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杰
(郑州市气象局,河南 郑州 450048)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现代农业知识理论、实践经验、设施设备等的广泛应用,中国农业发展早已不再是过去完全依靠人工作业、纯粹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然而,相较于二三产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依然是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最为显著的领域,这就使气象服务成为“三农”建设中不容忽视的核心环节之一[1]。
显然,气象科普宣传作为气象科学研究必然的延伸,依然属于科学活动的领域,将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到农业生产中就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水平。
在几千年农耕文明发展史中,中国既是世界上农业生产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拥有最丰富传统农业气象知识的国家之一。但是即便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众多民间气象知识,然而面对变化无常的大自然,自发形成的农业气象体系毕竟相当原始和不确定。而这也恰恰反衬了现代气象科学对“三农”活动越来越显著的引导和推动作用[2]。
借助更加科学化的气象科普宣传,中国“三农”活动不仅更加顺应了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而且不断借助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合理性、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科学化正在成为中国第一产业与时俱进的标志之一。
近年来,人类活动加剧,地球环境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世界范围内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率日渐加快、程度不断加剧。而在我国境内,从2008年南方多地大面积的雨雪冰冻灾害到2018年从南海蔓延到渤海的多个台风,都在很大程度上对相关地区的“三农”活动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可见,大自然莫测的剧烈变化正在给当代人类社会农业文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正是在增强“三农”活动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抗风险能力。各地不断开展规模化、系统化的农业气象科普宣传,虽然我国每年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的袭击,但依然保持了粮食生产的连年丰收,实现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战略目标。
坚持不懈的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已经在“三农”服务中创造了不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当前的宣传工作依然存在有待改进之处。比如,气象科普宣传的通俗性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一些相对偏远的乡村,随着越来越多农业人口进入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原本的乡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人口。这些农村留守人群普遍年龄偏大、知识水平较低、新知识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效率。因此,无论是专业的气象科普宣传人员还是志愿者,在面对这些特殊的农业人口时,应当考虑采取更加直白、口语化、形象化的宣传手段。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农业生产涵盖了从热带到寒带的广阔区域,具有非常典型的农业生产区域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在“三农”服务中加强气象科普宣传需要不断提升区域针对性。比如,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显著,北部则对低温气象更加敏感,中西部地区因水资源分布不均会格外需要干旱预警预报等。
加强气象科普宣传的途径众多,但宗旨是以丰富的形式吸引越来越多农村基层人民群众的关注,使气象科普宣传在广大乡村拥有越来越扎实的受众基础。因此,多形式、多渠道扩大气象科普宣传在“三农”服务中的影响力非常重要。
比如,除了常见的宣传栏、横幅或板书等既有形式外,气象科普宣传还可以利用漫画式的DM单、卡通宣传册、可移动的立式宣传架等构建更加动态、灵活的宣传模式。也可以在乡村民众喜爱的文化娱乐节目中穿插气象科普知识,如快板书、折子戏、公益广场电影等。
又如,为了解决乡村留守人群普遍性文化程度低的问题,乡镇一级的气象科普宣传人员应当建立定期的下乡机制,将气象科普知识送到众多留守人群家门口。
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可以充分利用技术实现气象科普宣传的信息化、全覆盖、广渗透。比如,县乡一级的气象场站可以开发专门针对本地区乡村民众的气象预报与科普宣传APP,定时发布涉及农业生产生活的地方气象情况、普及农业气象知识。又如,开通乡村气象预报和科普公众号,再建立起本地的气象发布和科普宣传朋友圈。利用公众号既可以向群众发布气象消息、宣传知识,又可以听取来自基层的信息咨询和情况反馈。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化气象科普宣传能够突破传统宣传媒介在载体、时间、场合各方面的局限性,实现随时随地、时时刻刻传送和科普宣传气象信息。尤其是在每年季节交替之际、灾害天气多发之时,利用信息化宣传媒介能够争取更多时间,帮助乡村群众采取各类预防举措。这既有利于开展宣传教育,也是防灾减灾的一大利器。
全面转型的“三农”服务中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在,不仅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科学化、现代化,更是提升“三农”活动规避自然灾害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新时期在“三农”服务中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既要因地制宜提高宣传的区域适应性,又要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同时还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宣传的信息化。如此方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