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 孙悦 孙全伟
冠心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可引发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及心肌缺血,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绞痛、缺血性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1]。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改变,近些年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作为心肌缺血常见主要病因,可明显减少心脏血液灌流量,引起心脏缺血缺氧及心肌能量代谢异常,进而无法支持心脏正常工作。心肌缺血是多种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目前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是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的金标准,虽诊断准确率较高,但存在辐射大、费用高等弊端,难以在临床上推广运用[2]。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方面具有无创、经济适用等特点[3]。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无创手段之一,具有无创、操作简单、诊断灵敏性高等优势[4]。本研究将CCTA与DCG联合应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中,分析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胶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86例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入院时患者主诉有胸痛、心悸、呼吸急促、心前区疼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且存在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过量饮酒、吸烟等多种危险因素。排除合并心肌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因素引起的心功能障碍者;不稳定型心绞痛、窦房结病、急性心肌梗死者;合并支气管哮喘、痉挛、狭窄等肺部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其中男172例,女114例;年龄41~76岁,平均(61.03±10.84)岁;合并高血压137例,高脂血症81例,糖尿病32例;存在吸烟史137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周内接受MPI、CCTA、DCG检查。
1.2.1CCTA检查 监测心率,当心率≥70次/min时,服用50~100 mg倍他乐克,使心率≤70次/min,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64层螺旋CT机对患者实施扫描,设置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120 kV,管电流800 mAs,螺距0.5 mm,层厚0.625 mm,机架转速0.5 s/圈。以5 ml/s的速度注入60~80 ml碘造影剂。从气管隆突处扫描至心脏膈面。心肌缺血判定标准:用原始数据在心脏收缩末期、舒张末期进行左心室短轴、水平长轴、垂直方向图像重建,若收缩末期感兴趣区域CT值>周边正常心肌增强CT值,且舒张期无变化,则判读为心肌缺血。
1.2.2DCG检查 检查前禁止服用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等影响检查结果的药物,佩戴DCG检测系统(北京美高仪软件公司,MGY-H12),其间避免出汗、剧烈运动等干扰仪器检测。判定心肌缺血标准:ST段降低≥0.1 mV,持续时间≥1 min,2次间隔时间≥1 min。
(1)MPI、CCTA、DCG检查结果。(2)CCTA、DCG单一与联合诊断结果。
通过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86例患者中,MPI共诊断出176例心肌缺血,包括189个心肌灌注异常区域,其中可逆行灌注减少区域167个,固定性灌注缺损区域22个。
286例患者,CCTA检查共发现183例心肌缺血,包括218个收缩期心肌灌注异常区域,其中可逆行灌注填充127个,部分可逆行灌注填充62个,固定性灌注缺损29个。
286例患者,DCG检查共发现152例心肌缺血,包括ST段水平型压低109例、下斜型压低29例、上斜型压低14例。
以MPI诊断结果作为参照,CCTA诊断出心肌缺血148例,DCG诊断出心肌缺血126例,CCTA+DCG诊断出心肌缺血168例。见表1。
表1 DCG联合CCTA诊断结果(n)
CCTA+DCG联合诊断特异度与CCTA、DCG单一诊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TA+DCG联合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高于CCTA和DCG(P<0.05)。见表2。
表2 DCG联合CCTA诊断结果(%)
目前,MPI因能一站式获取心肌灌注功能学信息及冠状动脉解剖学成像信息,被共认为是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金标准。临床实践发现,MPI检查时对患者有一定辐射,且检查费用较高,难以在临床上推广开[5]。因此,寻求其他费用低,对患者影响小,且诊断准确率高的检查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DCG可长时间记录人体在活动及安静时心脏的心电变化,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等优势,可发现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短暂性心肌缺血等,从而降低因无主观感受而被遗漏或忽视的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危险性[6-7]。本研究结果显示,DCG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敏感度为71.59%,特异度为76.36%。DCG在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方面有常规心电图无法比拟的优势,可及时准确地发现隐匿较深的病情变化,但DCG诊断期间容易受周围电子仪器及患者活动状态影响,从而影响诊断的准确性。临床为进一步提高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的准确性,常与其他检查手段联合。CCTA是一种无创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技术,可清晰完整地显示冠状动脉解剖结构,准确评判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及狭窄所在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等。刘建花等[8]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并指出部分冠心病患者虽然存在心肌缺血,但未见冠状动脉狭窄发生,认为心肌缺血可能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血管侧支循环、血管紧张度等其他因素有关。本研究将CCTA、DCG联合应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中,结果显示CCTA+DCG联合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高于CCTA、DCG单一诊断(P<0.05),提示CCTA与DCG联合可提高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度。分析原因认为CCTA、DCG可从不同角度出发,提供冠状动脉狭窄及心肌缺血方面信息,两者联合可起到协同作用,且均属于无创检查,更易被患者接受。
综上,CCTA与DCG联合可提高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度,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