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华
摘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自主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正日益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在常规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我们不少老师在运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否则,创新教育只是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笔者通过亲身经历,把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解决对策记录下来,以期与各位同仁探讨、商榷。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历史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长期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将历史学科简单地认为是记忆的学科,缺乏深入的思考,学生不能“温故而知新”,不能以史为鉴,不能读史明志,不能用历史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基础,历史教学成为空洞的说教。当学生遇到社会生活问题,需要历史学科知识分析的时候就不知所措。
2.历史教学目标过分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
仅仅关注人的“社会性”,仅仅关注所培养的人能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在无形中严重忽视和淡忘了课程在学生自我发展方面所固有的重要价值。这与教育“关注生命发展”的本质追求相差甚远。
传统教学中,历史教学强调课程体系,教学用书、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估都是天下一统,按照传统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几乎千篇一律,有个性或特长鲜明的学生早被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淘退。
3.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种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通过讲授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较為系统地获取、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充分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就是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只以讲授为主,知识传授倒是很系统,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极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二、对策分析
1.加强历史教育的理论宣传
中华民族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忽视历史教育。首先,历史教育与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发展离不开总结经验,总结经验得力于认识历史,认识历史得力于了解历史真相,这正是历史教育的任务。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共同发展。而历史感、历史知识、历史智慧是精神文明非常重要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全在历史范围之内。但现在我们对此做的工作很不够,适应不了现代化的要求,所以要加强历史教育。其次,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藉由历史教育。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铸造民族精神,培育国民意识。爱国主义的核心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而要培养国民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就必须藉由历史教育。再次,综合国力的竞争也与历史教育有关。我国对综合国力的认识有一个历史过程。开始将综合国力定位于经济的竞争,接着是把国防力量也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后来又提出科学技术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讨论或合作学习要注重实质,真正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宰的课堂,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格局,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是,不是只要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表演,就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权。要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参与到讨论或合作学习当中来,教师不能只重视形式,需要讨论或合作的环节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参与率,而不是少数优等生代表集体智慧的讨论或合作。
3.教有生命的历史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多数是在灌输僵死的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强化训练。这样的课堂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完全割裂开来的。历史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的学科。体现在课堂教学里,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应充盈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化特点,应使人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着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因此,历史教学应以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为中心,传授包含着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的历史知识。其次,在历史课堂里应有生命的互动与智慧的碰撞,有生命激情与灵性飞扬。“历史之为历史,在于其留给人有血有肉的回忆”。学生最崇尚最向往的是主体参与、充盈着生活气息、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的活动体验式历史教学。再次,“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永安中学 34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