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末代皇帝》中的双重隐喻

2018-02-12 09:43郑涵予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5期
关键词:末代皇帝隐喻意象

郑涵予

摘  要: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在影片《末代皇帝》中多有应用。本文将从意象和色彩两个层面分析贯穿整部影片的隐喻手法,从而展现隐喻手法对影片氛围营造、情节推进等环节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末代皇帝;隐喻;意象;电影色彩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1

一、意象隐喻

(一)意象与隐喻

隐喻与意象的关系十分紧密,它是意象的表现方式之一。韦勒克和沃伦在认为,“诗歌中起组织自作用的两个原则是格律和隐喻”,“格律与隐喻还是‘属于一体的,只有包含这两个因素并解释它们的紧密关系,我们给诗歌下的定义才能获得足够的普遍性。”韦勒克和沃伦把隐喻提高到了和诗歌格律同样的高度,可见隐喻在诗歌表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文艺电影作为和诗歌同样追求含蓄朦胧美感的艺术表达形式,同样也离不开隐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

(二)“门”的隐喻

这是一部关于“禁锢与阻隔”的故事,“门”作为最普遍的能指符号,寓意着内在与外在的阻隔。门的隐喻,贯穿了《末代皇帝》整部电影,溥仪名义上虽为皇帝,但自由与权力从来都不属于他。影片开始,战犯溥仪试图自杀,随着监狱长的一声“open the door”,镜头却转换到了几十年前溥仪被接入宫的那个夜晚,同样的一声“open the door”,醇亲王府的大门被打开,年仅三岁、睡眼惺忪的溥仪被阿嬷抱着坐上了入宫的轿子。登基大典上,年幼的溥仪尚不理解那些冗长的仪式与环节,眼光始终追随着大殿上悬挂的明黄色门帘,这薄薄的门帘,却是溥仪人生中最重要的“门”,门缓缓关闭,自由也逐渐消弭。像这样“开门”的情节,影片中共有三处。乳母被送出宫、出门奔丧被阻、文绣被掳走,随着时间推移,半生以来都没有得到过权力的溥仪,经历了颠沛流离后,终于被动又无奈地接受了这份“阻隔”。

(三)自行车与眼镜

尽管该影片导演强调了要以“非意识形态的方式在银幕上再现这个伟大的故事”,但我们仍能从种种意象的隐喻义中看到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在影片中,代表着东方观念的太妃和大臣们不允许皇帝戴眼镜,却又因为自身的腐败而向庄士敦先生做了妥协;在溥仪出宫不成一怒之下爬上房顶之后,太监们也只是咒骂溥仪的自行车。“自行车和眼镜”代表着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居高临下地压倒了没落、腐朽的东方封建文明。带有西方“救世主”色彩的英国老师庄士敦便是这一体系的缩影。而面色诡异的太妃、雌雄莫辨的太监都满足了西方世界对古老又神秘的东方文明的猎奇心理。总的来说,这部影片仍旧是西方对东方含蓄的贬抑。

二、色彩隐喻

在艺术家们的眼中,色彩被作为表达丰富感情和傳递象征意味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表达意味,即使是同一种色彩,它也会随着电影和所处文化背景的不同而起着不同的作用。色彩作为自然界中最鲜明生动的属性,是电影艺术基本构成元素,更是电影的灵魂和精髓。影片试图通过光线与色彩记叙溥仪一生“皇帝—罪犯—平民”的角色演变。此外,这种变化更是给予观众一种心理暗示,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末代皇帝》中皇室生活、监狱生活两条时间线相互交错、同时发展,色彩运用也有着很大的差别。皇室生活主要以暖色为主,而监狱生活多用清冷色调。坐在银幕前的观众也能从色调转换中感受到巨大的落差。

(一)红与黄

故事开篇于溥仪被押往抚顺战犯所的途中,在火车站灰绿的洗手间里,溥仪选择了割腕,暗红的血液涌出,镜头也转向了另一个暗红色的场景——小溥仪入宫。坤宁宫内雾霭沉重,铺排着大片大片的暗红色块,给人一种窒息感,这种色调也预示着大清王朝行将就木。登基大典时,色调转换成了象征着权力的明黄色。身着黄袍的小皇帝一蹦一跳地跨过门槛,望向满朝文武。此外,溥仪对自己“皇帝”权力的怀疑,也是从“黄色”开始的,他看到弟弟溥杰穿了黄色的长衫,质问他为何要穿御用的颜色,弟弟才说出民国已经成立的事实。可以说,色彩作为是明晰可辨的视觉符号,也是故事发展的转折号。

(二)绿与蓝

绿色象征着青春与活力。庄士敦先生上场之后,银幕中大片的朱红与暗黄中多了一丝绿色,如灰绿的西装和自行车,庄士敦带着西方的先进思想步入紫禁城,为这个古老皇宫带来了新气象。溥仪在天津的岁月,电影色调转入象征着忧郁的蓝色。此时的溥仪虽放浪形骸,却无法摆脱笼中鸟的命运。这种肆意玩乐的行为,不如说是一种麻木的体现。从此开始,溥仪的生活中的乐趣也逐渐消失,蓝色的色调也逐渐转成灰色,为战犯生活埋下了伏笔。

三、结语

纵观整部影片,无论是细小的意象还是忽明忽暗的光线,都在隐喻着“帝王是权力的囚徒,是历史的人质”这一主题,无论是剧情设计还是影视效果,这部作品都足以担得起世人对它的盛誉。隐喻不是一个直接的表现方式,却蕴藏在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中,让观众感同身受。

参考文献:

[1]朱全国,《文学隐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狄其骢、王汶成、凌晨光,《文艺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滝本孝雄,《色彩心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6]【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文学理论》,电影文学,2017:P214.

[7]白晶玉、胡吉星, 东方主义视角下的《末代皇帝》,电影文学,2011(03).

[8]秦建华,《末代皇帝》的象征主义解析,电影文学,2015(05).

猜你喜欢
末代皇帝隐喻意象
《末代皇帝》4K修复版日本重映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末代皇帝”配眼镜
电影《末代皇帝》中的光线与色彩分析
电影末代皇帝的启示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