者在内耳门至内耳道底段有一定空隙,迷路动脉穿经此空隙供应内耳。若迷路动脉于此段发生肿瘤可压迫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引发耳鸣、听力障碍和口眼歪斜等症状,同时在听神经瘤或者小脑桥脑角手术时,应防止损伤该动脉,以避免听力丧失。
在传统的解剖学教学中,主要采用注入式教学,以教员为中心,学员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因为局部解剖学实习课时有限,学员对脑神经及血管只有大概的了解,对其空间走行及分布理解较模糊。通过颅脑标本的制作,不仅学会了开颅方法,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脑神经以及血管走行的记忆,解决了课上遗留的疑问,如翼点处外伤为何会导致骨片刺破脑膜中动脉从而引起血肿,以及迷路动脉的肿瘤引起耳鸣与口眼歪斜等症状的原因,这些问题上课时老师并未作出详细的解释,因此学习更加透彻。而在学习过程中查阅的临床相关文献、形成的学习笔记、了解到的部分致颅脑损伤的疾病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也是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补充,拓展了医学生的知识面。这种以学员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教员对学员起引导作用,开颅方法以及脑神经有关的文献资料均由学生自主查询并学习,提高了学员文献检索、归纳总结、自主学习等多方面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知识。同时,该学习方法激发了我们进一步学习解剖学的兴趣,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严谨的临床思维,为其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