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生态文学思想

2018-02-12 14:33殷淑秋李慧姝
青年时代 2018年31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批评

殷淑秋 李慧姝

摘 要: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1]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迅速变化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危机凸显,人类生存受到威胁。“生态文学”从客观角度展示了当前的环境状况,并深刻地反映了自工业文明以来摧毁环境的人类行为。

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危机;生态批评

一、西方生态文学思想的发展

生态文学的定义在西方尚未统一,但根据对西方生态思潮的分析,西方生态文学大致可分为四个繁荣时期,即中世纪时期,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时期,以及20世纪60年代至今。

(一)上古时期到中世纪晚期的生态文学

在文艺复兴之前,西方人将自然之神视为一切,因为人类的存在和需求源于自然。懵懂时期的西方人创造了太阳神、地球神、海神、农业神、雷神,火神等等。中世纪《圣经》中的众神都是理性而拥有长远眼光的上层人士或是管理者为了约束人类的行为而制定的规矩、法则。在这样的规则下,人们尊重天堂和地球,热爱万物,这是人类对地自然界在心灵上的恐惧,以及对天地的敬畏。《圣经》(前1500—96)智慧书中的《约伯记》、《儀言》、《诗篇》、《传道书》都是关于宇宙的发展和自然秩序,要求人们尊重自然,感恩自然,同时警告人类避免其罪过。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到了中世纪晚期,西方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形象创造的神灵逐渐失去了统领一切的力量。人们逐渐意识到人才是自我的主人,而以前创造的自然之神都是理性意义上的人。因此,西方掀起了一场“以人为本”的文艺复兴运动,文学上的反映就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出现。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类的价值和意义,赞扬人类的理性、价值、力量和尊严。当时的作品都包含了人的思想,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明确指出,人类是宇宙的本质和万物的初选。与此同时,代表自然力量的众神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遭到攻击和反对。在启蒙之前,尊重自然和敬拜上帝的概念不再对人类行为产生实质性约束。

(二)18世纪的生态文学

18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傲慢的时代。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以及科技和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加速了西方工业革命的到来。启蒙运动诞生于这种背景下,然后是思想和其他领域的人性浪潮。启蒙学者倡导“理性崇拜”,倡导自由、平等、博爱,彻底反对宗教、反对封建社会,热切期望发展商业和工农业生产,倡导自由竞争。在这个时期,人类不再尊重自然神学,因为科学技术的出现解释了许多神秘的自然现象,而宗教和神学所代表的对自然的恐惧逐渐消失。

西方在启蒙运动后开始反自然和神学。杜维明先生(1940—)说,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有两个特点:第一,拒绝精神世界。启蒙运动代表的是凡人的人文主义,从实证主义和科学理性的角度来看,精神事物是非常不现实的,没有客观的价值;第二,是忽视甚至破坏自然。启蒙运动所发展的伟大传统主要是讨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只是对自然的自然的一味索取。

在西方,人与自然关系破裂的标志是工业革命的开始。因此人与自然逐渐处于反对、矛盾和冲突的状态。更深层次的是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映射。

当西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鼎盛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前,充分吸收西方的现代自然观,中国人意识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才处于对立和冲突之中。

(三)19世纪的生态文学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华兹华斯(1770—1850),被称为“湖畔诗人”。华兹华斯对大自然的热爱倾注了一生的激情,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钦佩,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爱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他的诗歌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生态思想和社会生态思想。

他的诗歌自然地揭示了自然与人的统一之美。例如发表于于1807的抒情诗——《水仙》,是浪漫抒情诗的典范。“我独自漫游,像云一样,漂浮在山丘和山谷上。”[2]正因为诗人独处,大自然的美丽才能完全融入他的心灵,他才能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恩赐。正如我们在诗人的描述中看到的那样,“金色的水仙花在春天开放,在树荫下,在湖边,在微风中跳舞。”[2]这时,盛开的水仙早已超越了普通植物的意义,它是一种精神,代表着某一种精神上的水仙花。众所周知,水仙花在冬季和春季开放,它是春天的使者,是万物复苏的象征。只要它与山丘和地球相连,“孤独的流云”就会成为滋养世界的雨,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源泉。这种意境只有在孤独的云,即诗人自己完全融入自然,灵魂永存在天地之间才能实现。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看到水仙在微风中在阳光下跳舞时的兴奋之情。在品味诗歌之后,则会意识到这首诗传达给世界的丰富哲学——生态思想:人與自然原本是和谐统一的,人类有机会与自然交流,他们可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是,工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人与自然界的良性关系,出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对立的局面。一直以自然风光着称的诗人,通过这首美丽的诗歌,清晰地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态主题。

(四)20世纪60年代以后至今的生态文学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生态文学不断发展和繁荣。出现一批生态作家,如缪尔和利奥波德。缪尔是这一时期美国最着名的生态作家,他反驳说,人类完全出于实用主义而对动物产生利用。他有着非常丰富的作品,包括《我们的国家公园》,《我在塞拉的第一个夏天》等。

1960年以后,西方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最着名的生态学家之一是雷切尔卡森。雷切尔卡森的代表作《寂静的春天》的意义是划时代的,这本书通过证据皆是客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破坏的元凶是杀虫剂的滥用,用科学技术通知自然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她猛烈地抨击。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生态文学时代的到来,是人类觉醒生态意识的象征,也是生态新时代的开始。从那时起各种类型的生态文学,出现在了美国、英国、法国等世界各国,批评生态文学也相应地繁荣发展,而蕾切尔本人也被称之为第二位“一个女人改变了历史进程”。“但愿随时间长河的慢慢向前的人类能够有所进展……”,[3]希望人类会有意识的做出明确的选择。

二、结语

大自然当中有一股无法抗拒的神秘力量,有一种孕育生命的永恒魄力。“大自然是人们朝拜,沉思,体会,感悟的场所;”[4]“是一架十分精妙的机器,有点像一具牵一发动全身的玩偶——地球很小,资源很少很少,人类很多很多,世界很挤很挤。不管地球村哪一个邻居出了问题,全村的人都会受到影响,有如城口失火,映及池鱼一般。”[5]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融,因为大自然是一剂良方,它能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治愈受到创伤的万物,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自然可以疗治人类也灵的忧伤。骄傲的人类“自以为是支配着自然界要它怎么样就能怎么样。但是,当你一旦窥见原始森林的真面目,在它里面呆过并领略过它包治百病的好处之后,这种错觉就会不复存在。那时,你将震慑于它的威力,感受到它的寂寥空虚和伟大。”[6]—个会融入、会沉思大自然之美的人,终其一生都会在生机勃勃的生命里保持也中的那份善良和美好的品德。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袁宪军.《水仙》与华兹华斯诗学理念[J].外国文学研究,2004,(05).

[3]王诺.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女人[J].国外文学,2002(2).

[4]周湘鲁.俄罗斯生态文学[M].上海:学林出版杜,2009:82.

[5]哲夫.淮河生态报吿[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15.

[6]阿斯塔菲耶夫[M].夏终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224.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生态批评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