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战伤训练模型的基层军医战救技能教学实践

2018-02-12 12:08邓月仙魏亚东方红梅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战伤实兵军医

邓月仙,魏亚东,江 雷,方红梅,秦 超

(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上海 200433)

基层军医主要是指在师以下部队医院和卫生队任职的军医,是部队卫勤保障的主要力量,其战救技能直接决定战时伤员救治效果。近三年,本校连续承担基层军医战救技能培训的任务,要求通过2个月的培训,军医能提高战场救护技能,在伤员受伤后及时有效处理伤情,挽救伤员生命,当大批量伤员同时发生时,学会批量伤员的救治方法。

1 需求分析与教学设计

1.1学员情况分析前期对培训班学员进行调查,80%的学员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均在师旅团级医院或卫生队担任军医,战时是战术区域内卫勤保障主要力量,担负伴随保障等一线救治任务;90%的学员能利用部队下发的制式材料如卡式止血带、三角巾、卷式夹板等熟练进行止血、包扎、固定等战救操作;大多对新型的战救器材不熟悉,在工作单位参加过卫勤训练,但缺乏实战经验,能处理单个伤员的简单伤情,对批量伤员的处置程序和方法不熟悉或不熟练。

1.2战场救治关键点分析美军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发现,战场三大致死原因是:窒息、大出血、张力性气胸,如果在战现场得到及时快速处理,如插入鼻咽导管、扎止血带和胸腔穿刺排气等可避免一部分的伤亡[1]。美军多年来在军队中致力于战术战场救治(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 ,TCCC)技术的推广,使得战场伤死率从越战时的19.4%下降至伊拉克战争时的9.6%[2]。因而,针对基层军医加强战场救治关键技术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1.3教学设计原则

1.3.1 突出内容实用性和针对性 针对基层军医自身已有的基础和任职岗位特点,培训课程不过多考虑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将内容进行模块化组合,根据平时所缺乏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重点的培训,以我军战救六大技术为基础,借鉴美军一些著名的战救课程来设置培训内容,如战伤救治课程(combat casualty care curriculum C4)、TCCC课程中的内容,针对岗位任职需求,培训内容有较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1.3.2 突出“军”味,落在“战”时 基层军医能否掌握战时一线救护能力,是战时救护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因而,培训重点应落在基层军医战时救治能力的提高,加大战救技能培训力度,特别是新型战救器材的应用,掌握先进的战场急救技术,注重技能实践,增加综合运用战技术的能力;在时间安排上提高野外综合训练比例,突出“军”味,在野外实践中设置训练环境,将伤员搜索与救护结合,设置单个伤员发生与批量伤员发生的情景,重点训练军医批量伤员处置能力。

2 教学实施过程

2.1实兵交战战伤训练模型的选择与应用在教学准备过程中,确定利用研发的实兵交战战伤训练模型,来训练基层军医提高其战救技能。实兵交战战伤训练模型通过分析美军战伤编码方法和美军历史作战战伤统计数据,获取其各类型伤发生概率,设置279种战伤伤情,加装在我军实兵交战系统中,模拟真实战场环境实兵对抗,通过一定的搜索算法,实时产生不同类型伤部、伤类、伤型、伤情的伤员,伤员受伤后佩带的终端发出呼救信号,传送至一线救治军医的接收终端,从而牵引战场伤员的搜与救的整个过程[3]。军医接近伤员后首先点击训练模型中的手持机输入处置方案,包括处置的先后顺序、采取措施、器材药物使用等,系统对军医操作进行判断,分析其方法是否正确,并给出处置后伤员的救治结果;实际操作部分可在伤员身上或模拟人身上进行操作,由教员进行人工判断其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到位。该模型改变以往训练中伤员预设、伤情固化的特点,可以实时感知伤员发生地点、时间、伤势、伤情变化,并要求救护人员在最快时间和地点实施精准救护,加上特定的环境布置,能有效牵引和驱动战救训练,使战救训练由静态转为动态,提高基层军医战场救治能力。

2.2单科目与模块组合多方式训练战时伤员得到及时救治,救治时得到及时合理处理,避免致命性死亡,是降低伤亡率的重要因素。战场救治关键技术是及时处理窒息、大出血和张力性气胸,我军战现场急救的六项技术是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基本生命支持。本次培训除继续加强基础的六项技术训练,利用制式三角巾、绷带、卡式止血带、卷式夹板等救护伤员外,还购置新型的战救器材:旋压式止血带、以色列绷带、口鼻咽导管、气胸穿刺模型、环甲膜穿刺模型等,要求学员掌握每个技术的基本操作,在单个科目熟练的基础上,将单个科目叠加,设置多处伤、多种伤型同时出现的综合情况,训练学员必须具有处置措施先后顺序的意识,让其在混杂情况下牢记先通气止血、再固定搬运原则。结合美军TCCC教程,在交火地带发生伤员时救护伤员,情况危急时要学会判断,先抢先救还是先保证自身安全等实战时会遇到的问题。

2.3基于战伤训练模型的综合训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野外训练是重要环节,学员置身于野外环境,分为若干小组,分别扮作军医、卫生员和伤员,体验不同角色。野外训练时应用模型中的伤员发生和战伤训练模块,从伤员发生、伤员处置和救治效果三个环节对救护的全过程进行评判。每名学员轮流担任救护小组长,任务下达后,伤员分散隐蔽,通过伤员呼救器发出求救信号,救护组的每名角色携带相应装备,按照军医手持机终端显示坐标寻找、发现伤员,评估伤情,对伤员进行判断,给予相应急救处置。每个伤员都是通过实兵交战战伤训练模型随机产生,每个伤情在系统中都有对应的处理要求,一旦处置错误或者超过有效救治时间,伤情会显示恶化甚至伤员死亡。一场战斗同时发生多名伤员时,要考察急救优先顺序,军医运用战时伤病员分类原则和方法,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地处置批量伤员,多次反复训练,总结处置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救治水平。

3 思 考

3.1实战化背景下的课程设置院校教育训练从实战化出发,向部队靠拢,是近年来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经院校训练的人才能否符合部队需求,能否完成战时任务,是院校人才培养合格与否的基准。基层军医班培训时间短,要求高,在课程设置时借鉴外军培训较为成熟的经验,以模块化来组合课程,使培训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关注战伤后三大致死原因,以及抢救潜在可存活伤员(potentially survivable death PSD)。本次培训适当扩大我军战现场急救六大技术救治范围,增加批量伤员创伤计分及分类、基本生命支持、损害控制复苏等知识的应用,本次训练内容通过战救训练模型的牵引,以时间轴向前推进,进行发现、寻找、接近、救治、后送伤员的全过程训练,在过程中量化考评军医处置措施,包括军医个体、救护小组对单个伤员和批量伤员救护,使训练真正向实战贴近。

3.2模型简化与救治流程的标准化在战伤模型库中共有279种伤情,尽可能覆盖所有伤部伤类,模型过多过全往往也会削弱对发生率高的伤情伤部的关注。结合本校战场救治训练实际,相关教员数次召开小组讨论,并征询专家意见,对模型进行简化,标准化伤情的救治流程,结合单个科目基础训练和多科目的综合训练,突出“中度、重度、危重”伤员救治,按照发生率高、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原则精简,形成90种实兵交战战伤训练模型谱;借鉴美军TCCC训练经验,针对上述具体战伤,制定临床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SOP)或治疗指南,提高战场救治训练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据此梳理细化单兵、卫生战士、卫生员、军医等各类人员战救训练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

3.3教学平台建设与环境模拟真正向实战化训练靠拢,提高学员的实战水平,不仅在于课程设计时要贴近现实,更需要有一定真实性的教学平台和环境建设,包括训练模型、训练环境、训练场地等,提高训练的逼真效果。①在平时分解训练时,应用模拟软件、模拟人等培训学员,使其熟悉伤情处理原则方法,综合训练时可选取真人充当伤员,对伤员进行化妆表演培训,制作出血、烧伤、骨折等伤情的局部模型,培养学员的表情和表演,当伤情随机产生后,充当伤员的学员按照要求,适时发出呼救信息,按伤情进行化妆,按受伤后的伤情发展进程进行表演,并对军医救治作出相应的适当的反应。②综合训练时,事先联系部队训练场,构筑工事,进行一定的环境布置,军医需要结合战术动作匍匐前进,蛇形跑等寻找、接近和发现伤员,再对伤员进行处置。在这过程中,对军医的军事基本技能和体能提出要求,使学员充分认识到战时救治与平时医疗的巨大差异。

基于实兵交战战伤训练模型的战救技能教学在本校基层军医战救技能班已开展三届,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学员对战伤训练模型使用情况不断优化模型,使其在战救训练方面更加实用和有针对性,只有平时勤于训练,对伤员救护原则、程序和方法了然于胸,战时才能对伤员救治忙而不乱,有条不紊。该种随机产生伤员、伤情,全程可以评估学员的战救训练模式,对有一定经验的基层军医适合性较好,也可在学历教育、部队训练中推广,成为实战化战救训练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Kelly J F,Ritenour A E,McLaughlin D F,et al. Injury severity and causes of death from Operation Iraqi Freedom and 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2003—2004 versus 2006[J].J Trauma,2008,64(2 Supp1):21-26.

[2] John B.Holcomb, M D, Lynn G. Stansbury, M D, Howard R.Champion, et al. Understanding combat casualty care statistics. J Trauma,2006,60:397-401.

[3] 周俊,江雷,秦超,等.基于伤情编码理论的实兵交战战伤训练模型[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22(2):120-123.

猜你喜欢
战伤实兵军医
基于LORA通信的模拟实兵对抗训练系统
战时中国社会观察的一个新视角——评戈登的《一个英国军医的中国观察实录》
强化基层军医战伤外科培训的思考
我的军医爸爸
军用飞机战伤抢修技术体系建设发展论证研究
拓展健康教育新途径 驻疆某军医训练大堆健康教育微视频展示掠影
为战斗力“把脉”续航 海军青岛第二疗养院开展战伤救护岗位练兵掠影
福尔摩斯·住院病人(上)
海军在南海举行实兵对抗演习
战斗力的“倍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