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孝琴
(汉阴县铁佛寺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陕西 汉阴 725104)
省力化养蚕技术其实很早就被应用了,只是没有被大力推广而已。例如,地蚕的饲养采用的小蚕共育模式,就是省力化养蚕技术的一种形式,是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的基础。
养蚕收益主要依靠蚕丝的产出,那么影响蚕孵化的因素就直接决定了养蚕收益。在自然条件下,蚕种的孵化时间是两三天,因此,收益的时间也是分散的,这就容易增加工作量及孵化过程中的折损现象。在合理催青的情况下,胚胎发育的时间和流程比较整齐,也可以很好地控制孵化时间,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一日的孵化率。通常胚胎发育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通过加温才能实现;但经过催青可以让周围的环境持续保持黑暗,在第9天实现25%左右的蚕卵出现率,使孵化整齐划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省力化养蚕技术下的一日孵化率高达95%,这种惊人的孵化率变成了该体系推行的坚实基础[1]。
小蚕共育是省力化养蚕技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是根据小蚕的生理体征进行有规律的分类,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通过使用规范、合理、科学的技术让小蚕快速、健康成长,为最终大蚕的形成打下基础。该技术体系下推行的是规模化的生产,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养蚕成本。就目前来看,利用该技术养蚕可以达到15 d就丰收的效果。小蚕共育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虽然中间遭遇发展瓶颈,但最终以自身的优势战胜了一切困难,开启了小蚕店的新型经营模式。以后要做的就是让小蚕共育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得到健康长期发展。
立体育是空间方式的转变,与平面饲养完全不同。具体而言,一种是将串联成串的片叶垂直挂在饲育箱的边框上,每日给桑1次,节约用桑30%左右,蚕座呈立体状,透气性好,蚕粪可以与桑叶完全分离,有利于防病卫生,蚕座面积小40%左右;另一种形式是将三四龄的蚕座置于塑料折族之上,形成漏空透气蚕座,每日1回育,省叶省工,减小蚕座50%左右的面积,蚕座卫生。该方法比较适合应用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式。
蚕台育是采用竹、木等材料搭成多层固定蚕台,或用绳索搭成多层活动蚕台。层数为三四层,层间60~70 cm,蚕台上铺设宽1.5 m左右的芦帘,给予芽叶或片叶。地蚕育是在地面铺一层短稻草直接饲养大蚕,可做成硅状,或者满地放蚕,亦可搭跳板或砌土墩作踏脚进行操作。蚕台育和地蚕育在4龄或5龄饷食后开始,不仅可节省蚕具的投入,而且给桑快捷方便,还可以覆盖蚕座实行少回育,扩座容易,少除沙或不除沙,劳动强度小,劳动效率可成倍提高。
条桑的桑叶保留在枝条上,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新鲜状态,每日给桑回数可以减少到2次或1次,省叶10%左右,而且采叶剪伐省工,给桑方便省力,扩座容易。蚕座呈立体状,面积可比普通育小25%左右,蚕粪可漏至下层,保持蚕座通气、干燥、卫生。条桑育一般在4龄或5龄饷食后开始,也可以与蚕台育、地蚕育相结合。采用条桑育,见熟前1 d要改用芽叶或片叶,使蚕座平整,防止蚕在桑条内结茧。
随着省力化养蚕技术优势的突显,国内外很多学者、机构对其的关注度日渐提升。日本对该技术的探索和利用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其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为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中小蚕共育、大蚕条桑育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是经过历史变革而形成的。目前,省力化养蚕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已经初见成效,这些都归功于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的确立,该体系具有劳动强度低、简单、直接、科学等多种特点。但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是,虽然在该技术体系之下,我国上茧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节约了2/3,但与日本相比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归根到底还是该体系的推广效果不理想,推广涉及范围窄,无法实现普及型的高效、高产。因此,及时确立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有利于调动广大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尽快提高蚕丝产量和质量,引导蚕业在我国的发展获得新突破。
省力化养蚕技术的优势已经不容置疑,但由于多种原因,在实践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在确立省力化养蚕体系的前提下,要着力探索有效推广该技术体系的途径,以使应用效果更加突显,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蚕农。
传统偏重生产,忽视效率的做法坚决不能要,必须要优化养蚕技术,追求高质量、高产量的生产模式[2]。传统的“张产”衡量指标已经与现代化的发展严重不符,但仍然有很多地方使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养蚕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转变思想。当前,农业发展以追求效率为主要发展目标,养蚕技术也必须向着这个方向革新,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以这个方向为指引,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将提升劳动生产率、以最低的劳动价值换取更高收益作为探索方向,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
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之所以被人们认可和推崇,主要是该技术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之上。在现代化的今天,利用高科技生产出的产品,实用性都非常强。但省力化不等于粗放式管理,并不是研究一种省时省力的科学方法就能让蚕茧优质、高产,该技术体系的推广也同样要掌握科学技术,结合实际,合理推行。一旦配套的技术做得有偏差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甚至会大大降低蚕丝产量和质量。比如,可以减少覆盖,但要考虑增加每次覆盖的桑量和桑的尺寸,尤其是面对大蚕,一定要充分考虑覆盖可能造成的一些危害,不能过多、过重或者过长时间地覆盖。因此,推行该技术体系必须要有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同时配备专业的人员,才能将劳动型的养蚕产业转变为依托于技术的养蚕产业。再比如,养蚕要利用科技进行集中化、规模化处理,这样才能减少统一管理过程中造成的浪费,促使养蚕规模向着统一、规范的标准发展。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养蚕技术的推广亦是如此。但现实中,利用网络的推广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技术维护缺失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大推广服务体系的网络化建设[3]。
第一,健全相关的管理体制,加大财政投入,提升推广队伍人员素质,为推广服务奠定基础。
第二,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比如通过各种定期、不定期的培训,或者开展研修班、进修班等,通过提升现有工作人员的学历、知识层次来为该技术体系的推行奠定人力基础。
第三,增加和创新一些实践环节,比如模范典型的确立、现场操作观摩和必要的宣传等,培养一些示范养蚕户,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大面积推行省力化养蚕技术。
第四,认识到传统手动推广的弊端,利用高科技和信息资源进行网络推广,为蚕农展示省力化养蚕技术的优势和应用方式,让蚕农享受到及时、全方位服务,让推广成为一种口碑式的传递[4]。
第五,加大科研力度,可以考虑与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合作,针对现有省力化养蚕技术展开再研究,让该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为实现现代化的养蚕做出贡献。
总之,省力化养蚕技术存在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其积极作用仍大于负面影响。在推行过程中之所以不太理想,主要是因为机构、人员素质、技术方面还有待完善、提高。因此,需要转变意识,创新技术推行的方式方法,加大推广力度,扩大推行范围,最终推动蚕业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