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驱动我国学校体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逻辑分析与实现路径

2018-02-13 05:02刘从梅
关键词:心智创新型本体

刘从梅

(安徽科技学院 体育部,安徽凤阳 23310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为我国各行各业践行政府工作报告的行动指南。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后继人才,才能实现创新的可持续性发展。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被视为教育的一种新常态,深入人心。

常言道:环境造就人,我国古代“孟母三迁”典故即为典型例证。学校教育层面上的“环境”,更多是指教育生态环境,即指影响这项教育活动的一切外界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等[1]。当今,网络时代的以个体为本、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等特征,都是人所需要的网络高等教育之生态环境[2]。可见,“互联网+”提供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更优的教育生态环境。

1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生态环境概况

教育完全突破时空限制,一根网线和一台终端就可以链接全世界的教育课件,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成为现实[3]。“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环境:信息化教育生态环境,为知识生态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提供可持续的知识生态服务,引发知识生态主体在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根本性转变,接受没有围墙、没有教室的在线课堂教育模式,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零距离和网络化的思维[4],进行学习、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最大改变,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让教育有了“人的维度”,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5]。“互联网+”让学生从传统教学的被动学习状态“教我学、教我做”,转变到智慧思考“怎样学、如何做得更好”的主动学习状态,实现了在知识获取更为便捷的背景下,让学生具有信息获取、分析和评价的本领,这比知识本身更重要[6]。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资源-网络平台-共建共享”的知识传播生态链,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和谐、共生、良性循环”的信息化教育生态环境,为学校体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外在驱动力。

2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本体异化与回归追溯——以史为鉴,明确学校体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落脚点

2.1 体育本体结构及其关系阐述

本体是什么意思呢?本体是“‘本跟’、‘根本’、‘最后实在’”的意思[7]。通过历史与现状的研究,认为体育本体结构是“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工具本体”即体育作为手段性的工具和目的性的功利,“心理本体”是以体育为人的一种心理生存状态[8]。体育的“工具本体”、“心理本体”,或是两者“合体”,均有其典型表现形式,如:竞技体育比赛的获胜者,获得功利、名誉,主要体现体育“工具本体”之根本;但竞技体育带给观众的喝彩声、责骂声也是事实,体现体育“心理本体”之实在。群众体育的自娱自乐主要表现出体育“心理本体”之根本,从国民劳动者素质提高方面看,表现出“工具本体”的特性。所以,辩证看待任何一种体育活动形式,确定为“工具本体”还是“心理本体”,却并不能截然分开,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更多是表现出“合体”的特征。

2.2 我国学校体育本体结构在近百年异化及回归表现

基于体育本体论的视野,即可认识“学校体育”本体究竟是要探究和解决什么问题,进而可挖掘隐匿于体育教育各种外在表现背后的本真面目,在教育实践中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创新策略,培养创新型人才,否则,一切的思辨都将是空洞和虚幻的结果。

我国学校体育在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工具本体”、“心理本体”的结构、秩序怎样?通过梳理影响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教育指导思想、体育教育育人目的,总结、归纳各个历史时期学校体育本体的结构、秩序(见表1),

表1 我国近百年不同教育生态环境下体育本体结构、秩序表现形式[9]

表1显示了近百年我国学校体育本体的异化与回归历程,也说明学校体育要实现“工具本体”、“心理本体”或“合体”的教育目的,依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科技等教育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对于现今的教育生态环境而言,体育教育要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体育本体应承担“合体”的责任。体育本体“合体”的属性,是“互联网+”背景下学校体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本质要求。

2.3 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统一体现“人”这一主体受关注的质变——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学校体育本体回归的历史必然性

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工具合理性的概念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研究人的行为时提出的。他所说的价值合理性,是指由宗教、伦理、道德、审美一类价值意识决定的行为;而他所说的目的工具合理性是指有预期的目的和实现这种目的的工具、手段的一类行为[10]。体育的“工具本体”,具有工具合理性属性,是可经验实证的;体育的“心理本体”,具有价值合理性属性,纯属价值判断问题,不可经验实证。这两种合理性在体育本体的历史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从扭曲、断裂到统一的关系,显现人、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内在规律。当学校体育本体表现为强兵强种工具合理性时,我国处于外敌欺辱、民不聊生状况,民众惊恐、忧虑,精神危机重重,体育本体的价值合理性呈畸形发展态势,人的价值理性缺乏,体育教育也缺乏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当学校体育本体倾向于表现追求“快乐”的价值合理性时,人容易失去理性,陷入空想状态,往往脱离生存的现实环境。今天,我国处于和平、稳定发展环境中,教育面临的时代特征是科技化、智能化,以“互联网+”为发展主题,国家对教育提出顶层设计规划:“三通两平台”。智慧校园建设、数字课堂建设、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为学生服务,智能终端已初步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体育教育在信息化生态环境中,培养、发展学生的道德责任感、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开拓创新等素质与能力,实现体育本体“合体”的目标,是体育教育本质属性的体现,是体育本体二者关系和谐融洽的体现,体现“人”这一主体跟时代、环境、社会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学校体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诉求。

3 “互联网+”背景下学校体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策略

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他的《面向未来的五种心智》一书中提出了21世纪新人所需要的五种心智,即专业学术之智、综合统筹之智、开拓创新之智、尊重包容之心和责任道德之心。其中专业学术之智、综合统筹之智、开拓创新之智之间的关系:“缺乏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我们就不可能对其进行综合,当然也更不可能会有这一领域的创新。所以,对专业学科的掌握是综合和创新的必要前提。”[11]。另外,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因素为:内隐因素(创新人格和创新技能)和外显因素(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两个方面[12]。由此可总结、归纳教师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要把握好三个递进的关键阶段:创新知识储备阶段、创新动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历练阶段、创新成果展示与分享阶段。据此构建了学校体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金字塔”模型,制定了创新型人才目标分层实现方案。

塔底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知识储备阶段,主要教授学生基本理论、技术,实现培养学生的专业学术之智目标;中层是创新动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历练阶段,培养学生良好心智、增强体质,汲取下层知识能量,吸收上层信息能量,增强学生创新动力、实践能力,实现综合统筹之智目标;最上层是创新成果展示与分享阶段,学生获得实战经验、展示创新成果,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整个系统,向上提供创新动力,向下以信息智能反哺方式,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力争获得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效果。塔层的序列结构直观显示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塔高显示创新型人才的综合创新能力。

4 学校体育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

4.1 坚持教与学方法改革,筑牢创造力基础是学校体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措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重视人才成长基础阶段的教与学方法改革。改革措施:1)改变教师、学生的教学观、学习观。教师要转变运动技术传授观为运动技术应用观,让学生在运动技术应用中获得深度体验;学生要积极、主动构建合作学习观、在线学习观,夯实创造力基础。2)构建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体系。多样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相互展示“自我”,引发学生对更高学习需求的欲望,达到完善“自我”目的。3)营造自由、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罗杰斯说:“只有当我创造出这样的自由气氛时,教育才能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教育……。”[13],教师只有“善教”,激活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学生才愿“乐学”,创造性的思维与行动才能获得建设性发展。4)坚持教学评价改革。改革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权重,增加创新内容,激励每个学生参与创新、尝试创新、分享创新。

4.2 育心智、强体魄,增强学生创新动力是学校体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使命

“古中国虽不乏以心抑身的理念,但身心一体、心物一如才是本来面目,不存在与心无关的‘身’,也不存在可以将身躯、欲望、情感都剔除掉的‘心’。”[14],育“身”育“心”应该同等重要,体育本体与此观念一致;再者,身体是人的生命本体,没有身体就没有人本身,心智无从发生[15]。育“心”,培育学生良好“心智”。“心智”是一个指称技能、爱好、能力、倾向和习惯的词[16],心智缺陷会导致学生:思想僵化、精神萎靡、缺乏自信、意志薄弱、懒散拖沓、创新能力不足等。对学生进行良好心智的培育,已成教育者显性职责,教育学生要有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励志图强、勇于担当的品格,要有心系祖国、民族的繁荣与富强的志向,历练才干,报效国家。

心智的生成不是发生在外部环境之中,而是发生在有机体的主观世界之中[17]。学校体育通过强体魄的身体行为时,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心智、增强创新动力?教师可通过“构思-整合-设计-练习-反馈-实践”育人模式,即构思培养目标、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练习运动技术、反馈信息与经验、实践创新训练,发展学生知、情、意、行、悟、思等心智技能,培养尊重包容之心和责任道德之心。学生通过“实践-表达-展示-思考-创新实践”练习模式,实践基本技能,表达自己思想、信念,展示运动激情、合作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师生共同努力,达到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增强创新动力目标。

4.3 搭建创新平台、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学校体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秉持的长期责任

学校体育在实施创新教育方面,依然显得短板,如创新呼声高、行动少、人数少、动力不足、实践路径狭窄等,鉴于此,思考创新方式、拓展创新路径,加强学生探索性创新实践能力建设已是学校体育教育者的新课题。

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结合体育教育实际,积极探索、搭建多样化实践创新平台,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重在提高”的思路,以“自主创新、知行合一”为理念,加强创新实践训练。方式:1)鼓励每一个学生参加的创新活动,如:探寻教学新资源、体育文化产业考察与研究、当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特色体育项目表演等,创新结果通过社会实践、课堂、微平台展示,进行线上线下观赏、讨论、留言,让学生体验思想创新、行动创新的自由、快乐,实现人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2)鼓励有个人特长或特色项目爱好的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如:参与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体育协会、俱乐部、专项联赛、体育社会服务、大学生运动会等,强化实践创新过程,让学生深度体验:情绪调控的心理感受、意志品质磨练与坚持、体育文化价值与魅力、人际交往的融洽与和谐、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提升等,深度激发学生持续创新激情、欲望,积累实践经验,享受创新过程,实现人的高级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5 结 语

信息化教育生态环境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驱动力。在梳理我国近百年学校体育本体表现出“工具本体”、“心理本体”结构、秩序的基础上,思辨当今体育教育本体功能定位:两者的“合体”。利用“信息化教育生态环境、‘五种心智观’与创新关系、教育生态主体成长阶段特征”这三个异质因素,对人才培养产生的综合作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分层实现的“金字塔模型”,标识塔层培养目标的序列结构。最后指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要坚持改革,坚持学生知识、素质、能力辩证统一发展观,才能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创新型人才培养仅有“形而上”的呼吁声、理论探讨是无法实现的,它更需要大量对于“形而下”的探讨与实践。今后,学校体育教育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还需更多教育者的实证性创新研究与探索。

猜你喜欢
心智创新型本体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郭守祥箴言:品牌,只有形成心智认知才能抓住顾客的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是什么偷走了孩子们的绘画兴趣——心智表达课程设计
眼睛是“本体”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一种基于社会选择的本体聚类与合并机制
专题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