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护生人文课程体系现状与优化整合的思考

2018-02-10 19:05,,,,,,
循证护理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文素质

,,, ,,,

现今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 医疗纠纷、“医闹” 和伤医事件时有发生。有关调查显示:80%的医患纠纷源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1],可见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与时代契合发展势在必行。护士工作烦琐、压力大且需要与不同病人及家属接触,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护士与病人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是创造无形经济价值的手段,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促进医药卫生体制不断深化,优化整合护理人文课程,提高护生人文素质势在必行。

1 护理人文课程优化整合的必要性

1.1 护理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护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其内容及范畴涉及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社会心理、文化及精神各方面,是科学、艺术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结合[2]。对护理人文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不仅有利于培养护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综合能力,也有利于阐明护理学要义,促进护理学科发展。

1.2 老龄化进程加速对护理事业发展提出新课题

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占总人口的16.1%,预计2020年,老年人将达2.43亿[3]。以此为背景,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事业不断发展,老年人健康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特点。护士作为健康照顾者兼管理者,除须实施常规护理外,还须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4],尤其是对老年病人而言,由于身体机能日益下降,老年人心理状态也随生理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发生变化,常常出现孤独、抑郁等负性情绪[5],严重影响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而人文护理强调以病人为中心,追求最大化满足病人的临床需求[6],可有效改善老年病人负性情绪,其相关课程的优化整合也将成为老年护理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3 优质护理的要求

优质护理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提升整体护理服务水平。《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进一步向纵深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作为目标[7],而对病人关怀则是优质护理的重要指征[8]。护理人文课程优化整合既有利于护士树立科学的护理理念,又有利于护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2 护理人文课程概述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尊严的维护、对价值的追求、对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人文与社会科学类下设包括教育学在内的19

个一级学科,护理教育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又应包括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美学、护理教育学、护理伦理学等人文课程[9]。

3 我国护理人文课程现状

3.1 教育者对护理人文课程重视程度较低

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95.5%的护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人文课程,但护生对目前开设的人文课程效果评价满意度不高,不满意者占13.6%[10]。我国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中,人文课程所占比例、授课时间与专业课程相比普遍偏低,课时安排不合理且课程内容较为单一,核心知识缺乏。多数医学院校将人文教学作为辅助课程或选修课程,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因实习、见习等耽误仅剩的、极少的人文课程[11]。此外,护理人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对隐性课程重视不足,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缺乏交叉渗透,课程缺乏整体规划和优化整合,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文课程的开设效果。

3.2 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差

我国护理人文课程的教授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方式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护生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加之护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生活阅历,很难将人文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进入临床实习后,带教老师多注重护理实践技能的教授和培训,系统性的人文知识培训相对有限,也容易导致护理人文理论与实践分离。

3.3 教师人文知识结构不合理

护理人文课程教学包括护理课程和人文课程两个不同学科领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没有丰富的临床护理实践经验和必要的护理专业知识,授课时就不能充分联系护理实际;但过度注重护理理论和操作教学,缺乏对人文知识的系统学习,又会违背人文教育初衷。当前,我国护理人文课程教授者多为非综合性人才,源自护理专业的教师又多注重护理专业教学,对人文知识的讲授简单、浅显,且多以传统性理论为主,缺乏人文思想的深层次探讨,容易导致护生对人文精神内涵认识不足,也不利于建设满足现代护理教育模式转变要求的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目标评价体系[12]。

3.4 校园人文环境熏陶缺乏

校园人文环境是学校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社会性的,而非自然形成的,包括共同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对护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培养护生的服务意识,增强护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医学院校多为单科性大学,与综合性院校相比,缺少与人文知识交叉融合的校园环境。部分院校不重视校园人文建设,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护生从中获益甚少。

3.5 缺乏科学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

大多护理院校采取考试或考察方式对人文课程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以课程理论知识为主,忽视对护生人文综合能力的考察,评价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映护生真实的人文素质情况,也无法正确地反馈人文课程效果。

4 护理人文课程体系优化整合的目标及思路

4.1 教育目标

根据护理本科教育发展趋势,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对护理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护士条例》对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要求[13],对护理人文课程进行优化整合,要求护生在掌握人文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加强护生人道主义精神,深化护生健康服务意识,培养护生集体责任感,增强护生合作意识,培养护生管理素质、沟通能力、书写技能、教育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使护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专业性人才。

4.2 整合思路

4.2.1 理论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护理院校教师及学生要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人文理论课程对培养护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改变以往重护理专业课程轻人文课程的观念;护生要自觉重视人文理论课程学习,培养对人文学科的兴趣。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将护理人文教育贯穿于护理教育全过程,根据《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对护理专业的课时要求及能力要求,在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上增加人文课程比重,扩大人文课程覆盖面;要确定护理人文核心课程,根据护生身心发展水平和不同教育阶段,兼顾护生个性和整体性需求,确定不同的人文教育内容,如根据不同年级护生知识结构特点针对性地制订教育方案;注重各人文课程的交叉渗透,将语文、哲学、马克思主义等基础人文课程与护理美学、护理人文修养、护理伦理学等护理人文课程中相同或相近的内容进行整合;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注重人文知识的渗透,如通过专业案例启发护生对人文关怀的思考。通过理论课程体系优化整合,可使课程体系满足护生对知识的需求,保证在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护生人文素质和能力。

4.2.2 实践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建议打破以往以护理技能实践为主的课程体系,增设人文实践课程。可采用情景教学、剖析典型案例等方式挖掘人文精神,引导护生深入思考并开展讨论,增强护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可组织护生利用周末、寒暑假进入社区、养老院等,为居民、老年人提供包括健康咨询在内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护生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心,教会护生将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转化[14];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引导护生换位思考,鼓励护生采用标准化病人形式操作练习,将人文素质考核作为护理专业实践考核的一部分。通过对人文实践课程的优化,可以提高护生的人文意识,利于护生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4.2.3 隐性课程的深度开发和提炼

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非正式、非官方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应仅通过课程教学传授人文思想,还应通过自身言行举止、价值观念、教育理念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职业行为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以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启发、引导和感染学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15];护理院校可以通过积极组织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如举办人文讲座、播放南丁格尔获奖者事迹、组织护生参加学术会议心得交流会等增强护生对人文护理的理解,树立积极的人文观念;也可以通过创造人文环境氛围,如更新图书馆人文类书目、展览学院优秀学生、优秀教师事迹来提升护生人文认知、加强护生人文意识。

4.2.4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

对必修类课程、限定性选修课程、非限定性选修课程进行整合,去除与必修课程相近的选修课程,减少课程重复性;增加护理人文必修课程、限定性选修课程比重;可根据护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增加非限定性人文选修课程种类,如增设网上通识教育课程、影视欣赏、经典诵读等课程,鼓励护生参与人文知识慕课学习,实行线上学习与线下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利用微信平台,让护生以小组形式推送人文相关信息。

4.2.5 人文课程教师与护理专业教师的优化整合

护理院校应组织教授人文课程的教师学习医学及护理学基础知识,使其了解护士临床工作情况,了解当今护患关系及护理发展形势;组织教授医学、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师学习人文课程,并组织考核;组织教授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师与教授人文课程的教师一起探讨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教师间相互学习,拓宽教师知识结构;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制作护生喜闻乐见的视频专题片,建立内容丰富的教学网站,开展灵活多变的授课形式,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等,积极探索将人文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护理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有效方法。

4.2.6 人文课程评价方式的优化整合

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新型考核方式取代以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多人测评取平均分值的方法进行考核。也可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取小组案例分析、期末撰写学习本课程心得、模拟面试等方式考核。除考查学生对人文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外,还应考查学生在护理操作、临床实践中对人文知识的运用情况。教师可通过问卷等形式获得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反馈,及时发现课程内容、课程教授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调整使之更优化。

5 小结

现代护理专业只有保持科学属性和人文属性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通过对护理人文课程的优化整合可以提高护生人文素质,进而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护理院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充分重视人文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人文课程的优化整合,改革以往人文课程教学方式和测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护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及专业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人文素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人文社科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