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思融
(吉林广播电视高校,吉林 长春 130022)
在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英语学习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英语基础薄弱,词汇量少,其次对没有生词和语法难点的文章甚至句子有时也存在理解偏差。因此英语学习者在做阅读任务时只拘泥于表层性语言结构的理解,缺乏信息分析与推理策略,造成理解失误甚至误解。
对预设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界,自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这个概念便被引入到了语言学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分别从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推动了人们对概念的深入理解,也使其更加复杂化。尤其是近些年,语言学家及其教学研究者对语用预设愈加重视,对其在语言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共识。
本文试图将语用预设理论应用于高校公共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中,以对英语阅读教学的作用为出发点,达到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探讨其对高校公共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意义。
德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Frege首先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他认为,人们在通过一个句子表达含义时,必然首先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前提,即在语句中所用的专有名词必有所指,同时提出了“预设”这一概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Strawson指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预设”,该预设可表现为另一个语句,他将这种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推理关系。语言学家对预设的兴趣始于对语义关系的研究,他们把预设关系视作为两个语义命题间的关系。但如果预设只纯粹是一种语义关系,那么它应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是一成不变的。但随着学者们对预设关系逐渐深入地研究,他们还发现,预设关系与其它语义关系存在着些许不同。
语言学家Stalnaker首次从语用学角度提出预设这一概念,他指出语用预设同语境和说话对象都有关联。何兆熊(2000:281-284)也归纳了对语用预设的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认为语用预设是指说话人对言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第二种理解则把语用预设看作是施行一个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第三种理解则把语用预设看作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者说是背景知识。认真分析以上三种理解,可知其从根本上是相互的,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因此语用预设是言语交际活动发生之前的已知信息;其次,实施一个言语行为必须满足的恰当、合适性条件是语用预设。总之,语用预设具有的两大明显特征就是共知性和合适性。为了使言语交际双方都十分有利,就要正确理解和运用语用预设的“共知性”和“合适性”特征,这样才是保证言语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
近些年,在语篇分析领域中,将预设作为一种语用推理研究已被广泛地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阅读的过程也就是读者与作者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正确的理解也就是正确得出作者预设的过程。因此,要理解语篇就必须找到相应的预设,学会透过文字表面去推断真正含义。
阅读是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并对这一信息进行恰当阐释的一种能力。虽然这一定义不够全面,但它揭示了阅读的本质,即从文本中抽取意义并进行正确的阐释。从另一个角度看,阅读的过程不仅是读者进行解码的过程,还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借助语篇相互的作用进行交际的行为,这就要求读者发挥语用预设的作用,运用“共知性”和“合适性”特征对文本进行筛选、分类和解释。
在高校英语阅读中,语用预设应表现为作者与语篇之间的关系,很明显,语用预设是组织语篇的有效手段。作者在对语篇进行创作时,会假设未来的读者与自己拥有共同的知识和生活经历,或者等值的价值观。但是作者对语篇信息的把握和处理只是针对读者应知信息的一种设想,因此作者创作语篇的出发点应是建立在这一设想基础之上的。而从读者角度看,通过阅读语篇,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对文章的思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是判断阅读效果的重要方面。具体表现在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但是在实际的阅读中,读者往往会遇到对于词汇和语法知识毫无障碍,可却感觉语篇不连贯,不知整篇文章论述为何的情况。而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读者对篇章的整体背景预设信息掌握不充分,或者是与作者所设想的“共知性”语用预设不匹配。也就是说,要想读懂文章,只依据文章的文字符号提供的信息是不够的,读者还需要依赖相应的背景知识进行预设推理。显然在英语的阅读理解中,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对阅读理解产生显著影响,对目的语文化了解的有限性成为阻碍理解文章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预设背景缺失是由于语篇流传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超出了作者在创作之初对读者群体的了解。因此,在进行英文阅读时,要培养对文化背景的预设能力,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最终达到语篇阅读的首要效果。
理解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对文章结构及内容进行进一步理解的必要途径,而段落信息布局的不同则体现在不同的文体风格中。由于不同文体风格的文本对预设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因此,进行段落理解之前对文体风格的预设是尤为重要的。无论是进行英语阅读亦或是中文阅读,作者与读者之间对不同文体风格的文本信息的预设是共同的,但读者在进行英文阅读时却会常常忽略这一预设。
不同体裁的语篇在预设信息的写作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尤其体现在段落的布局上。文学叙事文体写作的目的是叙述一个事件的发生、结果和影响;论述文体写作的目的是表明作者的观点或态度;说明文体写作的目的是讲解一个过程;应用文体应包括各种函件、宣传材料、日程安排等。阅读时也要随着体裁的不同而变化。比如阅读文学叙事文体的文章时,要明确预设信息包括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结果如何、影响怎样;阅读论述文体时应该注重了解作者意图、论点、证据等预设信息;阅读说明文体时要能够根据原文的预设信息进行正确的操作;阅读应用文体是为了获取有关预设情况的信息等。
语用预设在句际关系及词汇中是由预设触发语引起的,蕴含着作者没有明说的信息和意图,因此识别作者的预设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掌握预设触发语。Levison在《语用学》一书中选择了十三预设触发语并进行解释,包括确定性的描述,实情动词,含蓄动词,表示状态改变的动词,表示反复的词语,时间状语从句,断裂句等等。预设可以以某些词或某些句式为基础,未必与整句话的语义内容为基础,因此不同的预设触发语可以引出不同的预设。掌握预设触发语,有助于理解潜在的语言表达,理解说话人所表达的语言手段。
从句际关系上看,语用预设对于句际的衔接和连贯性起重要的作用,而同时预设触发语对句子层面的理解则起决定性作用。语段产生的过程就是句际之间通过语用预设引出新的信息的过程,即一句话如果成为了作者与读者共知的内容,则该句话则成为了下一句话的预设,如此往复,语段便得到扩展。但对于起决定性作用的预设触发语来说,要注意预设可能由于作者和读者之间产生的非共知性和非合适性而被撤销。由于预设触发语有这一可撤销性的特点,在阅读中则要注意这种更复杂、更隐蔽的预设,不要立刻得出想当然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的推理、分析语境。对于英语阅读来说,则需要读者更多地重视蕴含社会文化的语用预设语。读者在英文阅读时遇到通篇没有生词,在进行理解时百思不知其义或者做阅读题时对于选项徘徊不定,都是由于对于文章中的语用预设语的掌握不足。因此词语虽是阅读中的最小单位,而且内容琐碎,但其中蕴含的语用预设却不可忽视。
本文对语用预设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进行深刻分析,得出重要结论,即通过篇章预设,达到与作者产生“共知性”的目的;通过段落预设,理清文章内在逻辑关系;通过预设触发语,掌握文章蕴含的深刻内容。将语用预设理论与高校公共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有助于促进高校生语言综合能力的运用,改善高校公共英语阅读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