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
摘 要:数学素养指的是学生具备数学学习各个阶段的整体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双基教学的水平。因而对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意义以及应该如何具体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数学素养;具体措施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基础的数学知识,从而满足今后个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因而,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极为重要。数学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观念、价值观以及品格的养成。此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渗透相关的数学文化教育,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意义
1.有利于数学双基教学
数学双基教学主要指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也是学生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学知识和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之后才能具备基本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也才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除了学生本身的学习和努力之外,老师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公式定理等,还要求学生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相应问题。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因此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有利于数学双基教学。
2.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数学素养包括基本知识、技能、思维、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品质。分类讨论一直是数学中的常考点,是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数学素养的考查,通过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应用分类整合的思想去解决数学中的难题。因而说数学素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成绩,而且有助于整体素质的提升和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程标准得到了广泛的适用,因此更加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注重多方面扩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注重数学素养的提升能够使学生熟练地利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素质教学的改革也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的人才,因此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1.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张奠宙教授曾经在其文章中说过:将当代数学的魅力真正融入教学以及教材中时就会领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很简单,并且容易接受。通过渗透数学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数学从而更喜欢去学习数学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方法。因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文化,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来感受数学知识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和骄傲。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应的数学赏析课程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升数学素养。
2.注重问题探究式教学
数学学习贯穿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不同的阶段要使用不同的方式。比如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要学会以问题为中心不断地进行研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创设一种情境,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讨论,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的解答中,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又是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极大提升。此外,老师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哲理,督促学生自发地提高自身素养。
3.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在很多人的眼中都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本来知识点就比较晦涩,加之老师的讲解方式比较古板,致使本来就缺乏兴趣的学生更无法认真学习数学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必须要改变之前的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同时应该将学生作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体,调动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比如說鼓励学生上台讲解相关题目,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表达自己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先进的讲解设备对于准确理解数学中的图形知识比较重要,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理解。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也是为了保障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因而只有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知识,才能促使其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增强。而为了保障学生能力的提升,老师应该为其提供坚实的保障,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雷长征.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7(29):38-39.
[2]孔繁松.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初探[J].学周刊,2017(29):44-45.
[3]赵健.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