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路平
(钦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在促成教育对象德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们不断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如何?还有哪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哪些形式、方法和载体可以随着时代发展可以向更为科学形态跃进?本文思考文化借重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借重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进行探讨,以丰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并有助于开展实践探讨,如何利用文化借重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借重”一词古代在宋朝《闻见后录》“特聖俞子孫不耀,故挾之借重以欺世。”后在《儒林外史》“如今要借重大爺,明日早晨把客座裡收拾乾淨了”;《红楼梦》“若可以領我見一見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轉致意罷了”中多有出现,或作“藉重”出现。“借重”在此,为依赖,依靠之意。
近现代多见于毛泽东诗句及讲话中,首见于1930年之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描述毛泽东率领红军两次强攻长沙失败后撤退向赣南根据地所作,“偏师借重黄公略”,不仅体现毛泽东对革命的斗志,而且表达对黄公略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建立的高度评价;后见于毛泽东1956年在八大预备会议上作的《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的讲话内容“还要团结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借重一切有用的力量”,这是毛泽东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号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之后在《毛泽东文集》(第7卷)、《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多篇文章中出现“要完成建设新中国艰巨的任务,必须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这个表述。“借重”在以上诗句及讲话中,为借用、借力外部条件,弥补不足,使自己完善,最终实现目标。
文化借重的完整概念,见于区茵所下概念,“指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为获得赢效的传播效果,自觉地利用其它优势或强势文化符号,将其作为传播的主题要素以助其传播成功的一种特殊策略。”[1]“文化借重”在此,为传播学视角界定的概念,审视文化品牌传播的推波助澜效应,并表达对文化资源加以利用激活的思考。至此,文化借重为“利用……以达到”之意,多了一层目的符号。
文化借重在本文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借重手法刺激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效应的文化认同符号,并进一步转移或迁移实现经典文化模式,重构与重译生成系列相关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行为产品。运用经典文化辐射效应,利用文化借重的特殊策略,对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赢效因素的效果,是文化借重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焕发思想政治教育光彩的新意义所在。至此,“借重”在本文实现“符号-经典符号-产品”的模式展示,多了一层凝练、创新、价值意味。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人的思想道德建构的过程,“获得社会规定性并发展自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过程”[2],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借重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演绎和生成过程,即文化借重在个体及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思想道德文化中演绎和生成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及在各式各样的教育手段中,笔者对文化借重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进行系统分析,得出文化借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步骤。
(一)文化借重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思维逻辑博弈,激活生成文化认同符号
通过文化博弈,借用、依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价值主体的信念、倾向、态度和主张、存在生命意义给予渗透和指导,凝练成文化认同符号,是文化借重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演绎和生成的首要阶段,此阶段为文化借重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起点阶段。
文化认同是指多种不同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等文化,经过较量、协调、融合、整合等博弈过程,“经过吸取多种文化有利因子形成的具有相同作用机制的复杂文化,并能影响一定群体在特定语境下的文化思考、逻辑诠释、价值选择。”[3]在人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思维逻辑反复较量博弈后胜出,生成足够影响个体或群体理念及行动的一致性归属感和趋同感的文化符号,现经常看到的文化借重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生成的文化认同符号主要有一《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抗战题材等影视剧或纪录片等媒体文化符号;二地方红色文化,西柏坡文化、遵义文化、沂蒙山文化、太行山文化、大别山文化等地域性文化符号;三是红歌会、青歌会等比赛文化;四是雷锋活动日、五四青年活动纪念日等纪念日文化符号,焕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激活生成文化认同符号有几个重要的环节。
1.汲取思想政治教育赢效因子。思想政治教育赢效因子必须符合几个条件,一是具有社会文明、伦理规范、和谐发展、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正能量传递;二是具备足够的敬畏力量,有强大的认同与归属力量,有强大的号召力;三是代表文化自信,呈现与时俱进、日新月异、传承与创新的特点。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赢效因子的汲取,可以在货币、服饰、像章、邮票等物件中绘制了各种政治形象符号,在宣传标语、革命宣传画以及文艺创作的歌剧舞剧等实现,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影响,贴上了革命红色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通过广场文化、融媒体广告、专题活动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进行传递,烙印上思想政治教育时代的符号。
2.意象符号的提炼。“意象是外在形象和内在意蕴的有机统一,意蕴的提炼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符号学的视角探讨某类特定文化的意象,即基于此类文化特质中最能体现自身特性、最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理召唤潜能元素的组合和凝练。”[4]由此可见,意象符号的主题与文化内涵是通过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提炼出来的。“通过原有意象的抽象表现的手法,使之成为符合时代文化观念的产品,同时让人产生对红色文化的追忆、遐想。我们可以采用元素的象征、形象的抽象、结构的重组、概念的借用四种方法进行抽象表达。”[5]采用红色、军绿色彩,加入经典形成昂扬奋进感情,在背包、衣服、鞋袜、香烟、打火机等流行物品中加入切·格瓦拉的波普形象与玛丽莲梦露等好莱坞影星,凝练成重要的象征图腾。将文化的意象符号进行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传达了红色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效果。
3.文化认同符号激活。文化认同符号的激活通过意识形态化的激活及非意识形态化(日常化)激活得以实现,意识形态的激活是自上而下的有意识的符号激活,通过借重某些文化实现符号的意识形态烙印,如春节晚会的意象符号,与中华文化传承,中国人情怀、核心价值观传递等意象符号,形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文化;日常化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某些符号进行转化和迁移,形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图腾符号,如镰刀铁锤、革命人物头像等艺术加工,传递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公平正义、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文化借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品牌辐射效应,塑造经典文化模式
利用、借助或挪借文化符号的品牌辐射效应,形成系列思想教育文化活动,抽象成品牌辐射标志,凝练精神象征,实现经典文化模式,刺激主体强烈的需要感与追求感,是文化借重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演绎和生成的第二阶段,也是必要阶段。
在文化认同符号形成后,文化借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新的品牌辐射效应也极为重要,是经典文化模式生成的重要阶段。在纪念品的设计开发、电影、戏曲、音乐、舞蹈、文学作品等方面塑造文化经典模式,刺激主体对经典文化符号及系列效应产生强烈的需要感与追求感,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如井冈山文化中,利用看红色电影、听黄洋界炮声、观红歌会、赏革命圣地大型户外实景演出,游红色旅游产品展销,忆苦思甜、感悟红军井冈山精神,拓展井冈山文化经典。如学雷锋活动日符号拓展成文化经典模式,将雷锋精神凝结成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将诚实守信、热血奉献、团结有爱、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道德文化经典模式,拓展到“讲文明、知礼仪、树新风”、志愿者服务、无偿献血活动、“爱心接力”向社会老幼群体开展陪伴护理、心理咨询、文艺演出、清洁卫生等社会服务领域,“广泛开展秩序维护、咨询联络、文明引导、礼仪规范等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应急救助、便民利民、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针对留守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志愿帮扶活动,开展面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志愿服务活动,给人们以实在的帮助和心灵的温暖,给社会以爱的力量和向上的希望”[6],打造全国上下学雷锋的文化经典模式。
(三)借重经典文化的赢效因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文化价值产品
重构、重译经典文化符号,对经典文化符号实现转化和迁移,刺激思想教育效果由“潜价值”到“真价值”,由“隐价值”到“显价值”的实现,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产品的生成是文化借重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演绎和生成的最后阶段,是较为成熟的阶段,也是焕发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文化价值的重要阶段。
“在不同时间和空间里,‘符号’的变量思维使不同的符号指涉同一事物,同一符号可能有着不同的指涉物。”[7]主要通过三种产品形态来表现,一是精神产品,二是物质产品,三是行为产品,主要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式方法是多元化的,文化借重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指明了价值方向——行为的产生,行为产品是文化借重在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过程中的核心导向。
精神产品是最具感染效果的道德符号,符号转化为即形成人们的道德素养与政治素质。物质产品是最具独特的应用符号,此符号具有可视性、可感性、可观性效果,红砖瓦墙、标语口号、景观雕塑,都可达到震撼人心、振奋内心、脍炙人口的效果。行为产品是最稳定的价值符号。也是“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实践,使思想品德诸要素不断平衡发展,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形成社会要求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外部制约与内在转化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8]文化符号一旦经借重后形成个人行为产品,将影响其一生,社会行为也更具有吸引力。
文化借重的文化价值在于立足于文化作品本身独一无二的“真”。“不论社会如何变化发展,我们都无法与过去完全决裂,总是生活在特定的传统之中,面对某种持续的文化力量。同时,传统依靠自身无法实现自我再生和自我完善,需要富有活力、欲求和热情的人们投身其中,在现实的延传之中实现其开拓和创化。”[9]进步、变革与求新是现代性理念拟设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借重”首当其冲地打上这一理念的烙印。经典文化出现的意义在于:经典不因时代的冲刷而褪色,来源于文化作品的“光韵”,即文化作品本身独一无二的本真品格,而此本真品格更需文化作品在时代发展的历史语境中真切演绎和进一步深化与重新。我们不仅要本着本真原则,更要在深入挖掘经典之作“内在的恒定之价值”的基点上作进一步的提升。
文化借重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反映是造就和生成思想道德主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以实践体验为基础的方法和途径,以此促成思想道德主体本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与提升,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遵守受教育者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独特规律和方式,以及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创造的发展规律和方式,文化借重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融合优势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被动、单向、守成式,实现受教育者理性地作出思考,实现主动的、双向的、增收式的精神交往实践活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效应的文化认同符号与经典文化模式转移或迁移,系列相关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行为产品的生成的引导,焕发思想政治教育光彩的新意义,促使教育对象主动求知、求真、求善,实现思想道德知识与道德智慧,到道德实践转化的途径。文化借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本质是拓展人的主体性维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展出现新的风貌和时代特征,离不开人的主体行为度的关注,借重形成日常生活中的符号,捕捉和提取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子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思、所欲所求,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有益的思维方式和理念。
文化借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矛盾和张力问题。张力本是物理学概念,借此指文化借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恒制力和提升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其自身的规律体系和规律性,且随着时代和信息化发展文化认同符号具有一定的“理解间距”和“认同间距”,并由于一定的时空因素产生理解障碍和共识阻力,文化借重在化解“理解间距”和“认同间距”上大部分需进行再现、重温,通过重回经典、再造记忆,移情迁移、深化感情,借用大众媒体的现代化手段来实现思想品德的塑造过程;再次,借用人性化研究个性化软件,进行个性化开发,在教育实践中促进个体的德育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落地。
[1]区茵.试论“刘三姐”经典传播中的文化借重模式[J].青海民族研究,2013(2).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4.
[3]卜路平,宾祖昌,龚俅.新时期文化认同推动高校统战工作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4).
[4]文一峰.“门”之文化沉思——从器物、符号到意象[J].华中建筑,2011(6).
[5]谭玲玲.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4.
[6]李长春.在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3-02.
[7]戴端.产品形态设计语义与传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
[8]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2.
[9]朱辉宇.传统伦理资源的开掘与创化——立足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双重视域[J].道德与文明,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