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坤, 陈仁蒙, 彭艳芳, 黄可可, 高继祥
(温州医科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因为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更具有权威性、前沿性和代表性。文献检索时间为2017年9月21日,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输入检索条件:主题=“体质AND学生”OR“体质AND少年”OR“体质AND青年”OR“体质AND青少年”(精确),时间跨度为不限,作者、来源期刊和支持基金均为“模糊”,共搜索到3220篇研究文献,剔除掉与主题无关的会议介绍、新闻报道、书评以及重复文献后,最后得到用于本文研究的文献2987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225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762篇。
本文采用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团队开发的最新版本CiteSpaceV软件,其主要在JAVA环境下运行,主要功能包括了关键词共现分析、作者共引分析、作者合作分析、机构合作分析、文献被引分析,通过聚类视图和时区视图可以快捷清晰地绘制出某一知识领域的研究热点、动向、前沿与发展趋势[1,4]。具体操作上,首先,把CNKI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文献,按照发表时间和被引进行排序,分别进行文献年度分布和论文被引频次分析;其次,以Refworks的格式导出文献,并以“download”开头、以“.TXT”结尾对其命名,分7次将数据导出后进行合并,利用CiteSpaceV中的Data格式转换功能,将CNKI数据进行格式转化并导出能够识别的数据格式;再次,在借助CiteSpaceV分析软件对转化后的数据进行作者、机构和关键词共现等技术处理的基础上,绘制青少年体质的科学知识图谱;最后,根据高频关键词矩阵、高被引文献与相关专家的建议对各类知识图谱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探寻青少年体质领域的演进路径和热点主题。
图1 1992—2017年青少年体质领域研究文献年度分布
中国从1979年就开始实施“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并建立了完善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制度,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政府、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体质的关注度的不断升级,北京申奥成功和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出台,青少年体质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研究发文量的时间变化是衡量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指标,能够揭示该领域研究的发展状况。某一领域文献发行量的变化特点是,在该领域相关理论和基础薄弱的研究初期,相关文献量较少,伴随研究深度的推进,研究学者队伍的日益壮大,研究机构的不断增多,研究产出更多更快,当达到饱和后,发文量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2]本研究对筛选出的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的数据进行文献统计的初步分析,形成了我国青少年体质研究文献趋势图(图1),通过曲线图,把青少年体质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1999年),我国青少年体质领域的研究发文量处于较低的位置,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下,青少年体质问题很少受到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关注;第二阶段(2000—2008年),我国青少年体质研究出现快速增长期,2008年达到第一个峰值(229篇),可能是北京申奥成功、新兵入伍体检不合格比例高等原因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引发了青少年体质研究热潮;第三阶段(2009—2017年)青少年体质领域的研究呈现波动式发展,但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波动范围内。研究发现青少年体质领域研究发文量的曲线变化与体育大事件和增强青少年体质政策轨迹息息相关,如: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到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及此期间国家出台增强青少年体质政策的推动,这一阶段青少年体质研究的发文量逐年上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旨在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国家政策再次引发体育学术界对青少年体质研究的热情,因此,从2010年开始青少年体质研究的发文量再次增加。这说明国内体育界学者对青少年体质研究受体育大事件和国家政策驱动的影响较大。发表的2987篇论文中,有497篇次受到39类基金资助,受资助率为16.64%,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的论文最多,达到169篇,其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的论文为81篇、全国教育规划课题资助55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30篇。
1992—2017在体育类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发表青少年体质研究论文数量为1239篇,占41.5%,其中《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6篇)发文量排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之首,其次是《体育学刊》(164篇)、《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7篇)、《体育文化导刊》(101篇)、《体育科学》(95篇)、《西安体育学院学报》(71篇)等。在非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1748篇,其中《中国学校卫生》(635篇)发表论文数量最多,为期刊来源的榜首,其余在《教学与管理》发表107篇、《中国公共卫生》发表84篇、《现代预防医学》发表66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发表41篇。由此可见,体育类刊物、教育类刊物和医疗卫生类刊物都较重视青少年体质问题,因此,青少年体质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体育的事情,更要体育、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多部门协同治理。
作者发文量和论文被引频次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作者在该领域研究的学术贡献和影响力。根据普赖斯定律(N=0.749),N为杰出科学家中最低产科学家发文数,青少年体质杰出科学家中最低产科学家发文数为N=0.749≈5,即认为发文5篇以上的为核心作者。[3]科学知识图谱统计有57位作者发文5篇以上,发文量达520篇,这批作者为我国青少年体质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青少年体质领域的高产作者是季成叶(43篇)、马军(41篇)、陶芳标(23篇)、张迎修(22篇)、胡佩瑾(16篇)等,成为我国青少年体质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季成叶、范立仁、刘海元、曲宗湖、于可红、杨贵仁、朱玉芳、江崇民等作者的相关论文被引频次均大于200,可以认为他们是该领域影响力较大的作者。我国青少年体质研究领域形成较多的研究合作团队,如:形成了以季成叶、陈佩杰、陶芳标、张天成、段佳丽等为核心成员的研究团队,其中季成叶团队最强大,包括了马军、季浏、张迎修等多位知名研究成员。
高被引论文代表着论文在该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科研究进展。通过梳理青少年体质研究领域高被引论文,并选取频次在前20位的论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体质状况筛查标准。如:季成叶等通过BMI的国际比较,建立全国统一的青少年肥胖的BMI值分类标准;第二、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的文章,如:范立仁、刘海元、朱玉芳、刘海元、冯唯锐、郭英、马新东等;第三、体质研究的国际比较与中国体质研究的进展及趋势,如:于可红、江崇民等;第四、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如:杨贵仁、赖小玉等。
当前青少年体质领域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北京大学(93篇)、上海体育学院(77篇)、北京体育大学(76篇),安徽医科大学(39篇)、华东师范大学(39篇)、郑州大学(37篇)等。从研究机构的类型看,主要研究机构:综合性大学14所、体育专业院校9所、师范类院校10所、医学院校3所,而这些研究机构中体育院校或开设体育专业的高校成为青少年体质研究的主力阵地,因其研究能力较强,而青少年体育是学校体育研究的重点领域,青少年体质测试和体质持续下降问题引起了高校学者的高度关注。从研究机构发文情况看,当前,许多研究机构建立起合作研究关系,如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与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发表论文,区域内研究机构合作发表文章特别多,如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与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与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少数研究机构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如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合作发表论文。
青少年体质问题较早受到体育界、公共卫生领域的学者关注,青少年体质研究对象成为青少年体质领域研究的热点关键词,按照出现频次的大小依次是学生、青少年、大学生、儿童、少数民族青少年、青少年学生、中小学生等,表明青少年体质的研究包括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阶段的学生。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2012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联合出版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指出,自1985年以来,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18年呈下降趋势,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的问题惊动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国家多次出台文件,旨在增强青少年体质,在增强青少年体质的7号文件实施以后,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青少年视力问题、超重和肥胖问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城乡不均衡问题等亟待解决,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不仅是教育和卫生部门的事情,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国家到地方的“两会”中,青少年体质问题都被作为重要议题,专家和学者们纷纷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建言献策,如:2013年全国“两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提出了在国家层面研究制定“青少年健康促进工程”;唐晓青、李光宇委员从青少年体育教育方面提出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建议。
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的重要目标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而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揭示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索,一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执行方面的影响。杨成伟和张晓林分别探讨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立法、政策认同、执行机制和政策执行监控等方面提出了解决策略[5-6];二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因素的影响。刘海元认为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因素的综合结果,并提出通过改革高考制度、加强宣传、贯彻落实政策、改革体育课程等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7]。刘一民等分析了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指出教育工具性、教育认识方式和不重视非理性因素等方面导致学生体质下降[8];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是干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章建成[9]、刘星亮[10]提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体质健康教育模型,并通过调查进行了验证。此外,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指标、测试管理、青少年体质健康比较等也是研究的热点。
学校体育政策和工作机制决定着青少年体质健康,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从而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高考指挥棒影响下,学生体质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未能得到提高与发展。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影响着青少年体质健康,早在1996年国务院就在《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确立了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并提出通过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培养终身体育习惯,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第一”理所当然成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围绕着“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身心和谐发展进行了各层次的体育教学改革。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通过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的改善、体育教学改革、开展学校阳光体育、建立学校学生体质监测体系等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因此,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和体育教育与青少年体质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
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通过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分析不同国家、民族、地区、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情况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近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而身高、体重、肥胖症、肥胖、超重、营养状况、视力等是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具体体现,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研究人员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心理学、运动医学、体育社会学等视角研究青少年肥胖、视力下降问题,主要包括肥胖对身体机能的影响、肥胖产生的社会原因和生理机制、视力下降的趋势和特征,如:付连国认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可导致其身体机能下降,肥胖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11];陈兰认为小学生体育锻炼、静态行为时间和超重与肥胖有关,其关联存在性别差异[12];叶卫兵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学生视力随年龄增加而下降[13];陈妍君认为2014年少数民族学生营养不良有较大改善,但壮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依然较高,维吾尔族学生生长迟缓现象严峻[14]。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非常重要,所以,生长与发育、身高、体重、肥胖症、肥胖、超重、营养状况是青少年体质研究的热点。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研究与中国体育政策关系密切,2007年旨在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中央7号文件出台后,与青少年体质健康有关的生长发育、肥胖症、超重、心理健康、健康促进、患病率、血压、龋齿等成为青少年体质领域研究的突现主题,同时,校园阳光体育运动、教学改革、运动处方、学生保健服务等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措施和手段也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同年也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等三个规范性文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体质健康测试、国外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经验借鉴等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是有效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手段和途径[9],2015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因此,可以判断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对校园足球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和趋势。随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愈加重要,在国家层面政策不断推动下,阳光体育运动、教学改革、体质健康测试、学校体育管理、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水平、学校体育的评价监测等将继续成为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而青少年体育品牌活动、学校体育评估和行政问责、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等将成为今后研究趋势。
1)国内体育界学者对青少年体质研究受体育大事件和国家政策驱动的影响较大,北京奥运会和国家一系列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使更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加入了研究队伍,发文量显著增加,同时可以预测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还会持续增加。
2)体育类刊物、教育类刊物和医疗卫生类刊物都较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在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的论文占主导;在非体育类核心期刊中的医学和教育类期刊是主要发文刊物。
3)季成叶、马军、陶芳标、张迎修、胡佩瑾、张天成等是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高产作者;季成叶、范立仁、刘海元、曲宗湖、于可红、杨贵仁、朱玉芳、江崇民等是该领域影响力较大的作者;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形成了合作研究团队,但研究团队合作力度不够。
4)当前青少年体质领域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北京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研究机构主要是体育专业院校或开设体育专业的高校;学生、体质、学校体育、青少年、大学生、身体素质、体质健康、体育教学、生长和发育、身高、体育教育等是青少年体质领域热点研究主题;青少年体育品牌活动、学校体育评估和行政问责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等将是今后研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