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下经膈肌一期手术治疗肺肝并发囊型包虫病

2018-02-12 02:55钱鼎烽张兴兵艾克拜牛世杰贺俊成孙赞军
西南国防医药 2018年7期
关键词:包虫内囊包虫病

钱鼎烽,黄 通,张兴兵,艾克拜,牛世杰,贺俊成,孙赞军

囊型包虫病,又叫细粒棘球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发生于肝脏,约占70%;其次是肺部,约占20%[1]。一般单脏器发病多见,合并存在者以肺肝并发多见。笔者所在医院地处该病高发区新疆,2015年1月~2017年6月采用胸腔镜下经膈肌“套间”式一期手术治疗肺肝并发囊型包虫病,疗效较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共入组肺肝并发囊型包虫病患者89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36.2±15.9)岁;汉族20例,少数民族69例(哈萨克族35例、维族10例、回族8例、蒙古族16例)。患者均有畜牧区生活史或犬、牛、羊及其皮毛等接触史,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胸腹部隐痛、胀痛或叩击痛,部分伴支气管/胆道并发症(咯血14例、咳粉皮样物15例、咳粉皮样物伴咯血8例、咳大量脓痰11例、咳胆汁9例),51例伴中度以上贫血。均行B超、胸片、胸腹部增强CT+三维重建、MRI(MRCP)等检查明确病灶情况:肝右叶膈面+右上肺11例,肝右叶膈面+右肺中/下叶31例,右肝顶+膈肌+右下肺20例,肝左叶膈面+左上肺8例,肝左叶膈面+左下肺13例,肝左叶膈面+膈肌+左下肺6例。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达8%~19%,包虫皮内(Casoni)试验阳性89.0%(73/82),间接血凝集试验阳性88.2%(67/76),采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发的ELISA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阳性89.5%(77/86)。排除标准:有严重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全身麻醉、胸膜腔致密粘连、包虫已破入胆道、肺部多发广泛性包虫无法清除、膈面以远肝脏及盆腹腔多发包虫病。

1.2 手术方法 手术酌情安排急诊或择期,并发症较重者先予初步纠正。均行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单肺通气、健侧卧位,术前经静脉预防性给予地塞米松10 mg。

1.2.1 肺包虫处理 于7/8肋间腋中线附近先做观察孔切口,置入腔镜探查胸腔及肺包虫病灶情况,于合适肋间做主副操作孔切口,保护套保护切口。10%高渗盐水纱布严密隔离保护病灶周围,6例囊肿侵蚀肺组织广泛者行肺叶切除术(右肺中叶2例、肺下叶4例),12例囊肿位置表浅的行肺楔形切除术(肺上叶3例、右肺中叶2例、肺下叶7例)。其余行内囊摘除术:三通穿刺针先穿刺囊壁最薄处,吸出囊液后向腔内注入10%高渗盐水反复冲洗并浸泡10~15 min以杀灭头节;切开囊壁,取净内囊,标本装袋取出,超声刀切除部分外囊壁敞开囊腔,高渗盐水纱布反复擦拭内壁,再向残腔内注入高渗盐水浸泡10~15 min,嘱麻醉师吸痰并支气管镜下观察及吸出可能溢入支气管的盐水等。取出隔离纱布后,生理盐水冲洗残腔及胸腔,4号丝线严密缝闭支气管瘘口及肺创缘,冲洗、鼓肺确认无支气管瘘口残留及肺漏气、出血等。

1.2.2 肝及膈肌包虫处理 调整使用各切口,扩大原观察孔至4.0~5.0 cm作为主操作孔并置入保护套。结合术前影像结果,12例位置表浅的膈肌包虫完整外囊摘除后,切开膈肌进腹;14例右肝顶包虫囊肿侵透膈肌的,先经胸切开囊肿吸除内囊,膈部囊径较小的沿外囊壁完全剥离膈肌后进腹,较大的于囊壁旁正常膈肌处切开进腹;余63例于肝包虫囊肿顶旁切开正常膈肌进腹(注意勿直接切入囊肿),胸腹腔间即呈“套间”样,游离显露肝包虫病灶,进一步探查肝脏和邻近肝周间隙后,高渗盐水纱布严密隔离保护,5例肝左叶膈面包虫行外囊完整剥除术,其余行内囊摘除+外囊部分切除术(方法基本同前),标本装袋取出,严密止血及缝闭胆瘘口,经腹留置肝周间隙和肝包虫内囊残腔低位引流管,10号丝线间断水平褥式修补缝闭膈肌,侵透膈肌的较大包虫囊修整残留囊壁后对拢缝合,术毕冲洗胸腔并经8/9肋间留置胸腔引流管。

2 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胸或开腹,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细粒棘球蚴病。手术时间 94~165(128.7±23.6)min,术中出血 156~368(204.4±54.7)ml,术后胸管引流 4~9(5.8±1.5)d,肝包虫残腔引流 3~8(4.5±1.4)d,肝周间隙引流 2~5(3.3±1.1)d,术后住院 7~13(9.6±1.9)d。 术后 6 例肺创缘漏气明显,经吹气球、持续负压吸引等处理9~10 d后拔除胸管;3例肝包虫残腔胆漏(引流量约40~75 ml/d),予生长抑素抑制胆汁分泌并充分引流7~9 d后治愈。并发症发生率为10.1%。全组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全组随访0.5~3年未见明确包虫复发。

3 讨论

肺肝囊型包虫病合并存在,一方面是棘球蚴绦虫随血流入肺,重力作用影响肺血流分布从而影响包虫病灶分布,发病率右肺高于左肺、下叶高于上叶[2];另一方面是膈下空间狭小(尤其右侧),胸腔内负压及腹腔内正压作用下,肝膈顶部包虫囊肿在生长过程中长期压迫膈肌、膈肌随呼吸运动与包虫囊反复摩擦变薄弱、局部缺血或感染坏死破裂,包虫囊与膈肌、肺底发生炎性粘连并逐渐侵蚀肺组织,若破入支气管则形成包虫囊-支气管瘘[3],表现为咳粉皮样物、咯血或咳脓痰等;若囊肿亦侵入胆管则形成胆管-支气管瘘,临床可见咳胆汁。本组患者的病灶分布和临床表现均符合上述特点。

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肺囊型包虫病和肝囊型包虫病的主要方法。肝囊型包虫病的常见术式为外囊完整剥除术(首选)、外囊次全切除术、完整内囊摘除、内囊穿刺摘除、肝部分切除术和腹腔镜包虫切除术[4-5],肺囊型包虫病常见术式有开胸完整内囊摘除、内囊穿刺摘除、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及胸腔镜下肺包虫摘除术[6-7]。文献报道肺肝并发囊型包虫病的治疗主要为传统经胸、经腹或胸腹联合切口开放一期手术或分期手术[8-9]。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和腔镜技术的发展,胸腹腔镜手术分别治疗肺、肝包虫正广泛开展[10-14]。

笔者基于医院传统剖胸单切口“套间”式一期手术治疗肺肝并发囊型包虫病经验的积累和腔镜技术的掌握,研究开展胸腔镜下经膈肌一期手术治疗肺肝并发囊型包虫病,总结体会如下:(1)传统剖胸手术同期治疗肺肝并发囊型包虫病,切口多在第7/8肋间[9],虽兼顾了胸腹腔却不便于处理上肺叶病灶。电视胸腔镜下同期手术不破坏胸廓完整性,腔镜放大作用下视野更清晰,操作更精细,手术更彻底,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2)本术式胸腹腔间呈“套间”样,适于处理同侧肝膈顶部合并肺囊型包虫病患者,尤其肝膈顶部包虫明显突入胸腔或侵透膈肌与肺包虫囊贯通、右肝膈顶部包虫经腹手术后复发合并肺包虫病,可伴或不伴同侧胸腔包虫病、支气管/胆道并发症。(3)把握既要呈近倒三角形布局便于操作顺畅,又兼顾胸腹腔手术不同操作朝向间便利转换的原则构设切口。笔者将第7/8肋间切口先作为胸腔观察孔,结合肺肝的包虫分布合理选设主副操作孔位置,处理完胸部病灶后调整各孔作用,扩大原观察孔作为肝脏主操作孔,胸腹腔手术施行均顺利。操作中各切口可灵活交换使用,必要时可增加副操作孔。(4)包虫病灶的处理原则是合理、彻底,建议对肺部病灶以内囊摘除术为主,并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肺组织以利肺功能恢复,本组中仅6例行肺叶切除术。肝膈顶部病灶与膈肌间关系常较紧密,由于空间及暴露等因素,首选内囊摘除+外囊部分切除术,本组仅5例肝左叶膈面包虫因位置表浅行外囊完整剥除术。包虫易蚀破支气管或胆管,因此,需仔细探查及严密缝闭支气管或胆管瘘口。术毕肝包虫囊肿残腔多开口朝上,应在残腔最薄最低处置管作低位充分引流,防止术后残腔积液或感染。据此全组术后无肺部感染、支气管瘘、胆瘘、残腔感染等明显并发症,随访无包虫复发。(5)同期手术常需切开膈肌进腹,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不容忽视,胸腔镜手术由于借助了腔镜的延伸和放大作用,可缩短膈肌切口,剥离粘连等操作可更精确,减少膈肌肌束或纤维板的缺损,术毕可无张力缝闭膈肌;对侵蚀膈肌的包虫囊肿稍大者,修整残留囊壁后严密对拢缝合,术后加强胸腔引流。因此全组术后未发生1例膈疝。若膈肌缺损大,可取邻近心包、大网膜组织代替或用人工材料涤纶补片进行修补[15]。

综上所述,胸腔镜下经膈肌“套间”式一期手术治疗肺肝并发囊型包虫病微创、安全、可行。随着包虫病诊治的进一步规范化和腔镜手术的普及发展,在有囊型包虫病处理经验和腔镜手术技术基础的医院,严格选择患者和准确把握囊型包虫病手术特点下,该术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包虫内囊包虫病
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分析
浅谈犬粪包虫抗原实验室检测及分析
内囊前肢破坏术治疗强迫症的效果分析
肝囊型包虫破入肝内胆管的CT、MR 诊断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浅析西藏家畜包虫病防治对策
勇做包虫病防治工作的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新疆14地州2014年家畜棘球蚴病感染调查报告
内囊后肢梗死的分水岭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