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叙事研究的医学院校外语教师能动性研究

2018-02-12 13:32吴晓芳赵小妹
关键词:能动性外语研究

吴晓芳,赵小妹

(1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上海 200083;2蚌埠医学院 外文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000)

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以达到“建立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医学等专业认证体系”的建设目标。[1]医学院校外语教师具有特殊性,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担负着培养具备外语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成为改革所带来的压力和困难的直接承受者。[2]能动性是主体控制自我生活的能力,是个人在动荡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稳定性并建构身份的重要保证。[3]教师能动性是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实施的关键环节,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能动性相关研究

早期国外研究者将“能动性”置于社会领域中,强调主体在特定情境下为了引起结果的变化而自觉主动采取决策的计划、行为和管理活动。因此,“改变”成为能动性的实践目标。Giddens(1984年)将“能动性”定义为“通过监督个人和他人在日常行为中的活动导致变化的努力”;[4]Watkins(2005年)提出能动性是“有意为之,做出选择,产生变化和监控结果的行为”;[5]Biesta和Tedder(2007年)将“能动性”看作行为者在问题情境下做出批判性反应的能力,之后又强调行为者要将所处环境和个人努力、资源、情景因素融入到个体能动性中;[6]Bandura(2006年)从人类心理学角度提出能动性体现为个体的内在隐性行为,从而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等“元认知”能力纳入个体能动性的研究范畴;[7]Root(2014年)提出教师能动性是通过个体或集体活动体现出来的,而这种活动包括教师课程工作和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同时,社会文化思想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教师能动性的发挥;[8]Priestley(2012年)认同社会文化因素对能动性发挥具有限制作用,提出培养创造力,改变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建立职业身份认同以对抗这种限制作用。[9]可见,教育领域中研究者拓宽了视野,不仅重视个体的认知能力,更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能动性的约束力。

国内关于能动性的研究分布于经济、法学、哲学和艺术等各个学科。在教育领域,多以探讨学生学习能动性培养为主,秦丽莉(2015年)通过调查大学生英语学习史探讨能动性和身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0]杨跃等(2015年)以多模态语境为研究背景,拟构了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能动性建构。[11]教师能动性研究方面,高雪松(2017年)探讨了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师能动性如何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12]陶丽和顾佩娅(2016年)对高校教师职业能动性进行了研究;[13]张娜(2012年)编制了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量表。[14]除此以外,研究教师能动性的数量稀少,[15]医学院校教师能动性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全球化教育改革背景下,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

二、基于教育叙事研究的教师能动性研究设计

叙事研究又称作“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16]加拿大学者Clandinin和Connelly(1990年)认为讲述故事是教师重构知识的途径,并在《经验的故事和叙事研究》中将教育叙事研究视为科学研究方法。[17]在教育叙事研究范式中,研究者以研究对象教育经历作为研究内容:在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采用何种手段,如何设计解决方案,问题有没有被解决,之后又遇到什么新的问题。目的是通过讲述与倾听来解释教学活动和教育事件,揭示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Robert J&Graham(2008年)认为叙事探究在能动性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倾听教师心声、呈现和理解教师经验提供了有效途径。

1.研究问题。本研究针对两个问题而展开:一是医学院校大学外语教师的能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二是医学院校大学外语教师能动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研究对象。根据教育政策“以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目标,以及参与者“最大化差异原则”,本文选取了三位发展路径不同的大学外语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代表不同类型教师的发展路径。这三位教师分别是深感科研困难的39岁中年教师(P1),本科,讲师;通过自身奋斗在科研上取得突出成绩的36岁教师(P2),硕士,副教授;积极学习深造的32岁科研型教师(P3),博士,讲师。

3.数据收集。Glatthorn(1996年)提出影响教师发展的三种因素:与教师个人相关的因素;与教师生活、工作相关的因素;与促进教师发展的特殊活动相关的因素。我国教育部师范司(2001年)提出在职教师的影响因素中,学校环境、教师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学生、教师的同辈团体等是主要因素,其中生活环境影响较大。综上所述,本研究围绕教师个体、教师生活环境、学校学生特征这三种能动性形式,采用课堂观察、教学日记和深度访谈,“在归类的基础上将内容浓缩,以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呈现出来”,并将三位老师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影响教师能动性的各种因素。第一,课堂观察。外语课堂反映了教师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是教师个体教学能动性的直接表现。本研究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进行了两次课堂观察。第二,教学日记。教学日记是对教师自身发展和评价的有效参考,考查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能力,是实现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涉及到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气氛和学生反馈的思考,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素质,为今后教学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收集了三位教师一学期的教案,进行对比分析。第三,深度访谈。本研究对三位老师分别进行了两次深度访谈。第一次访谈在学期初,内容包括教师的个人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第二次访谈在学期末,内容有关教师的教学实践、学校教育文化环境和学生特点。每次访谈采用录音方式,持续1小时左右以了解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解释和说明。

数据收集和录音转写完成后,本研究对三位老师的教师职业发展进行了梳理,形成了三个“叙事故事”,通过在教师个体、教师生活环境、学校环境与学生特征方面的对比分析,探讨医学院教师能动性的体现和影响因素。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基于对医学院三位大学外语教师研究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影响教师能动性的因素有教育背景、生活环境、学生特点和学校环境。

1.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本研究选取的三位教师本科均毕业于同一所省内重点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师P1生于70年代末,其父是中学校长,对她要求严格,从小耳濡目染,使她对教师职业怀有崇敬感,并将当一名人民教师作为职业目标。通过四年的学习,她掌握了英语学科知识和相关教学理论,带着对英语教学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一所高中的英语教学工作中。她认真备课,争取上好每一堂课,并且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她还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比赛,多次获奖。她以“成功教学者的身份”为职业发展目标,并且带来了成就感。之后,她进入某医学院担负起大学英语教学的工作已有15年。高中的教学经历没有让她感到科研能力对教师身份定位的影响,仍以教学工作为主,缺少参加科研工作的意识;生活中,父母年纪大了需要她照顾,孩子学习需要她辅导,爱人工作太忙。这样的现实,导致她将教学和家庭放在首位。她这样描述职业目标:“高中的应试教学模式,也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只不过考试目标换成了四六级考试。但是,我没做过科研,而当时,大家也都不重视,我也不关心,目标就是顺利完成教学工作。”

教师P2生于80年代初期,大学毕业后,进入医学院工作已有12年。工作初期,她认真努力地完成教学工作,但在申报课题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科研能力欠缺,并且面临着单位招聘越来越多硕士的情况,她选择回母校读了硕士学位,之后又去访学。“当我意识到我的学历和能力,可能会阻碍我今后发展的时候,我便选择不断学习和深造。而且,家里父母和爱人都支持我,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她的职业发展目标是平衡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够评上职称以证明自己的能力。重返工作岗位后,她除了完成教学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做科研工作。她不仅获得了优秀教学奖,并在一年间就发表了10余篇论文,顺利晋升副教授职称。

教师P3生于80年代后期,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攻读硕士,毕业后进入医学院工作已有6年。她获得过省级和校级各项教学奖项,积极参加课题申报,每年都有发表的论文。由于个人科研能力较强,以及有着强烈的深造学习愿望,加上评职称的压力,她选择了攻读博士来提升自己。“我的教师职业发展目标由三部分构成,教学工作是坚固的基础,科研能力是终身必备的素养,评职称是对自身能力和努力的肯定。当然,这样比较辛苦,也不能时时陪伴家人,但是感谢他们的支持和付出。”

综上所述,虽然三位教师的本科教育背景相同,但是受到个人内在驱动力、工作经历、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三位教师发挥了不同的能动性,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发展目标。

2.学生特征和学校环境。通过课堂观察和教学日记,本研究发现教师会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调整教师话语、教学手段和师生关系,揭示了教师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动性的发挥。

多年的教学实践为教师P1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中学的教学经历使她在课堂上注重维持课堂纪律,课堂管理意识强烈,善于控制教学进度。教师讲解占课堂的主导地位,重视语言知识(单词,语法和句型)的讲授,教学手段较单一;鼓励学生发言,对学生的回答采取了简单的积极反馈;耐心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师生互动较少但师生关系和谐。她的教学日记中记载了课上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关注点,反思了讲解方法及改进意见。可见,教师P1坚持“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原则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反思,反映了教学中语言工具型的特征。

教师P2在课堂上扮演了管理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教师话语占到一半,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方式,给学生留有时间思考;教师反馈以简单表扬和修正为主,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情境进行语言知识点的操练,这种形式增加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机会,减轻学生紧张情绪,有利于培养师生感情,促进友好轻松教学氛围的形成。由于医学院学生的专业背景,她会主动学习相关的医学知识,拓展知识面;教师P2在课后经常与学生交流,分享自己学习心得,指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反思以教学效果为主,反思学生对于不同教学方式的态度和反应。教学反思是她科研工作的基础。她以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为教学目标,强调外语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不能一味否定重视语言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它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而以考试为教学目标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

教师P3是年轻教师,定位教师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氛围比较轻松和活泼,师生关系更像是朋友或伙伴。她将学习任务提前发至学生邮箱,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上通过音频和视频资源调动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个人性格特征进行分组,采用讨论、辩论、汇报的形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她会选择社会热点(如医患关系)作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医学院的学生学习压力大,知识面比较狭窄。有一次,课文中出现‘farewell’这个词,我就提到Farewell toArms这部小说,学生们不仅不知道这部小说,甚至不知道作家海明威,这让我反思了外语教学应该培养什么人才?”

教师P3既关注国际教育热点,又研究国家教育政策,对教育改革和外语课程建设有着深入的了解。她认为,医学院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回归教育本质,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它帮助学生培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提高学生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能力。通过外语课程建设培养具备高品质人文素养的医学院学生,是促进医学院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她的教学反思,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学习问题为基础,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医学院的学生将在各级医院,面对各种性格特征的病人,因而,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具有结合医德和医术的综合素质,促进国家医疗系统的健康发展。因此,她开设了《电影中的医学人文关怀》这门选修课,借电影的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开拓眼界。医学院校中青年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外语教学质量和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三位老师的访谈中都提及医学院的教育理念与管理制约了她们主观性的发挥,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医学院校以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英语学科定位模糊,边缘化严重;二是教师发展平台建设缓慢,资源短缺。

Little&Wehmeyer(2006年)指出,确定职业发展目标之后,教师会选择相应的行动策略促使目标实现,因此教师对行动策略的选择也体现了能动性。三位教师都立足于学生需要,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课后积极反思,发挥自身能动性提高自身教学实践能力;但是受到多因素的制约,各自发挥了不同程度的能动性。教师P1受中学教育经历的影响,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确定教学方式;教师P2以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主动学习教育学,医学等学科的知识,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P3关注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改革为背景,重视教育政策的指引作用,从宏观角度探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Lasky(2005年)等提出,教师选择不同职业发展目标是教师个体差异及其所处情境互动调节的结果。本研究发现教师能动性体现在职业目标的建立,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科研工作的行动调整四个方面;同时,受到教育背景、生活环境、学生特点和学校环境的影响。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以医学院校的三位女教师为研究对象,收集数据有限。希望医学院依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政策支持和发展平台,促进教师身处于压力中仍能最大化地发挥能动性,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能动性外语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