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镇江
(大方县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贵州 大方 551600)
地处乌蒙山区的贵州省大方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农业县。石漠化面积1369.33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2.92%,是贵州省毕节市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深、危害最重的县份。2008年,国家启动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来,一直被列为工程实施重点县。截至2018年初,共争取到中央专项资金8850万元,积极配套县级资金885万元,治理石漠化面积171.46km2,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力推动了从石漠化严重地区向生态优美地区转变。
根据相关政策,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投资标准仅为50万元/km2,即333.33元/667m2。其中,经果林建设补助单价为500.00元/667m2,为退耕还林项目1600.00元/667m2(土地补助费用1200.00元/667m2)的31.25%,为猕猴桃项目1700.00元/667m2的29.41%。同样是经果林建设,与其他项目相比,由于投资单价低,没有土地补助和土地赔偿费用,遭到了多数群众的质疑和反对,群众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低,土地协调困难,农事活动中人为破坏现象多发,严重影响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为了调整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大方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总体思路,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与全县林业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刺梨、核桃、皂角、石榴等产业。由于过于强调产业规模化发展,工程实施中没有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再加上核桃、皂角等挂果时间晚(核桃11a,皂角7a)、见效慢,群众对能否产生经济效益表示怀疑,抵触情绪大,在农事耕作活动中故意破坏苗木,降低了苗木保存率,苗木补植量大,项目实施难以发挥预期效果,产业发展困难。
大方县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战略,大力打造特色经果林和优势中药材产业。遗憾的是,方式不对努力白费,项目采取招投标的方式,供苗方只负责供苗,实施方只负责实施,销售的事却没有着落,造成了“产供销”链条脱节的问题,有群众形象地说“中药项目是个好产业,不过卖得出去就是宝,卖不出去就是草”,产品收购没有保障,群众没有信心,苗木受人为破坏严重,管护难度大,治理成效难以巩固。
为破解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诸多难题,2016年大方县采取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自主经营和政府监管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在黄泥塘镇化联村投资110万元,由村支两委协调组织当地村民营造经果林66.67hm2,配套机耕道2km、田间生产便道2km,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村民自建”模式试验,探索建立民主化石漠化治理新机制。
在试验示范项目方案编制过程中,把前期调研工作放在了重要环节,深入实际,认真开好群众会,在“做项目”还是“做产业”“种什么”“怎样种”等问题上积极采纳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小型水利水保项目实施地点、道路的宽窄等交给村民按照他们的需求自己决定,变“包办婚姻”为“自由恋爱”,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村民自建并非放弃主管部门的职能职责,而是要转变角色,加强项目建设的技术指导服务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由于村民素质有高有低,为了确保试验示范项目的建设质量,大方县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林业局、水保办、黄泥塘镇政府专门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服务。项目实行先建后补,竣工验收合格后进行奖补,确保资金安全。
大方县在试验示范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引导村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林农结合的模式,既发展经果林产业,又发展林下经济,以“产业带动”促“增产增收”,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效。示范点根据村民的迫切愿望,结合市场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艳红桃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种植品种,并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式,鼓励村民在林下种植辣椒、魔芋、韭菜等矮秆农作物,既增加了短期经济收入,保障了后顾之忧,又以耕代抚促进了艳红桃茁壮生长。
“村民自建”模式应用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政府的资金和政策的及时兑现;二是群众参与积极性得以调动,主人翁责任感得到加强;三是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思路,把事权交给村民,依靠他们解决实际的纠纷和矛盾。
“村民自建”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充分调动了项目区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有效化解了工程实施的难度,进一步提高了工程建设的实施效能。但是,任何一种模式都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有强大的发展后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大方县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工程在于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和举措在于“村民自建”模式。可以预测,“村民自建”模式不仅在石漠化治理工程中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其他方面也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