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炜
(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
在璀璨的中华武术文化中,苗族传统武术有着极为丰富的派系和拳种,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武术类别划分体系中,苗族传统武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拳术,二是器械。其中,拳术又包括苗族拳、猴拳、六合拳等;器械包括四门棍、苗族棍、环首刀、竹刀、苗族刀矛以及苗族鞭、苗族双锤和苗族戈等。在这些苗族传统武术中,蕴含了大量的族群标记,以下笔者对其做一梳理:
在苗族的祖先眼中,牛不仅是苗族人进行生产劳作的重要工具,而且还是苗族的图腾象征,渐而发展至中国苗拳的符号代表。例如,在苗族拳法中,有一个动作就被称作“铁牛耕地”,生活在贵州地区和湘西境内的苗族人将苗棍称之为“牛尾棍”,而生活在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人民更是根据牛甩尾的动作在苗拳中融入了“牛摆尾”的拳法招式,并常常在对打中依靠这个招式取得胜利。除了上述武术招式,在苗族的兵器设计和制造中,也常常能够看到“牛文化”的影子。例如,苗族独有的兵器“牛头鐺”就是以牛角的形态来设计的兵器。
按照苗族人的说法,蚩尤是苗族人民的领袖和战神,是苗族武术的创始人,因此,他是苗族人民共同认可的祖先,也同样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记。从苗族武术文化的传承中,我们可以看出蚩尤对于苗族人民以及苗族武术的重要性。在苗族武术中,有部分拳法和兵器以蚩尤来命名。例如,在湘西苗族和贵州黔东南的苗族武术中,有蚩尤拳和蚩尤鐺。苗族人民对于蚩尤的记忆,可以说是“长着牛角的战神”,从苗族族群对于蚩尤的印象,可以看出蚩尤等同于战神,在战争中战无不胜,由此也突出表达了苗族人民对于战胜对手的渴望,以及希望蚩尤庇护苗族族群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景。
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武术文化一样,也有着自身独特的武术礼仪。在苗族武术礼仪中,启手礼等同于汉族武术中的敬拳礼,动作内涵完全一致,只是礼仪动作略有差别而已。对比当前武术的敬拳礼,可以看出苗族武术中的启手礼与之相比有所不同。在现代武术中,敬拳礼要求武者两腿合并,左手为全掌张开,表示武者道德高尚,品质纯洁。右手则握拳至于左手掌之下,以表示武者勇猛不惧之情和谦逊之意,同时暗喻“勇猛但不寻衅滋事”、“止戈为武”。在苗族武术中,启手礼的动作为平进三步,退一步,两腿要立“钉字桩”,在行启手礼的时候,左手要举高绕前额同时划弧,右手则恰恰相反,它是向后面勾,同时由掌变为拳,从右边的肋骨处伸出,同时左手掌斜着稍微掩盖右拳,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收紧大拇指,如若不然,则很容易被视为不礼貌,然后再一掌一拳重合相放,并向左右来回摇摆三次即可。这样做的喻义为谦逊,请各位多多指教。在苗族武术的启手礼中,“钉子步”这个动作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反映了苗族族群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思考,也表达了苗族武术文化中的世界观和道德观,表达了谦逊有礼、勤奋好学的内涵理念。因此,当苗族人在练武过程中,如若有人行启手礼,那么苗族族群首先就会想到“请多多指教”这一内涵思想。
苗族是一个善于思考和学习的民族。在制作兵器时,苗族先人会根据自然界中的事物用途来对其进行模仿和改造,制成供习武者使用的兵器,比如,苗族人民较为常用的武器钩钩刀。钩钩刀也被苗族人称之为“果登高”,也就是说这是有钩的刀。其实钩钩刀的原型为农具,在苗族人民的日常劳作中,它就是农民生产耕种使用的农具,而发生战争时才会变成人们手中的兵器,一物两用。苗族流传着一句俗话“不怕枪、不怕炮,就怕苗家的钩钩刀”,说明了苗族钩钩刀的厉害之处。根据史书记载,在乾嘉起义时期,苗族士兵使用的兵器就是钩钩刀,并且大闹乾州厅,斩杀了许多清兵。手拿钩钩刀的数千苗族士兵,抵挡了近18万清朝大军的进攻,钩钩刀也由此成为苗族人民共同的族群标志。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牛是苗族先人在生产劳动中的一个重要工具,牛也成为了苗族族群的一个文化符号象征。无论是苗族的习俗节日,还是苗族服装服饰,又或者苗族的农具、兵器,都能看到牛的影子,可以说,牛成为了苗族族群的一个共同记忆。在苗族的祭祀节日鼓藏节中,人们把牛角挂到堂屋的中间位置,以祈祷祖先能够保佑家园,庇护自己的家族人丁兴旺。通过祭祀仪式,牛和祖先的关系被进一步强化,并增强了苗族族人对于这种记忆的印象,以此凝聚和团结苗族族群,培养苗族族群的认同感和“自我”仪式。在苗族文化中,牛作为祖先的符号象征,承载着苗族族群的共同记忆,是苗族人们共同的记忆载体。此外,牛作为苗族文化的符号象征,也深深融入到了苗族的各种文化,比如,在苗族武术中,有根据牛仿生出来的武术动作,此举不仅展现了人们对于牛的共同符号认同,而且也表达了苗族对于这一符号继续传承和弘扬的态度。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是苗族族群对于牛的印象却从未发生改变,对于苗族武术习练者来说,亦是如此,不断强化和引导着苗族人民对于族群文化的认同和重演。
族群记忆,有多种不同的类别和形式,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祖先记忆。在苗族的族群记忆中,苗族人民都认为自己有一个祖先,即蚩尤,人们将蚩尤视为自己民族以及苗族武术的创世始祖,关于祖先的记忆,我们将其划分为祖源记忆,这种记忆深深地融入到了每一个苗族人的脑海中。在苗族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融入和发展祖先记忆,以持续传承祖先记忆,维系苗族族群的文化认同,诠释文化符号,凝聚苗族族群的团结力,增强苗族族群的自豪感,从而不断培养和强化苗族人民对于族群的认同和依附。例如,苗族人一直认为,习武强身是苗族的一个文化传统,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发展日益加快,人口来往流动频繁,越来越多的海外苗族武术爱好者开始重返中国寻找苗族武术文化的历史记忆。因此,对于苗族族群乃至世界人民来说,苗族武术就是一个永远的苗族文化“活化石”,是一个能够永远传承和使用的文化符号,是承载苗族族群记忆的重要载体。
在历史发展中,并不是每一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身的文字来记载和传承民族文化,因此,对于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通过肢体动作来传承民族过往的知识、经验以及意象,就成为了唯一手段。在苗族武术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苗族的肢体语言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苗族武术中的启手礼,其本身就是一种肢体语言,借助“钉子桩”“敬拳礼”等肢体动作来表达和传递自身谦逊好学的态度,展现了苗族族群良好的思想品质。在苗族族群看来,当代武术中的敬拳礼,不仅难以表达习武者谦逊有礼的态度,反而展现出了“向你挑战”的傲人姿态。因此,在苗族族群的发展历史和共同记忆中,通过启手礼,不断增强苗族族群的共同记忆,并得以在后世中不断传承,以此引导苗族保持族群认同。
促进族群认同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过程的结果,在这个共同认同的过程中,族群既有流淌着自身体内的共同情感记忆及认同,又有后期历史发展中的建构型的工具认同,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在认同的过程中,都是处于十分复杂的社会语境中进行建构的。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人的认同也是不断改变、重塑。在共同认同的过程中,历史和记忆互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介质和纽带,潜藏在人们记忆世界中的历史事件,也是人们做出选择性记忆的结果。苗族武器钩钩刀,就蕴含了苗族族人对历史事件的记忆。从前文分析可知,它不仅仅是苗族兵器的代表和苗族族群的原生性符号代表,而且是在苗族的历史发展中,在抵抗外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故而成为了苗族胜利的表征。因此,在历史发展中,苗族族人选择铭记钩钩刀,以此来传承和发扬苗族族群共同的历史记忆,从而增强苗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苗族传统武术中蕴藏了大量的族群文化标记,而且这些族群文化标记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使苗族族人产生文化认同,形成族群记忆。以下笔者结合苗族武术文化,来探讨少数民族族群记忆的形成机制:
在漫长的历史潮流中,一个种族的历史和文化一旦得到加强,那么这个族群的文化认同便会得到发展,由此促进民族的发展进程,进而对外界塑造本族族群的形象和文化。在族群中,族群文化并不是单一文化便能够代表的,而是有着诸多的文化符号,这一系列的文化符号又反过来推动和促进民族族群的认同,并且在认同的过程中,有自我认同,也有工具认同。前者指的是情感,后者指的是族群认同的选择性,也就是说符号上的选择和族群上的选择。但从本质而言,无论何种的族群认同,都直接表现了个人在集体归属感方面的需要和需求。如前文所述,在苗族的文化体系中,苗族武术文化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苗族人共同认同苗族武术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强化苗族的武术文化象征形成符号象征,以此来展现苗族人民的族群认同。因此,在苗族武术文化中,取得苗族族群共同认可的始祖蚩尤、牛、钩钩刀以及启手礼等,就形成了苗族族群的一个文化符号,同时这一共同的文化符号也是动员和引导全体苗族成员产生族群记忆的载体。在推动苗族族群认同苗族武术文化的过程中,苗族武术文化和族群认同形成了互相建构的关系,并在建构的过程中形成了蚩尤、钩钩刀、牛等苗族特有的族群标记,以此增强了苗族族群认同的科学性。
少数民族族群记忆产生之后,需要通过对族群文化的认同来不断强化。在强化少数民族族群记忆的过程中,族群文化发挥了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首先,要想强化族人的族群记忆,就需要族人拥有共同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的根基又在于历史记忆,也就是说,归根结底,族群记忆的根基在于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可以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文化记忆,那么族群记忆的强化也就无从谈起。从苗族武术文化所形成的族群记忆来看,其最为关键的并不是武术本身,而是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苗族的历史文化,也就是苗族族人对于苗族历史文化的共同情感体验和感受。因此,一个族群要想强化族人的族群记忆,则必须依赖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来激发族人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例如,在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歌中,就记载了他们的历史文化,承载了整个民族的共同记忆。所以,当这些少数民族民歌被传唱时,就容易不断强化民族的族群记忆。从苗族武术文化的族群记忆来看,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就在于苗族人民想要战胜自然和敌人的共同愿景,可以说苗族武术是苗族族群关于斗争历史的记忆载体。在现实生活中,师徒传承武术动作、节庆表演展现武术动作,并由此不断唤醒人们对于过往历史的记忆,不断增强人们对于价值观、历史观以及道德观的认同,是维系苗族族群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也是寄托苗族族群精神和情感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武术传授中,师傅边传授武术动作,边讲述先人的斗争故事,以激励徒弟努力习武。在发展中,为了使得英雄的名字能够后世永远铭记,便将其化作武术名称或动作名称,以不断重复和增强历史记忆。
综上所述,苗族武术文化中蕴含了大量的族群标记,苗族族人藉由这些文化标记形成了礼仪习俗记忆、祖先记忆、身体行为记忆、历史事件记忆等。通过对苗族武术文化中族群记忆的研究,本研究提出了少数民族族群记忆的形成机制,指出少数民族族群记忆的产生需要族群文化标志来作为载体,并通过族人对族群的历史文化的认同来不断强化。
[1]刘文燕,王振.黔东南州苗族武术起源和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5):52-55.
[2]吴明冬,曾晓进,姜传银.历次迁徙对苗族武术文化变迁的影响[J].武术研究,2017,(6):18-20.
[3]黄瑾.试析黔西北基督教传播地区族群文化与族群认同的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2015,(5):14-17.
[4]鲁林波,龙佩林,王飞华.湘西苗族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博弈利益格局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4,(10):23-25.
[5]张濒化.文山苗族武术运动发展初探[J].运动,2014,(16):140-141.
[6]李微.湘西苗族武术文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6):118-119.
[7]张忠杰.贵州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主要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14,(2):24-26.
[8]张忠杰.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山地特征[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3):95-97.
[9]向轼.族群根基记忆与族群意识的建构和维系——以渝东南半沟苗族村为个案[J].贵州民族研究,2012,(6):28-31.
[10]徐泉森.苗疆边墙对苗族武术发展的影响[J].体育科技,2011,(4):21-23.
[11]刘卫华,龙佩林,万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湘西苗族武术文化保护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1,(9):47-49.
[12]吴明冬,梁勤超,姜传银.论武术文化研究中“族群”概念的引入[J].体育文化导刊,2017,(4):65-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