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成云+马瑞畅+林芳芳
[摘要] 目的 探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短期内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方法 选取在该院2015年9月—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84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对照组给予格列美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低于对照组,而胰岛素分泌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低血糖、肝肾不良反应、胃肠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初诊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短期内强化治疗效果显著,临床推广意义显著。
[关键词] 初诊2型糖尿病;格列美脲;二甲双胍;短期强化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9(a)-0079-02
糖尿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且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糖尿病发病几率呈现上升趋势,临床日渐重视糖尿病的治疗与研究。同时临床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患者在初诊时血糖水平较高,并呈上升发展状态,且其糖化血红蛋白高于9%,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威胁其身体健康,因此实施科学合理的临床治疗尤为重要[1]。该次研究选取2015年9月—2017年6月收治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短期内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诊治的84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该次研究,以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包含42例患者。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5∶17,年龄34~57岁,平均(47.9±1.6)岁,BMI 21~27 kg/m2,平均为(24.4±0.7)kg/m2;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3∶19,年龄34~60岁,平均(48.4±1.1)岁,BMI 21~27 kg/m2,平均为(24.4±0.7)kg/m2。全部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高于9%,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心脏功能障碍患者,同时患者不存在语言、意识障碍。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实施饮食、运动干预等基础治疗,医生根据患者体重、病情等基本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患者务必降低盐、胆固醇和脂肪的摄入量,同时患者每天适当参与运动,提高自身免疫机能。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患者格列美脲(国药准字H20061256)治疗,3 mg/次,1次/d,温水口服;观察组给予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国药准字H20070117)短期内强化治疗,其中格列美脲用法同对照组,二甲双胍0.5 mg/次,3次/d,温水口服。两组患者均餐后服药,以4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空腹血糖情况,若其空腹血糖低于7 mmol/L时,适当调节给药量,格列美脲用量可调整为2 mg/次。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分泌指数;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③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具体包括低血糖、肝肾不良反应、胃肠不良反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低于对照组,而胰岛素分泌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观察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低血糖2例,未出现肝肾及胃肠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4.7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低血糖5例,肝肾不良反应2例,胃肠不良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19.04%。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较低(χ2=4.087,P=0.043)。
3 讨论
2型糖尿病临床发病率较高,发病后患者B -CellS 功能缺陷,同时其外周组织葡萄糖存储与吸收能力下降,且肝脏葡萄糖输出明显增加,从而导致患者处于高血糖状态[2]。而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超过9%,需立即实施胰岛素注射治疗或联合药物治疗,以此缓解高糖状态对患者的伤害,促进B -CellS 功能恢复,进而降低多种并发症发生几率。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低于对照组,而胰岛素分泌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低血糖、肝肾不良反应、胃肠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P<0.05)。原因分析汇总如下:臨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强化血糖控制是其治疗关键,但是现阶段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总体血糖控制效果不尽理想,就初诊患者而言,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有效缓解葡萄糖毒性作用,抑制B细胞功能发生变化,进而改变患者葡萄糖低感知情况,但是很多患者存在胰岛素恐惧情况,注射治疗方案实施效果不佳,因此必须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其其他合理治疗方式,其中短期内强化治疗可达到良好效果[3]。在短期内强化治疗过程中,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其中前者为新型磺酰脲类长效降糖药物,能够发挥胰内、胰外双重作用,就胰腺内作用而言,药物促进胰岛素释放,进而起到急性隐糖作用,而胰腺外作用则可提升葡萄糖活性,促进其进入细胞,从而加速细胞代谢[4];后者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其对糖原分解与异生起到抑制作用,使得肝葡萄糖输出量降低,进而增强葡萄糖运动能力,同时促进外周组织更好地吸收葡萄糖,增强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最终缓解患者胰岛素抵抗情况,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5]。并且二者联合使用还可改善患者血脂情况,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后,其体内胰岛素分泌增加,促使脂蛋白酯酶活性提升,并且患者体内糖毒性降低,致使其氧化应激和非酶糖化症状缓解,消除了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干扰,进而缓解脂质过氧化作用,最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保证患者各项指标维持正常水平。但是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合理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情况,在停药后仍能有效调节患者胰岛素分泌情况,并且其能够协助胰岛素B细胞进行修复和调整,降低残存胰岛素B细胞的负担,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尽量推广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若患者无法接受此治疗方案,则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给予其药物联合治疗,及时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李莉[6]在研究中给予51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以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12周后45例患者病症明显好转,血糖恢复正常水平,治疗总有效率88.24%,与该次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在初诊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短期内强化治疗效果显著,在改善患者血糖、血脂、胰岛功能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推广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 朱鸿玲,王菁楠,尤文,等.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血糖波动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1):1078-1081.
[2] 许聿新.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联合短期内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世界中医药,2016,11(b3):1518.
[3] 杜庆夫,李艳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4,25(4):552-553.
[4] 许荣,邹晓琴,吴翩,等.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或/和吡格列酮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9):742-746.
[5] 杨柳,田丽,孟宪杰,等.地特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12):1387-1390.
[6] 李莉.沙格列汀和格列美脲对二甲双胍不耐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比较[J].微循环学杂志,2017,27(2):62-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