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军,朱依帆
(1.江汉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2.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清末,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坐镇湖北,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渗透西方教育元素的教育政策,如仿照西方构建新式教育制度体系、设立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设置西方课程体系、运用西式教学方法、采用国外教材和聘请外籍教师授业等,将滋生于近代工业社会土壤的西式教育小心翼翼地移植到湖北,构建起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模式,使数千年未变的教育格局发生动摇,促使湖北教育实现颠覆性转型,自此中国开始走上现代教育之路。
“中体西用”,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是张之洞导入西方教育,构筑近代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张之洞在湖北推行的教育改革成为“中体西用”学说实践的载体。
他在《劝学篇·会通》篇中就“中体西用”的内涵进行了阐发:“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汔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如其昏惰无志,空言无用,孤陋不通,傲很不改,坐使国家颠隮,圣教灭绝,则虽弟佗其冠,衶禫其辞,手注疏而口性理,天下万世皆将怨之詈之,曰此尧、舜、孔、孟之罪人而已矣。”在《劝学篇·循序》篇中,他又强调,“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张之洞以为的中学是指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西学是指西政、西艺、西史。对待中学和西学的关系上,讲求中学与西学宜兼用,不可偏废:“知外而不知中,谓之失心,知中而不知外,谓之聋瞽。”但又认为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按照“先中学,后西学”的顺序进行学习。这一思想,在1904年张之洞主导制订的癸卯学制所设宗旨中表露无遗:“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1](p195)张之洞所试图构造的,是一种兼采中西、内外有别的教育模式,通过发展新式学堂教育,来保全传统教育文化的核心,维持大清王朝的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
张之洞并未有游历西方国家的经历,但在1902年底,他与湖北巡抚端方上奏《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拟订了带有浓厚日本色彩的湖北学制体系。这一对来自异邦教育模式的接纳行为,足以证明张之洞的开放胸怀。早在1898年春至1902年初,张之洞先后派遣姚锡光、罗振玉等人赴日考察学校课程开设、教学方法等,这对张之洞制订湖北学制提供了重要借鉴。1902年3月9日,张之洞在给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信中写道:“……日本学制尤为切用。”[2](p338)表露了向日本学习的思想。
张之洞在湖北构建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分为普通教育和专门职业教育两个系列。普通教育按年龄大概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为初等教育,包括幼稚园和小学堂。幼稚园为新式教育体系的初级阶段。1903年,湖北省立幼稚园在武昌创办,首次招收5至6岁的幼童80名,限学习1年。以后招收的幼童为4岁左右,学习年限为2年。它的设立开我国学前教育之先河,成为我国学前教育从传统家庭教育向公共教育转化演变的标志,其办园方式对后续所办幼稚园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小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两级。1904年,张之洞在武昌城内设初等小学堂43所,城外17所,共计60所[3](p64-75)。1903年,张之洞创办两湖师范附属高、初完全小学堂。
第二等级为中等教育。1903年,张之洞以湖北自强学堂为基础创办文普通中学,招收15—24岁学生,学制4年。
第三等级为高等教育。早在1890年,张之洞就创建了两湖书院,后于1903年将其改为文高等学堂,又称之为两湖大学堂,后又称为两湖总师范学堂。其学制为5年,其中4年在国内,1年在国外。该学堂在开办初期,学生从两湖、经心、江汉书院优等生中选拔,先学习1年普通学,再学习3年专门学。
专门职业教育分为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和军事警察教育三类,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类是实业学堂。1891年,张之洞设湖北算学学堂,开设方言、商务两科。1893年,张氏创办了湖北自强学堂,学制5年,设方言(英、法、德、俄四科,后增设日语)、格致、算学、商务四科。1898年,又建湖北方言学堂、湖北农务学堂(后更名为高等农业学堂)和湖北工艺学堂(后更名为湖北工业学堂)。湖北方言学堂的学制为5年,分习英法、德、俄、日语等科;湖北农务学堂分普通科和专科两个层次,前者修业年限为3年,学生毕业后可以升入专科。专科又分为修业年限为4年的农科和修业年限为3年的林科两个专业。湖北工业学堂学制为4年,设物理化学、机器制造、织染和建筑四科。
第二类是师范学堂。1903年秋,张之洞在湖北省立幼稚园内附设女学堂,招收15至35岁之间的女性,专修幼儿师范,为近代中国幼儿师范教育之肇始。1904年,张之洞又将湖北文高等学堂改为师范学堂,并于1906年定名为两湖总师范学堂,招收18至25岁之间的学生。普通科为学制5年,理化、博物等科学制为3年。1905年,张之洞为湖北各府县培养师资,又设立支郡师范学堂。同年,创建省师范学堂,要求湖北各府将所设的中学堂通通改为初级师范学堂或先办速成师范学堂与师范讲习所。由此,张之洞在湖北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
第三类是军事、警察学堂。1896年,张之洞设立湖北武备学堂,用以培养初、中级军事训练和指挥人员。该校于1902年改为武高等学堂。1904年,张之洞又将湖北防营将弁学堂并入武高等学堂。该学堂设学科和术科。1903年,设警察学堂,学制两年半。
1905年清朝学部成立之前,国家教育行政由礼部管理,地方由学政督管。随着新式学堂大规模的出现,这种教育管理体制已无法承载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保证新式学堂的运行,张之洞设置了管理学堂的现代教育管理机构。1899年2月,张之洞设学堂所,此为全国首个地方教育管理部门。1901年改为学务处,1902年4月改为湖北全省学务处。该机构作为管理全省教育行政的机关,负责全省官、私立各学堂及出国留学生的稽查、考核、以及课程设置、学生毕业年限、教职员履职、任免等事务。该机构设文、武学堂总提调各1人。张之洞任命武昌知府梁鼎芬为文学堂总提调,候补知府黄以霖为武学堂总提调[4](p172)。以后,随着学堂规模扩大,日常教育管理事务增多,学务处又下分审计科(负责审定学堂教科书、图书仪器,检查私家著述,刊布有关学务至书籍、报章等)、普通科(负责学堂教课程度、任用教员、奖黜学生及有关考核事宜)、专门科(负责医学堂等专业学堂的学科事务)、实业科(负责实业学堂的教课程度、任用教员、奖黜学生及有关考核事宜)、游学科(负责出洋游学、游历事宜)、会计科(各项教育经费支用事项)等部门,使各项事务有序推行。1905年,湖北全省学务处采用日本学务官制,颁定湖北五级学务官制,确定教育行政人员的序位与角色,如此人员职责搭配,有利于提高政策推行的效率[5](p29-36)。
湖北全省学务处的设立促成湖北近代教育管理制度走向专业化,为现代教育模式的推行提供了行政保障,也为日后建构全国性的教育行政系统做好了铺垫。
张之洞在湖北强势推进带有西方元素的近代学校教育模式,无疑是成功的。这不仅仅得益于张之洞本人的杰出才干,也得益于高质量的共事团队。张之洞在督鄂期间,广招各方人才,任职于各新式学堂。这些人协助张之洞兴办新式教育。如张斯栒、曾广溶先后任湖北自强学堂总办、监督;黄以霖、周彦升任湖北武备学堂监督;梁鼎芬、蒯光典、黄绍箕等先后任湖北两湖书院监督;屠寄、周锡恩、陈三立、钱桂森、姚晋圻、周树模、沈曾植、汪凤藻、华蘅芳、纪鉅维、邹代钧、谢仲英等任湖北两湖书院教习等。在兴学育才方面,张之洞特别倚重梁鼎芬。《清史稿》云:“之洞锐行新政,学堂林立,言学事唯鼎芬是任。”[6](p12822)梁鼎芬协助张之洞创办了农务、工艺、师范等学堂,又积极发展留学教育。张继煦说:“唯梁鼎芬之于学务,蔡锡勇之于交涉,公(指之洞)实深倚之。”[7](p2)
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其创业之魄力和恢宏气度为社会所公认,政治品格为士大夫所景仰。他的个人魅力使得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中外俊杰,协助其开创了湖北教育近代化局面。但这种做法,其实很难具有可复制性。在张公之后,已难觅到一位与之比肩的能对湖北教育产生全国影响的人物了。
张之洞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较为迅速地创建了各类新式学堂,但显然,湖北对此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表现之一就是师资匮乏。为此,张之洞不得不广泛延聘外籍教师。他在创办自强学堂之初,“将尽去汉教习,专延洋教习”[8](p124),担任东文、俄文和德文的授课任务。1898年3月,张之洞上奏设立湖北工艺学堂时,建议“选募东洋工学教习二人,一教理化学,一教机器学”[9](p343)。同年11月,该学堂在开学告示中,特意提到学校将“选募华洋教习,专教笔算、理化之学,汽机重动之功”[10](p253)。两湖高等学堂中所设的理化学、法律学、财政学、兵事学课程也都是“延聘东西各国专门教习教之。”[11](p100)另外,湖北武备学堂聘请法勒根汉(德)、景次(德)、何福满(德)、斯忒老(德)任教习;湖北农务学堂聘请白雷耳(美)和美代清彦(日)任教习;省立幼稚园聘请户野美知惠等3名日本人为教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之洞在1902年的时候,曾以每月700两白银的高薪,聘请英国人丁韪良前来湖北,任济美学堂总教习兼仕学院讲友[12](p42-47)。丁氏曾为前京师同文馆总教习。
这些洋教习协助张之洞,将母国教育元素移植湖北。日籍教习户野美知惠负责了湖北幼稚园的筹建与运营,并于1904年拟订了我国最早的一份幼稚园章程《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被视为中国近代幼儿正规教育发端的标志[13](p343)。她还参与了武昌女子师范学堂的创办。
外籍教习在湖北新式学堂通过担任各门西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将西方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灌输给中国学生,改善和丰富了中国学生的知识结构。他们在教学中多选用西人编写教材,如两湖优级师范学堂所选用的“代数”课程教材为英国人查理斯密所撰《大代数学》、“几何”和“解析几何”使用的是日本人上野清的讲义,“三角”使用日本人池田清《三角法讲义》等[14](p47)。外籍教习不仅在课堂上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还将西方的教育教学方式带入各级各类学堂。班级授课制开始在湖北新式学堂出现。一些重要的教学方法也被引进,如实验法、实习法、直观法和参观法等。这些方法的实行,改变了中国学校传统的教学方式。
张之洞在变革湖北教育时,一贯主张以儒学的价值核心为标准对西学加以选择。他在《劝学篇·循序第七》中提出:“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改革大旨,总以讲求有用之学,永远不废经书为宗旨。”按照张之洞的设想,学堂教育的原则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但实际上,在新式学堂实施的教育中,随着西方教育元素的渗透,“旧学”内容已经被大幅度地削减,儒学则不断被压缩和抽空化。自汉而开始的独尊儒学局面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再是学校课堂中最主要的内容,中国学生与儒学渐行渐远。
张之洞在创办两湖书院时就加大西学讲授内容比重,设经学、史学、舆地、时务四门,后又增加格致、体操课程,规定算学为学生通习课程。显而易见,传统书院的教学内容在张之洞主导下,已发生了变异。在随后出现的新式学堂中,西学科目不断增多,而中国传统学科不断减少。如湖北省立幼稚园共设保育课程7门,即行仪、训活、幼稚园语、日语、手技、唱歌、游嬉。完全小学开设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8门。文普通中学开设的科目有伦理(即修身)、温经、中文、外国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理化、法制、图画、体操共12门。两湖高等学堂(又称文高等学堂或两湖大学堂)所习科目8门,分2类:一类为中西公共之学;一类为西学。这些学堂所设课程从时间安排上,中学被置于从属地位。自然科学学科的引入弥补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缺陷,打破了以四书五经一统天下的课程格局,彻底改变了中国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结构,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对中国儒学的衰落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冲击。1905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儒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愈发式微。
概言之,张之洞无疑是撬动湖北传统教育制度根基的主导者,促使湖北教育从传统封建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化,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