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美
“网络成瘾”,一个新确定的疾病名称。由于宣传得多,大家听得多,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焦虑的家长一看孩子在网上逗留时间长了点,就认为他们上网成瘾了,就想着要给孩子做医学鉴定和诊疗。
其实,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很受伤”,使他们产生自我暗示、自我怀疑,进而更容易深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这些例子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小李只是其中一个。因此,千万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网络成瘾”或“游戏成瘾”的标签,更不要随意给他们戴上一顶“精神疾病”的帽子。
喜欢玩游戏和网络成瘾真的不是一回事,别混为一谈。
一般而言,“游戏成瘾”包括这么几个特征:
1.对游戏的自控力低下,将游戏优先于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之前,即便会有负面情况也依然会持续进行游戏或增加玩游戏的时间。
2.患者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导致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并通常明显持续了至少12个月。
现在将游戏成瘾正式划归为一种疾病,对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有很大帮助,但绝非大家以为的平时玩玩游戏就会“生病”。
据资料统计,网络成瘾多发生在14~25岁之间。这个年龄恰恰是孩子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的关键节点。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部分孩子表现出不适应,他们往往选择逃避现实,转向虚拟的网络游戏。如果家长不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很容易造成网络成瘾。等到学习成绩下降了家长才重视,这时成瘾已经形成。
这些孩子容易出现网络成瘾。
1.对学习成绩看得很重的孩子。一旦学习失败,孩子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但是在网上,他们很容易体验成功,学习失败的挫败感也随之荡然无存。
2.性格内向、猜忌心强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和别人和睦相处,碰到问题时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容易沉迷于网络。
3.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孩子。据统计,网络成瘾的孩子往往出自社会上的“问题家庭”,这些孩子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但在网络上,他们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的反差,容易让孩子迷恋网络。
4.自我控制力不强的孩子。在网络上玩游戏无法自拔,什么道理他们都明白,但是一打开电脑就情不自禁地沉迷到游戏中。
面对孩子网络成瘾,家长要科学应对。
首先,情感慰藉更有效。孩子上网成瘾,主要是家长教育方法有问题。他们往往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精神、情感上的慰藉。这是教育的误区。要使孩子脱瘾,关键依然靠家长。除了医疗手段,各种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力量来“群防群治”,更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理办法。
其次,应当施以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认知治疗等。如果只是单纯地游戏成瘾,应当去了解这种行为模式产生的原因,了解他的家庭养育环境、所处的压力、遭遇的挫折、不良的家庭境况、学业状况等,从而综合诊疗。认知疗法就是通过引导青少年检验认知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明确、指导并调整,通过认知的改变修正游戏成瘾的不良心态和生活模式。
还有,家长要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首先父母就要做一个自律的榜样,如果父母一天到晚在麻将桌上,要求孩子认真学习,小孩是很难学好的;也不能只要求小孩子学习,没有其他的兴趣爱好也是不行的,要让孩子知道生活是方方面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