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文本互读,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2018-02-11 02:30徐艳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实效阅读教学

徐艳

【摘要】本文简要概括了文本互读教学形式,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对其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文本互读;阅读教学;实效

一、引言

文本互读是—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式,其指的是通过阅读与所学文章相似风格或者相似主题的拓展内容,实现二者之间的对比,并将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

二、互读文本内容

通过对两篇及以上文本内容的比对,可以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价值作用,并通过不同文章的互补性,加快学生对于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当中,其中的《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孔子游春》在主题内容方面均是以“老师”为主。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将“老师”作为课程的出发点和中心点,并将三篇文章整合在一起开展教学。首先,教师需要从三篇文章的主题出发,让学生通过阅读对三篇文章进行比较。尽管这三篇文章均以描写“老师”为主,但却在切入点和表达形式方面有着天壤之别,学生需要明确每一篇文章分别讲述了什么事情,重点刻画了“老师”的什么特点。其次,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开展初次阅读。初次阅读的目的在于初步了解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排除其中的疑难点,如生词、生字等,并在此基础上诱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思考和反思。教师可以采取表格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表格当中填写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所叙述的事迹以及文章当中“老师”的特点。最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回归课程的出发点,通过比对寻找文章当中的相似之处以及不同之处。

在开展文本互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常规的教学思维,从单一的文章当中脱离出来,从客观的角度实现对三篇文章的综合评价。在上述的案例当中,教师从多个不同的切入点实现了对三篇文章的互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文本内容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更能在比对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丰富写作手法。

三、互读文本难点

从阅读教学的本质来看,任何教学手段的应用均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目的。因此,文本互读教学方式也要坚持这一原则。即便是在文章与文章之间并无明显联系性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采取特殊的教学手段来寻找其中的关联。

例如,在学习课文《大自然的文字》时,教材当中并无其他与《大自然的文字》相似的文章,教师此时需要开拓教学思维,转变思路,寻觅该篇文章与其他文章的联系性。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教师发现《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与古诗《观书有感》互相关联。这两篇文章在文体上分别为记叙文和古诗词,无论在文本结构还是在内容方面均无直接的联系性。在文章《观书有感》当中,作者朱熹将自身对于“书”的理解比喻为“半亩方塘”,而教师则可以借助《大自然的文字》让学生学会寻找大自然中的文字,并将学生引导到《观书有感》当中,让学生从中找寻大自然的文字。通过二者的对比教学,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观书有感》时的难度,简化了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朱熹创作的本意。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两篇文章的联系性仅仅局限在《观书有感》的难点当中,在二者无联系性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对文章难点的把握,实现了教學难度的降低。这不仅可以推动学生充分体会《大自然的文字》的奥妙,更能促使学生加快理解《观书有感》中所蕴含的深意。

四、互读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是故事类文本的基础,且矛盾冲突的主要参与者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文章矛盾冲突的分析,即可理解为对文章核心内容的分析。实践证明,将多篇文章的矛盾冲突进行互读教学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章的核心,提高学生对写作技巧的运用,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卢沟桥烽火》时,教师可以将其与《半截蜡烛》进行互读学习。这两篇文章均以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例为主,且除故事背景不同之外,内容核心方面并不存在差异。在教学时,教师应当从两篇文章的矛盾冲突入手,逐步带领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分析矛盾冲突的来龙去脉。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介绍文章的故事背景,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对战争的起因进行初步的分析,这既能丰富学生的认知程度,又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从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出发,初步实现对于文章矛盾冲突的分析,让学生对文章主人公所表现出的精神有着一定的认知。最后,学生要针对文章的细节刻画进行详细的阅读,既要从中获取与矛盾冲突相关的信息,又要学会如何使用文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本案例当中,文本互读的教学方式实现了对于人物分析,矛盾冲突分析的双重作用,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结束语

综合来看,文本互读的开展需要建立在课堂设计的基础之上,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寻找教材文章当中的互补性。

猜你喜欢
实效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