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飘麦香,当前河南省小麦开始大规模收获,做好“三夏”生产,确保优质专用小麦丰产丰收、颗粒归仓,既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又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小麦是五谷之首,作为全国小麦主产区,河南省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近两年来,河南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四优四化”总体要求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基本路径,积极推进优质专用小麦发展。2017年,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56万hm2,较2016年增加40%,初步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
根据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规划,2018年秋播要达到80万hm2,2020年要发展到100万hm2。发展优质专用小麦,要在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上,下足真功夫、实现新突破。
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需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向营养、健康、绿色转变。目前,我国的小麦总量供给充足,但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400万t左右的小麦,主要是优质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这说明我们的小麦生产还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并通过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来保证企业的加工需要,最终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
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不仅仅是满足市场需求,也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除了种植上推广优质品种外,还要在种、收、运、储等环节,避免混杂问题,保证品质的一致性,推行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单品种收获、单品种运输、单品种收购、单品种储藏。
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的发展,在21世纪初已经起步,但2006年以后,优质专用小麦面积逐渐萎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措施落实不到位,生产出的优质专用小麦品质不达标,“强筋不强、弱筋不弱”,再加上没有实现专收专储、优质优价,群众的种植积极性下降,导致部分加工企业花高价进口优质小麦。我们只有按照“四化”要求,狠抓专种、专收、专储、专用,才能推动优质专用小麦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