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微课设计研究*
——以茶文化为例

2018-02-11 02:56李志英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24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茶文化微课

◆李志英

1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倡议的提出,社会对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不论是刚发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还是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都体现了翻译能力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但较长时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培养,翻译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本土文化译介的含量更严重缺失。不少研究者已关注到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面临的问题:首先,由于大学英语学习者语言能力不足,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往往陷入语言教学的误区;其次,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大学英语学习者对翻译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对翻译仍缺乏正确的认识;最后,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严重不足[1-3]。

面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成为一种核心趋势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翻译教学之中。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微课教学以认知科学和传播学为科学依据,开启了“视频再造教育”的教学风潮。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提出“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课程的翻转教学等混合式教学模式”。现有研究中,裴琼、冯云菊等尝试混合式教学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结合,主要探讨了微课运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可行性和思路[4-5]。但上述研究中对微课内容的开发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为促使英语语言能力和学习动机相对薄弱的大学英语学习者更积极、有效地学习翻译知识,有必要开展对文化翻译教学中微课设计内容的研究。

2 翻译微课与翻译能力

郑小军(2017)认为,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6]。翻译微课以促进学习者翻译能力为主要目的,针对的知识点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应围绕翻译能力的构成进行开发。

翻译能力研究经历了从自然观到多要素组合观的发展过程:早期翻译能力被认为是双语者所具有的一种天生、自然的语言能力,到20 世纪90 年代,翻译研究的跨学科特征凸显,不同研究者从语用、语篇、认知和实证等角度,提出多种翻译能力构成模式,虽然使用术语不同,但基本都涉及了语言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知识能力、策略能力、工具能力和心理生理要素等方面。马会娟(2013)建构了针对汉英语言特点的汉译英能力模式,包括双语交际能力、翻译专业能力、策略能力、语言外能力(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文化能力)和使用查询工具的能力五个构成成分[7]。

大学英语学习者语言水平相对偏低,且翻译学习不以职业导向为目的,因此在翻译教学中保证语言文化知识的输入是教学核心和基础。对应上述翻译能力子项,文化翻译微课内容应选取高质量的文化中英文读本为原材料,保证文化及语言输入的权威和地道。本文以茶文化为例,从茶文化百科知识、语言知识、翻译知识和文学作品等四个方面设计微课,辅助课堂教学。

3 茶文化微课教学设计

茶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当今世界文化不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受到极大的冲击。提高大学生的中国茶文化译介能力,将有效促进中国茶文化民间交流的作为。同时,面对大学英语学生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茶文化翻译教学是文化翻译教学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既能为整体大学英语文化翻译教学提供借鉴,又有助于提高学生茶文化外宣能力,从而向世界讲好中国茶文化故事。

茶文化百科知识微课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六大品种:红茶、绿茶、黑茶、白茶、黄茶和青茶。在微课中,以图片呈现对应的茶名英文翻译black tea、green tea、dark tea、white tea、yellow tea、Oolong tea。并强调指出,中国的红茶之所以叫红茶,是以茶叶冲泡后茶汤的颜色来命名的。而在英语中,茶叶是舶来品,红茶是先期进入英国的茶种,因其色黑而被称作black tea;到黑茶进入英国时,black tea已被用指红茶,只好用dark tea 来指代。

除了茶叶品种,茶文化百科知识还涉及品茶、茶道、茶人等内容。如在英国因下午茶文化的流行,出现了low tea、high tea 的表达,分别表示上午茶和下午茶的意思。而且,这里上午茶的内涵跟本土粤文化中的早茶又不一样,西方上午茶通常是在上午十点半左右,而广式早茶则可以从早上七点半开始,一直到上午十点半左右。将这些茶文化百科内容按所涉及的茶知识分类,在微课中用相关视频和图片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从而全面调动学生视听感官,有效帮助学生记忆理解茶文化百科知识。

茶用语语言知识微课在中国,“饮茶的通行,比之其他人类生活形态为甚,致成为全国人民日常生活特色之一”[8],因此,中国语言中有许多与茶有关的表达,如“茶余饭后”“粗茶淡饭”这些成语都是由人们生活中离不开茶而来。这类茶用语的翻译涉及学生的语言能力知识,也可图文并茂地通过微课展示。如“茶余饭后”实指饭后的闲暇时光,可在译文“at one’s leisure”旁配休闲插图,提醒学生不能生搬硬套成“after tea and meal”。

类似的例子还有“all the tea in China”“My cup of tea”。茶叶在18 世纪刚进入英国时是非常珍稀的昂贵奢侈品,仅有上流社会才有实力享受,因此,拥有“all the tea in China”,就意味着拥有巨大的财富。而由于英国饮茶习惯不像中国崇尚清饮,喜欢加入糖、牛奶的混饮方式,“My cup of tea”就产生了“中意之物”这样的含义。此类茶用语的语言知识背后都有丰富有趣的文化根源,利用视频、图片将语言差异背后的文化差异揭示出来,给予学生深刻印象,在翻译实践中就不容易出错。

翻译理论知识微课已有调研显示,大多数非专业学生对翻译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认为理论学习比较枯燥,实用性不强。因此,可以设计翻译理论微课,在微课中结合实例进行理论讲解。以“粗茶淡饭”为例,意为食物简单,除了可意译为“the plainest possible food”,也可从西方文化考虑,适当归化成“bread and water”。就此引出异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的选择与翻译目的的关联。

又如在《红楼梦》中“龙井茶”的翻译,不同译本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杨宪益版本音译为“Longjing tea”,避免中西方“龙”的文化色彩差异带来的误解;而霍克斯则直译为“Dragon Well tea”,以渲染东方色彩。这体现了两位译者为服务于各自的翻译目的而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在微课中,通过讲解典型译例,有助于学生反复揣摩名家大师的翻译方法,自己总结翻译规律,并用于指导翻译实践。

茶文化文学作品微课大学生不仅语言能力发展不足,学习动机也相对欠缺,因而有故事、有情节的文本比单纯的说明文本更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翻译教学中,截取中外小说中涉及茶文化的描写,辅助以相关的视频片段,制作成微课供学生对比赏析,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翻译实践的积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不仅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必购品之一,也是中国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一宝,关于茶事的描写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明清时期的小说中,茶的描述比比皆是,并在《红楼梦》中达到顶峰。据统计,《红楼梦》全书120 回,共有112 回中出现关于茶事的描述,273 处出现各种不同的茶名。同样,茶文化也常常体现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以简·奥斯汀的小说为例,茶在书中上层阶级社交的场景中不时出现[9]。《傲慢与偏见》中有九个章节提到茶,共13 处,而书中咖啡仅出现七次,茶文化在当时英国的流行由此可见一斑。通过微课学习这些有关茶事描述的中英文文学和影视作品,能提高学生对茶文化学习的兴趣,增加百科知识,并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4 结语

语言教学应服务于国家策略,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应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家发展战略,应在教学中传授茶文化等传统民族文化的翻译知识。微课内容短小精悍,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能提高教学效率,满足碎片化学习的需要。通过不超过五分钟的微课视频,将关于茶文化的语言文化知识以更立体、更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利于释放课堂空间,平衡学生间的能力差异;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化知识的吸收和学习成效,使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同时,微课教学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机制。

上文中茶文化翻译微课的设计可以作为大学英语文化翻译教学的参考,从文化百科知识、语言知识、翻译知识和文学作品等方面设计其他文化类翻译微课,进行语言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双语语言文化素养,解决学生中国特色文化翻译水平不高的问题,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茶文化微课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