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翻译技术课程设置探索
——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为例

2018-02-11 23:18:05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语料库工具语言

章 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前言

互联网+,即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入融合,优化生产提升经济生产力。互联网+翻译即表明翻译行业应突破传统作坊式的发展,事实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翻译行业早已突破传统,发展成了“一个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语言相关咨询业务为内容的新兴行业——语言服务行业”。同时,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翻译技术和工具层出不穷,功能越来越完善,出现多种技术融合,翻译流程和翻译环境也正逐步完善。社会经济发展各种语言服务活动层出不穷,都离不开翻译技术的应用。所以,信息时代下翻译行业的发展对翻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即对翻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技术实践能力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下文首先对翻译技术的概念和针对教学中翻译技术所涵盖的范围进行阐述,其次讨论国内外高校翻译技术课程的设计,再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为例设计针对本科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技术课程,最后分析了其中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翻译技术的界定

国内外都有不少学者对翻译技术概念进行过研究。袁亦宁(2005)认为翻译技术指翻译行业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和电子翻译工具,具体包括机器翻译、翻译记忆系统、术语管理系统、软件本地化工具以及在线词典、术语库和语料库等。Quah(2008)认为翻译技术主要包括机器翻译、人助机译、机助人译和本地化。王涛、鹿鹏(2008)则将翻译技术分为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机器翻译工具、一般工具和电子资源。卢卫中、陈慧(2014)指出翻译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指能够用来帮助语言翻译及其他跨语言交流活动的所有形式的信息技术,而狭义的则主要指CAT及其相关工具和技术。王华树(2016)基于国内外学者观点对翻译技术做了总结:“现代翻译技术是翻译记忆技术和机器翻译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认为翻译技术系统包含辅助翻译技术、工程、排版、测试,翻译管理技术、内容管理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其中辅助翻译技术是核心技术。

针对于翻译技术的教学,应该涵盖哪些内容,张霄军(2010)认为机器翻译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终极目标,但由于语言的复杂性和技术的局限性,其实现的难度太大,因此面向高校教学的翻译技术中可以不包含机器翻译的内容,机助人译即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卢卫中、陈慧(2014)同样提到学术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狭义的翻译技术。王华树(2016)指出在教学中人们常常把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和翻译工具混为一谈。高校翻译技术教学中,大部分人认为就是教学生使用一些Trados之类的工具,但“广义的计算机翻译技术则不限于此,可以涵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提高翻译效率的信息技术”,因此下文所涉及到的翻译技术课程内容不仅仅是翻译工具的使用,还包含其他一些实现翻译活动高效率的技术。

二、国内外翻译技术课程的概况

关于翻译技术课程,国内许多学者做过相关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王华树(2014)把翻译技术课程体系分为初、中、高三层次,分别是“翻译技术实践I”和“翻译技术实践II”以及“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前两个课程主要针对MTI,后一个课程针对CAT专业学生。CAT专业还设有技术原理的课程——“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原理”,主要涉及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的基本原理,内容偏向计算机科学技术,难度较大。在国外,尤为在欧美国家,翻译技术教学起步较早,以语言服务为导向的翻译专业对翻译技术课程建设相对成熟。张宵军(2010)指出利兹大学翻译研究生每年必修“计算机辅助翻译”,跨两学期,共45学分;翻译技术选修课程有“机器翻译原理与应用”(15学分),“译者的技术交流:软件文档”(15学分)和“面向译者的语料库语言学”(15学分)。斯旺西大学语言技术翻译硕士有“翻译技术”课程,学生要熟练掌握至少一种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并能应用该软件进行“高级翻译”和“扩展翻译”。伦敦帝国学院提供了广泛的翻译技术系列课程,包括“SDL Trados”、“网络搜索”和“词汇抽取与术语管理”等。诺丁汉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开设有“技术和辅助翻译软件”和“面向译者的信息技术”等翻译技术课程。王华树(2016)指出在国外有120多所院校开设了翻译技术相关课程,内容涵盖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翻译记忆技术及工具、语料库与翻译、术语学、字幕翻译、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翻译与排版技术等。

以上这些国内外课程设计对下文探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翻译技术课程起着借鉴作用,当然限于地域、国情、教育水平以及资源配置的差异,我们不能随意模仿,只能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

三、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翻译技术课程设计

近两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计划中,为翻译方向学生开设了一门《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安排在翻译本科专业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使用的教材是任课教师自选教材。但是经调研,大部分学生反应,一个学期下来,不知道学了什么,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没有实战演练。鉴于信息时代发展以及互联网+翻译驱动,本人认为翻译技术课程改革应得到学校的迫切重视,需加大这方面人力物力的投入。但教学实践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课程设置,因此作者通过整合借鉴,对翻译技术课程设计进行初步探索。

本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翻译技术实践I和翻译技术实践II,安排在翻译本科专业第三学年,68课时,其中第一学期翻译技术实践I为必修课,第二学期翻译技术实践II难度较大,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修。课程教材推荐使用2016年出版的《翻译技术实践》,主编王华树。王博士是活跃在翻译技术领域的权威专家,早期就职于Lionbridge本地化公司,接触了最前沿的翻译技术,在博士阶段又致力于翻译技术的学术研究,由他所主编的《翻译技术实践》,理论概念和实践演示兼具,浅显易懂,很适用于本科学生。

1.课程目标

翻译技术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翻译技术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要求学生了解信息化时代翻译技术应用流程和环节,熟练掌握主流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和工具,能够高效地解决翻译实践和翻译工作中相关的技术问题。

2.课程主要内容

《翻译技术实践I》为翻译技术初级课程,内容包括:第一,信息化时代的语言服务,主要讲授语言服务行业概况,语言服务行业需求变化,语言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现代语言服务人才素质需求。第二,翻译与搜索,介绍国内外主流搜索引擎、职业翻译常用的搜索语法、搜索技巧与专业知识的获取、语料库与翻译搜索和验证和常用网络和硬盘搜索工具。第三,翻译技术基础,讲授文字编码与信息输入、翻译中常见的文件格式MT/CAT/TM等基本概念、翻译数据交接基础和标准、翻译工具的分类与选择翻译技术与现代翻译项目。第四就是主流CAT工具实践,首先介绍国际上通用的一些CAT工具,再重点讲解演示其中较流行翻译工具Trados使用。第五,介绍一些现代翻译项目案例,让学生大体了解整个翻译项目的流程。《翻译技术实践II》为进阶课程,包括信息化时代的翻译技术包括数据库、语料库与翻译、主流CAT工具实践、本地化翻译、翻译与DTP、字幕翻译、技术写作与基础和多语翻译项目案例分析。

3.教学平台

本课程授课需采用课程内容管理系统(CMS)。本校文科实验室于2016年已购置雅信翻译教学管理系统,不仅可进行翻译教学管理,还可以进行翻译项目管理。在此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教师可进行作业管理和成绩管理以及师生可以在线互动等。

4.教学方式

本课程教学方式包括面对面课堂知识讲授、软件演示,在线微课,实训平台实践操作和答疑。

5.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平时小组作业,占30%,二期末理论知识测试,占30%,三期末CAT实践操作测试,占30%,四课堂出勤,占10%。

四、问题与建议

课程设置中最大的问题是师资问题,我们学校只有两位教师获得了工信部颁发的翻译技术资格证,如果教师长时间没有在一线应用翻译技术,必将生疏,所以建议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分批派送教师参加翻译技术课程培训,再者加强学校与翻译公司合作,同样派送教师在知名翻译公司进行半年或一年的顶岗,亲身运用翻译工具,接触市场一线,了解翻译活动动态,最新翻译技术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其次是翻译软件购买问题。现国际上最流行,并在各大翻译公司使用的翻译辅助软件是Trados,但因为经费问题,本校没有购置此软件,而试用版软件限制了许多功能的使用,这样会影响教学效果,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翻译技术方面能力得不到提高,最终降低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此希望学校管理层意识此问题并进行相关资金投入。

结语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加之互联网+的号召,如果学校的教学跟不上市场需求,与市场脱轨,也必将导致高校建设滞后,学生也跟不上市场迭变,很有可能被淘汰,所以本文通过对翻译技术课程设置的探索,希望能为本校的翻译学科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语料库工具语言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巧用”工具
读者(2017年18期)2017-08-29 21:22:03
把课文的优美表达存进语料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语言与翻译(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5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