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凡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大理市喜洲镇是云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和重点侨乡之一,是电影“五朵金花”里金花的故乡,也是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喜洲古镇于2016年10月被国家住建部、财政部、发改委评选为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自此开展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2017年又被选入云南省创建全国一流特色小镇名单。按照大理市喜洲镇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的《云南大理喜洲白族特色小镇发展总体规划》,预计对古镇建设投资30.21亿元,已于2017年9月28日开工。2017年,大理市喜洲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52.61亿元,同比增长8%;接待中外游客344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2.0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 862元,同比增长10%。
大理市喜洲镇位于洱海西北侧,距州、市首府下关32 km,东抵洱海岸边,西依点苍山云弄、五台、沧浪三峰,南隔鸡鸣江与湾桥镇相连,北以龙首关为界,与上关镇毗邻。大丽公路、国道214线大凤路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捷。同时,大理市喜洲镇又地处滇中旅游区、滇西北旅游区和滇西旅游区结合部,位于大理苍洱旅游区的腹心地带,南有大理古城历史文化旅游为依托,北有洱源地热温泉旅游为补充,东与洱海湖上游和双廊古渔村旅游相联结,西有苍山生态旅游为犄角,拥有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的良好地理区位、交通区位和旅游区位条件。
1.2.1 自然资源丰富。大理市喜洲镇作为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不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拥有丰富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万亩良田与苍山洱海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周围还有海舌公园、蝴蝶泉、天龙洞和花甸坝等绮丽的自然景观。
1.2.2 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浓厚。与大部分东部地区不同的是大理市喜洲镇独具风情的民族特色,生活文化体验价值极高。走进喜洲镇,就可以看到至今保存完好的许多古建筑,如严家大院、董家大院等110幢“三坊一照壁”古白族民居、各种牌坊、照壁、门第,身着民族服装的本地人,还可以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有生皮、乳扇及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喜洲粑粑。此外,大理市喜洲镇依然保留着白族绕三灵和白族扎染技艺、白族居民彩绘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也为喜洲古镇增添了不少魅力。
开发古镇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喜洲古镇的开发还停留在观光阶段,指示牌、旅游公厕、停车场等一些基础设施不完善。来喜洲古镇游玩的游客基本集中在四方街,住宿、用餐的地方较少,接待能力有限,人流量多时往往拥挤不堪[1]。
旅游除了吃住以外,还包括出行、购物、娱乐、游玩。喜洲古镇的游客以观光游为主,提供的旅游产品没有产生较高的附加值。从购物来说,喜洲古镇提供的商品过于单一,主要是蓝染产品,大多来自工厂批发,质量参差不齐,但仅有几家是手工蓝染店,游客往往买了就走了,也不知道蓝染具体的加工过程。对于白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如“白族三道茶”“绕三灵”等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理解,不知其内涵。
提高地方的经济水平必然要发展商业,由于小镇规划,餐厅、酒吧、茶楼等一些商业用地的征用,导致居民大量外迁,当地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已经不多了,旅游业的发展让白族扎染、刺绣、银饰兴盛起来,就扎染技艺来说,工期长、工艺烦琐,成本高,古镇上仅仅只有几家手工蓝染店,更多的商品出自工厂机器。这些文化、生态环境上的变化改变了人文景观的原真性。人文环境的原真性就好比小镇的灵魂,缺少灵魂的小镇何谈发展。
明确大理市喜洲镇中国白族风情第一镇的总体定位,对小镇进行科学规划。以喜洲古镇为核心建设区,辐射带动区范围包括喜洲新镇区、沿海村庄以及古镇东侧的田园空间。学习其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完善小镇基础设施及旅游配套措施,如整治街道环境、设立游客接待点、配备智慧导游系统、完善消防设施,有效保护古建筑安全等,增强游客接待能力。
喜洲古镇与大理市其他古镇都属于白族建筑,在学习其他小镇建设经验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独树一帜的特色,避免同类产品的替代。作为民俗特色小镇,白族文化就是小镇的灵魂,有了灵魂才有生机与活力。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围绕白族文化特色的产业主题,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文创、农业为扩展产业,深入挖掘白族民俗文化,如“白族三道茶”、白族扎染技艺、白族传统节日等,可以赋予其新的内容,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参观蓝染工坊,让游客参与进来,了解白族历史文化[2]。
古镇旅游开发投资大,政府往往采用PPP模式来融资,企业的加入让小镇的商业管理效率更高,但企业因为追求经济效益可能会做出影响地方环境的决策。古镇的生态、文化环境等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复原。在开发过程中,政府要起到主导和监督作用,不能转让了经营权就撒手不管,当遇到多种问题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保护古镇的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永续性,把保护工作做全做细,任何时候不能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牺牲古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