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慧敏
摘 要: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离开思维能力单纯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也应特别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培养;思维品质
小学阶段的受教育者是儿童,教师作为教育者,必须要正确认识儿童、认识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发展需求,使学校的育人目标与小学教育的功能相符。儿童对事物有着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想用成人的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儿童的想法和感情,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过于看重输赢、成就以及成才,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学校只有以课程为核心载体,为他们提供引领促进其发展的学习媒介和知识路径,从而实现儿童核心素养,特别是思维品质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和实现小学教育的价值。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离开思维能力单纯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不仅是人与人之间思维的个性差异的反映,还是判断理智层次,确定个人智力水平的主要指标,同时,思维也是智力的核心所在。然而,现在仍有不少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未能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就是教师“越俎代庖”。教师的思维替代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是把思维的结果教给学生,而对于具体的思维过程,学生并不明白,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得不到培养。因此,教师应摒弃原有的“填鸭式”教学,设法创设发展英语思维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能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出发,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方案,提出新的解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摆脱固定模式,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方向思考问题的能力。根据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及英语训练的综合性、形象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单靠传统的“师生授受”式的教学方法已无法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机械地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地进行思维和操练,形成恶性循环。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出种种贴近日常生活的情境,整体优化英语学科的电化教学过程,以多媒体组合教学来达到英语教学的目标,则是一种高效的手段。例如,在教授外研社新标准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七模块的课文There is a cat in the tree时,通过让学生观看动画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故事的主人翁Daming和Sam,从而主动地思考如何才能把被困在树上的小猫救下来。学生在出谋划策的同时,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成就感以及兴趣大大提高,对课文内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培养思维的敏锐性
思维的敏锐性是指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敏锐是以准确为前提的,只有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敏锐性。从思维的过程来看,用英语表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心理编码”过程。由于小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不长,在编码时,通常要经过母语到外语的“心译”。从学生学习英语的整个纵向过程来看,往往要由开始时想一想再说,过渡到想和说几乎同步进行,继而到逐渐摆脱“心译”,达到不加思索地、自动化地完成复杂的编码过程。为了缩短和逐渐摆脱“心译”的时间和过程,我们可以利用简笔画和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新知。例如,在教授外研社新标准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二模块的课文The toy car is under the bed时,由于toy、under、bed都是新知,所以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看课文动画在脑海中形成故事情境,接着根据课文内容在黑板上画出bed,在床下画出bear、toy car和kite,并标注under,通过简笔画让学生深刻感知方位词under的意思,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简笔画自然而然就能够理解under的意思并且复述出课文内容,对新单词的认知也更加敏锐。
三、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所谓思维的准确性,是指运用一定的思维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思维质量和效率。对于学生学习英语而言,掌握的词汇量越大,语言活动越有条理,思维就越开阔越深入越准确,因此,提高语言能力是提高思准确性的重要条件。就拿记忆单词来说吧,可采用下列方法,让学生能准确地记住所学单词。
一是使单词形象化。我们可以借用汉字的特点——象形,使英语单词也象形化,即把单词书写成图案,使零散字母组成的词汇变成表形又表义的“象形文字”。如教授单词eye,可先让学生思考eye这个单词中的两个字母e像什么?字母y又像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两个字母e就如同人的两只眼睛,字母y就像人的鼻子;再如单词foot,学生通过观察发现foot这个单词中间有两个相同的字母o,分别对应我们的左脚和右脚。二是形象化与读音相结合:如ship与sheep,通过屏幕,把ship中的i制成轮船上的烟囱,而sheep中的ee则成了绵羊的卷毛让学生形象地感知两词的区别;再从读音上进行比较,ship中的i发短音[i],sheep中的ee发长音[i:],学生就能准确地记住ship(轮船)及sheep(绵羊)了。通过使单词形象化,学生记忆单词不再是逐个字母死记硬背,而是意形结合,大大降低了难度,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和发散。
四、思维发散性的培养
发散思维,又称水平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从多层面、多方位探求问题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既能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独特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结构的基础上,为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可在课上安排这样一个环节:运用幻灯片呈现出一组图片,如一个男孩、一只小动物、一个书包等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结合画面内容,比一比哪个小组问的问题最多。通过各组学生的积极参与,一个小组根据一个男孩这个画面,提出了如下十多个问题:Whats his name? How old is he? Where is he from? What grade is he in? Which class is he in? What does he like? Whats his favourite food / sport / color? Is he your classmate? Whats his father? Whats his mother? Is his brother name?...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了课堂练习,并且实现了学习的自主、创新。通过自己的发散思维活动,从丰富多彩的思维结果上,学生获得了思维的快乐,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总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们广大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的同时,应注意加强思考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如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周围事物出发,设计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进行探索,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Burre, Peter J.teacher Development: Introduction[M].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1987.
[2]林崇德. 《学习与发展》[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3]汪蕙萱. 《课堂中的探索》[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4]沃建中,申继亮,林崇德.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方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學,1996(06):340-344+38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