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茎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街华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 510642
缪刺法是源自《内经》的一种独特的针刺及治疗方法。《内经》对缪刺法的理论与应用有相关的论述,但其治疗价值未引起足够重视。笔者认为,深入挖掘《内经》中相关论述并应用于临床,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文尝试对《内经》中缪刺相关论述进行梳理,并结合临床应用予以抛砖引玉,望对同道有所裨益。
缪刺法首载于内经。《素问·缪刺论》曰:“愿闻缪剌,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故络病者,其病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提出缪刺法是针对于邪客于络脉发生的疾病而采用的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一种取穴及治疗方法。《素问·缪刺论》中明确指出了缪刺法适用的疾病病因、病机及病位。即所谓:“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即因人体受邪气侵袭,邪入络脉,致络脉闭塞不通的病症,病位在于络。
《内经》中缪刺取穴总则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而经文中具体取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多取井穴,如“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即商阳),去端如韭叶……”。此外,还有足厥阴络病取大敦,足阳明络病取厉兑的记载。②刺血络。《素问·缪刺论》言:“凡刺之数,……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法是指针刺皮部血络,即刺络放血法。③刺某些特定穴或阿是穴。如《素问·缪刺论》中论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谷之前出血,……不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指出足少阴络病刺荥穴然谷。“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疳,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瘠,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此指足太阳络病刺郄穴金门。又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即阿是穴),刺之。”此言可依据痛点进行缪刺。
《内经》寻缪刺的应用论述如下:①因络脉闭塞不通所致之身体疼痛,而三部九候脉象则未见变化者,缪刺法可应用于此类痛证。即《素问·调经论》曰:“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②纵观《素问·缪刺论》原文,缪刺治疗的病证以身体痛证为主,兼口、眼、鼻、唇、齿等五官疾病及胸腹、二便不通、情志等症状,如暴胀、胸胁支满、喉痹舌卷、口干心烦、气满胸中、胸中热、耳聋、时不闻音、鼽衄上齿寒、咳而汗出、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等。③缪刺法可用于治疗水肿。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④奇邪引起的病证可用缪刺法治疗。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⑤缪刺有收摄浮散之正气,驱散积聚之邪气之作用。如《灵枢·终始第九》曰:“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践,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由此可见,在古代缪刺法应用相当广泛,可治疗众多疾病。
笔者认为,缪刺法取穴较之传统体针精简,操作亦相对简单,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依据缪刺论中“以左取右,以右取左”的取穴指导总则,先辨病变部位而选择相应的“点”。这种找“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左右交叉对应法,即选取与病位对应的健侧腧穴(或对应点)或对应点;②上下左右交叉对应法,即病在上肢取对侧下肢同名经对应穴(点)或病在下肢取对侧上肢同名经对应穴(点);③多取井穴,也可根据实际病证可取其他的特定穴或阿是穴。
随着缪刺这一独特方法的不断发展,目前使用缪刺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类痛证。笔者在门诊工作中,主要用于急性踝关节扭伤、肩周炎、网球肘、偏头痛等的治疗。如左踝关节扭伤,先找出左踝关节扭伤最疼痛部位在右腕关节相对应的点,常规局部消毒,取28号长1寸的毫针进针,深度为0.3~0.5寸,留针过程嘱患者活动患侧踝关节,留针15~20 min,每天1次,一般治疗5~7次。治疗肩周炎,如最疼痛部位在手阳明经肩髃穴处,则取对侧足阳明胃经髀关穴治疗;网球肘取对侧肘灵穴(阳陵泉上方,腓骨小头处),偏头痛取患侧阿是穴的对称点,即是选择健侧的“点”进行缪刺,均取得一定的疗效。痛证多属实证,一般采用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因系络病非经病,故大部分为浅刺,不深刺,如刺络放血、井穴放血均属浅刺;大部分病证不留针不加电针;不同病证治疗次数不尽相同,小部分一次见效,大部分一个疗程可见效果。
应用缪刺法选取穴位或对应点后,常规均用毫针针刺刺激穴位以达治疗目的。但关于使用埋线、埋针、穴位注射、艾灸等方法治疗相关疾病临床报道少见,笔者在门诊中亦未曾应用,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或可进行相关的观察。
关于缪刺的治病机理,现代研究者持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针刺交叉反应点通过机体神经、体液系统的反射性调节,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局部恶性刺激的切断,使疼痛迅速消除[1],或与人体微循环相关[2]。笔者认为,缪刺可能是通过对所取的相关穴位或痛点的针刺刺激,激发经气,驱除邪气,使邪出络,络脉通则不痛,从而取效。
杨某,女,56岁,初诊2018年4月13日,右侧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天。因夜卧无枕、睡眠体位不当所致。查体:疼痛部位正当少阳胆经肩井穴处压痛最明显,局部无红肿,苔薄白,脉弦。患者取坐位,取左侧胆经肩井穴(阿是穴健侧对应点取穴法),常规消毒,取28号1寸毫针,直刺0.5寸,得气后提插捻转泻法1 min,刺激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同时嘱患者在行针中向前、后、左、右活动颈项部,术毕患者症状即刻减轻,颈部活动较前灵活。后继续治疗2次而愈。
总之,缪刺是传统针灸学中的一种奇治法,其起源于《内经》,理论深奥,相关疾病的表现亦错综复杂,经过近现代医家的继承发扬,极大地丰富了其中内容。缪刺法取穴精简,疗效肯定,单独使用或配合其他针法,均可收到不错的效果,值得对其行更深一步的机理探讨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