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伦
英国繁荣基金项目“中英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比较研究”课题开设了多个分课题,其中“中英中小学教育装备标准比较研究”课题已经基本结题,接下来的一个新的分课题是“中英中小学学习空间比较研究”。进行一项研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研究目标,要对研究目标中的关键词做出概念的界定,即解决“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本文就是在这个新课题的背景下详细地讨论学习空间的概念。
要对一个事物的概念做出准确的界定,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该事物的本质属性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出来,另一个就是参与对该事物基本属性进行描述的人必须处于相同的语境之中。
对概念的界定,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或处理方式。
第一种方式(文字界定),认为概念的界定就是给概念下个确切的文字定义。但概念与定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概念是人类对事物本质的思维规定,而定义是对事物概念的语言表达;或者更加具体地说,概念就是停留在人类思维中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知,而定义则是用语言或文字将人类对事物本质属性思维的认知正确地描述或撰写出来。其实,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论中就存在着区分概念与定义的两种含义。(1)如果将“白马非马”这句话中前面的“白马”理解为具体的马(如:张家的那匹白马、李家的那匹黑马等),而将该句中后面的“马”规定为是马的概念,由于具体的马不是马的概念,则“白马非马”成立。(2)仍然认为句中的“白马”就是具体的马,但将该句中后面的“马”理解为是马的定义(如:属列举定义),由于具体的白马确实在马的定义范围之内,则“白马为马”成立。从而可以看出概念与定义本质上的不同。
需要特别指出,本文将不采用这种概念界定的方式,并将这种概念界定方式简称为“文字界定”。
第二种方式(认知界定),是将概念界定在一定的逻辑上合理的范围之内,让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认知规定在思维上能够基本统一,从而可以做出“此物非彼物”的正确判断即可。本文采用这种概念界定的方式,并将这种概念界定方式简称为“认知界定”。
本文所以采用这种认知界定的方式,是出于以下3个理由。
(1)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有时是多方面的,当人们根据该事物的本质属性对其下定义时,不同的人会根据事物不同的属性突出其特点而对其进行概念界定,于是就会出现一个事物的概念具有许多种文字定义的情况。例如,对“信息”概念的定义就有近百种,对“人工智能”的定义有几十种,对“教育装备”的定义也有十几种之多。定义的过多,是因为人们在进行概念界定时所处的语境不尽相同,从而对事物不同属性的关注点也就不同(关于这点后文要详细论述),于是在对概念进行界定时就会出现多种定义。同时,太多的定义不仅不会增强人们对事物概念的理解,反而会对概念的建立造成混乱。
(2)给概念下文字定义时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属+种差”定义法、词法定义法、情境定义法、内涵定义法、外延定义法、列举定义法等诸多方法。每种定义法对事物概念的界定原则都不相同,从而也会产生众多的定义,同样会造成概念认识上的混乱。尤其是一些不够完备的定义法,例如像列举定义法,如前所述它违反了“白马非马”的界定原则,使其定义造成人们错误的认知。列举定义的典型形式(如对马的定义)是:“对白马、黑马、红马、花马等动物的总称为马”。此时,显然满足的是“白马为马”的论断。但如果“白马为马”成立,则句子后面的马绝不是马的概念。
(3)为了避免上述情形发生,不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对事物概念进行界定多是采用认知界定的概念界定方式。中小学生通过对事物概念的学习,能够从本质上区分不同的事物即可。例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清楚地判断出哪些事物属于人工智能,哪些事物不是人工智能,目的就达到了;而不必让学生背诵人工智能的各种文字定义条文。对概念理解的教学目标要远远优于对文字定义生记硬背的教学目标。
对概念进行界定时人们应该处于相同的语境(context)之中。语境,即为参与者生存场(exist fi eld)重叠的部分,或者说是他们生存场的交集。而生存场就是人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以及社会环境等生存境遇。
建立概念是人的一种思维形态(thought form)。思维形态是不同于物质形态(physical form)的,物质形态没有正误之分,比如日出日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形态,但是思维形态却不是这样,由于人们存在专业背景、知识结构、观察视角以及态度立场等方面的差异,就产生了对一个事物本质的判断得出截然不同结果的现象。举个例子:两个人在街上打架,对于一个社会学家或者一个记者,他会说:“这是警匪之战”或“黑社会火并”;对于一个生物学家,他会说:“这是两只高级灵长目动物在做肉体搏斗”;对于一个物理学家,会说:“这是两个非刚性物体在做非完全弹性碰撞”。其实,他们显然都指出了这个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但是,由于这个事物有多种属性,而观察者又没有处于同一个语境之中,他们各自关注的属性不同,所以对同一事物做出了完全不同的本质判断。对于上面的例子,如果观察者都处于社会学语境中,则会共同得出第一种判断;如果他们都处于生物学语境中,则会共同得出第二种判断;如果他们都处于物理学语境中,则会共同得出第三种判断。所以,当我们对一个事物进行概念界定时,就必须首先使我们处于相同的语境之中,各说各话是不能够得出正确的判断的。
不能构成共同语境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参与者的生存场之间本来就没有相同的可重叠的部分,这种情况少见,除非是与原始的印第安人或婴幼儿进行交谈;另一个是参与者的生存场有相同的部分,但是并没有使这些相同部分重合,这种情况居多。例如:一位教育装备理论研究者与一位教育装备生产企业的老总讨论教育装备的概念问题,这位企业老总认为教室中的空调设备不应属于教育装备的范畴,因为那既不是教师直接使用的教具也不是学生直接使用的学具。而理论研究者认为空调器既然是构成教学环境的一部分,就属于支撑教学的教育资源,又因为是人工制造,所以根据“教育装备是教育的人工资源”的定义就应该是教育装备。其实,在讨论之前理论研究者与企业老总之间并没有做一个约定,以使他们的讨论处于同一语境当中,理论研究者的语境是教育的大环境,而企业老总的语境是企业产品的类型。所以,在进行概念界定时,创建相同的语境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要想把一个事物的概念界定清楚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个是要讨论这个事物的起源,另一个是要讨论这个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事物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应该是辩证统一的。所以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在一个共同的教育装备的语境下对学习空间的起源与本质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从而实现对学习空间概念的认知界定。
为了能够对学习空间的概念进行较为准确的界定,先从学习空间发展的历史对其进行分析,同时在教育装备的语境下对学习空间的概念做详细的说明。
(1)作为汉语专用名词的起源分析
“学习空间”一词在汉语中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或者说它应该属于一个新名词,甚至在有名的《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中竟然没有“学习空间”这个词汇的概念界定,说明这个词汇在20世纪90年代还没有成为一个专用名词。汉语“学习空间”这个词汇是由“学习”和“空间”两个词构成。《教育大辞典》中将“学习”界定为:“学习(learning)作为结果,指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变化。作为过程,指个体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教育大辞典》中没有对“空间”概念的界定,这可以理解,因为该词典是一个教育类的词典。但是其中对相关的“空间观念”做出了定义,对“空间观念”概念的界定为:“物体的大小、形状、结构、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留下的直觉的且有一些概括性的形象。”从中可以分析出,“空间”就应该是物体的大小、形状、结构、位置关系。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指出,之所以必须在《教育大辞典》中去查找“空间”的概念正是希望让我们的讨论处于教育装备或者起码首先处于教育的语境之中。
从互联网上进行查询发现,汉语“学习空间”这个词汇在杂志上第一次杂志上出现是在一篇1987年刊出的名为《教室及其多样化》(《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作者倪怡)文章的关键词中。这个词汇在学位论文中第一次出现是在一篇1991年完成名为《儿童节目内容分析之研究》(作者为台南师范学院的兰美幸)的硕士学位论文中。这个词汇在著作中第一次出现则是在一本1992年出版名为《通向神童的诀窍》([日]中松义郎著,马庆田译)的书中,其中提到“制造一个三面封闭的学习空间”。而这个词汇在报纸上第一次出现是在一篇1999年7月6日刊登在《滕州日报》上名为《为全市考生营造宁静的学习空间》的文章标题上。以后,“学习空间”这个词汇逐渐作为专用名词多次在文章中出现。
(2)作为英语专用名词的起源分析
作为英语专用名词,汉语“学习空间”被译为“learning spaces”,这也是由2个单词组成。《教育大辞典》中对英语“教学”teach与英语“学习”learn的词源都做了说明,认为“教学”“该词英语teaching源于古条顿语的talkjan,它与‘学习’learn是同源派生出来的两个词”,就是说teach和learn是同源的。但是,英语中的teach仅是“教”的意思,其名词化后teacher表示教师;而英语中的learn仅是“学”的意思,名词化后learner表示学习者、学生。而汉语的“教学”则具有“教”和“学”两种行为,这是英语teaching与汉语“教学”的区别。英语space表示太空的意思,复数形式的名词spaces才有空间的意思。所以,“学习空间”的正确英语表述是“learning spaces”,而不是“learning space”(学习太空 )。
从互联网上进行查询发现,“learning spaces”这个词组作为专用名词有可能最早出现在1967年出版,作者为Rosen与Marvin J合著书名为"Preparing education specif i cations for college learning spaces"的一本书中和书名中。
如前所述,汉语“学习空间”一词是由“学习”和“空间”2个词构成(英语“learning spaces”也基本与此相同),所以我们下面要从学习的起源和空间的起源出发,讨论学习空间的起源问题。
(1)学习的起源
学习与教育、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关于这一点会在学习空间的本质问题讨论时详细说明),学习的起源和教育的起源是相同的。关于教育的起源一般有4种学说。①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动物基于它们固有的天赋和保存自己种类的本能才把“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而小动物在此过程中就是在学习。②教育的心理模仿起源说。是从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即无意识的学习。③教育的劳动起源说。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理论界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教育产生的最初的本源,学习劳动技能是劳动的基本条件。④教育的人类社会需求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是社会群体传递文化于个体和个体社会化的需求,而受者在其中的地位就是学习。其中教育和学习起源于人类社会需求是目前大家比较一致公认的起源学说。
可以看出,学习最开始是出于动物本能的,但是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必须。所以,如果我们讨论的是人类的学习,则学习应该起源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出现。
(2)空间的起源
如果将空间理解为物理的场所,则空间分为自然空间和人工(制造)空间。既然本文是在教育装备的语境下进行概念界定,教育装备是人工教育资源,自然空间的起源又涉及宇宙的起源问题,这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而人工空间因为是人造物的属性,它一定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人工空间物多见于人类生活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如:房屋、田地、场院、猪栏等等。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加强,具有社会集体活动功能的人工空间物也逐渐地被建立起来,同时一些用于宗教祭祀活动的场所、建筑也应运而生。所以,人工空间物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集体活动的社会需求。
(3)学习空间的起源
学习行为和人工空间物都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需求,所以学习空间物也就一定起源于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需求了。从教育装备的角度(语境)分析,学习空间物的起源可纳入教育装备的起源。因为学习属于教育教学的范畴,而空间是“物体的大小、形状、结构、位置关系”,其中的那个“物体”是实在物,它可能是一个自然物,也可能是个人工物,当它是人工物并成为教育资源时,学习空间物就具备了教育人工资源(即教育装备)的属性了。下面我们要论证:学习空间物和教育装备一样是与教育同源的。
学习空间物起源于何时,需要考古学的研究结论。考古发现中国最早出现的学习空间物是在公元前4800至公元前4300年,从年代上讲那时中华大地应处于夏代之前的原始氏族社会,或者说人类社会刚刚建立的时期。据《中外教育史大事对照年表》(汪刘生、黄新宪编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中描述,西安市半坡村仰韶时期(4800 BC ~ 4300 BC)文化遗址有一间160余平方米的大房子,里面有早期的图形文字。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氏族活动的场所,而这些活动起着教育的作用,该场所被认为是最早的学校。而据《中外教育史》(王晓华、叶富贵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一书中所述,国外的考古学家认为古巴比伦在大约公元前2100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这些学校主要使用泥板作为书写工具,因此称为“泥板学校”,泥板学校显然也属于学习空间物的一种形式。古巴比伦时期被认为是奴隶制社会,也是人类早期形成的社会。
由此可见,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类的社会需求。而教育一旦产生教育装备就随即产生,同时作为教育装备的古代学习空间物(如古代学校)也就以教育的人工资源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所以可以说:学习空间物是教育的需求,它是与教育装备同源的,也是与教育同源的。
学习空间的本质涉及学习的本质和空间的本质问题。与学习空间的起源讨论一样,我们先分别讨论学习的本质和空间的本质,再对学习空间的本质做出一个完整的描述。
(1)学习的本质
《教育大辞典》中对“学习”概念的界定除了前文所述部分,还有:“学习(learning)……根据不同标准可作多种分类。按内容可分认知的、情感的和运动技能的三大类。认知学习又可分言语信息、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3个亚类。按学习过程特征可分试误式学习与顿悟式学习。按是否理解,可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又可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等。”从这些详细的分类细目中可以看出学习行为的一些主要功能,同时在《教育大辞典》的相关词语的条目中也可以发现与学习的关系,如:教学、教育等。
《教育大辞典》中将“教学”概念界定为:“教学(teaching)。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特点为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学校中是由教师和其他权威人士在制定目标和学习活动时有意安排的。当代中国学者有的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所以,学习与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教学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学习则强调了学生的学。同时,由于上述界定中教学又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所以与教育的概念产生了必然的关联性。
《教育大辞典》中将“教育”概念界定为:“教育(education)。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从中可见,教育是个大概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所以教学就成为教育概念下一个小一些的概念;又由于教学被《教育大辞典》概念界定中描述为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所以学习又是属于教学概念下一个更小一些的概念。于是可以判断出,学习必然反映着教育与教学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的存在价值,而教育的存在价值由教育的两大功能体现:第一是教人做人,第二是教人做事。所以,学习的本质就应该是学习做人和学习做事。而在教育装备语境下讨论的学习,则是学校教学环境或条件下学生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学习行为。
(2)空间的本质
空间的本质是最不容易进行描述的,这是因为空间与时间一样都属于“哲学范畴”(即最大的概念)。时间曾被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界定为:由于我们人人都要面对那终将到来的死亡而感悟出来的本征的时间。这一感悟是来自人类心灵的感悟。仿此可以将空间界定为:由于我们人人所具有的肢体和运动而感悟出来的三维的空间。这一感悟则是来自人类肉体的感悟。我们现在已知的所有物理变量,几乎都可以表为空间和时间的函数:f(x,y,z,t),其中f是函数(可代表质量、速度、场强、温度等一切物理量),x,y,z为三维空间坐标,t为一维时间坐标。从上面的描述可以感悟出来,空间与时间不是物,而是宇宙这个物质世界的两个最基本的属性。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将“空间”一词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辞海》中对“空间”的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一定的范围”。分析《教育大辞典》中对“空间观念”的概念界定可知,“空间”是物体的大小、形状、结构、位置关系。从这些权威词(辞)典中可见,它们对“空间”的概念界定是基本一致的,认为空间不是指物质本身,而是物质的特征或属性,如:长宽高、基本形态、广延性、范围、形状、结构、位置等。所以,我们现在讨论的空间的本质不是一个实体的本质,而是这个实体属性的本质;而空间的属性就是一个实体属性的属性了。应该注意到,汉语对空间的解释与英语对spaces的解释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指物体的属性而另一个则是指物体本身,这一点对我们以下的讨论特别重要。
所以,在教育装备的语境下讨论空间的本质问题,就是谈教育教学人工物质(物理)环境或教育教学人工物质(物理)条件属性的本质。它的本质是反映出教育教学物质环境和物质条件构成的属性,以及这些属性是否真正起着支撑教育教学过程稳定实施的作用。
(3)学习空间的本质
在教育装备的语境下,根据前面对学习本质和空间本质的讨论,基本可以确认学习空间的本质属性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①学习空间主要是指能够支持和保障学生自主学习那个物理环境的属性,而不是物理环境本身。②学习空间所指的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在教室的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教的行为,也有学生学的行为,所以普通教室的结构特点及属性也属于学习空间的范畴。③研究教育装备的目的是发现教育装备的教育教学适用性或其有效性,学习空间既然是反映教育教学物理环境的属性,所以它正是教育装备研究的内容。④研究学习空间不是研究用于学习的物理实体本身,而是研究这些物理实体的构成属性问题。
综上所述,学习空间并不是人们一般认为的那样:学习空间就是“用于学习的场所”(许亚峰,2015)。如果必须给学习空间下一个文字定义的话,可以将学习空间界定为“用于学习的场所的属性”。
学习空间除了容易与learning spaces混淆外,还容易与学习条件、学习环境等造成意义上的混淆。在《教育大辞典》中,学习条件(conditions of learning)被界定为:“促进学习发生的条件。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某些可观察到的条件下发生的事件。”而学习环境(learning environment)被界定为:“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的条件。在学校教育中,主要包含校园、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操场等设施和设备条件,它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所以,学习条件包括了支持学习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教师、学生等),而学习环境则专指支持学习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学习空间概念的不同点在于:它们与英语学习空间概念一样都是指参与学习过程中的物或人,而学习空间真正的意义所在是指参与学习过程中物的属性。
本文题为“教育装备语境下学习空间概念的另类界定”,内容阐述了在对学习空间概念进行认知界定时与一般的文字界定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区别。
(1)概念界定采取的方式不同,本文没有采取一般的文字界定的方式,即没有给学习空间做一个确切的文字定义,而是通过对其起源与本质的讨论让人们在头脑中建立起它的思维概念,进行认知界定,从而能够正确地判断出什么是学习空间,什么不是学习空间。
(2)本文对空间的理解与英文和国内一般对空间的理解不同,空间不是物,而是物的属性。所以学习空间不是具体物化的用于学习的场所,而是反映用于学习的场所的属性。
(3)本文是在教育装备的语境下讨论学习空间,与一般在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的语境下讨论不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语境下讨论学习空间更加关注学习空间的技术实现和强调教师学生的使用水平,这是对使用者提出的要求;而教育装备语境下讨论的学习空间则更加关注其教育教学适用性或有效性问题,使得这些学习空间物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渺无痕迹”的教育装备属性,这是对装备物提出的要求。
“中英中小学学习空间比较研究”是英国繁荣基金项目“中英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比较研究”课题的一个分课题。这个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是比较研究法。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比较研究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教育装备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其研究方法也完全能够采用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又称类比分析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研究既有在空间上的比较(称地区比较),也有在时间上的比较(称历史比较),空间上的比较研究是最为常用的。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的中英中小学学习空间的比较研究既采用空间上的比较研究,发现中英两国地域之间中小学学习空间上的不同,也注意考察两个国家不同时期中小学学习空间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比较研究法并不给比较的结果下一个孰是孰非、孰好孰坏的结论。但是,不下是非结论不等于不做客观分析,比较研究法必须对结果产生的原因或与结果相关的要素做出详细的分析。两个国家之间的比较结果其原因往往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但是教育以及教育装备的发展情况却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文明一定趋同,文化必须求异”(或“文化必须存异”),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不具有可比性,但他们的文明程度是具有可比性的。中英中小学学习空间一定受着各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发现这些差异性在教育装备上的影响和表现,对于教育装备研究的发展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最后需要说明,中英两国在专用名词“教育装备”和“学习空间”上的理解都是具有差异性的。关于“学习空间”一词理解的差异性在前文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此处仅对“教育装备”一词的差异性做一些分析。英国繁荣基金项目中使用的“Educational Technology”一词通常不被译为“教育技术”而是译为“教育科技”,它相当于中国的“教育装备”一词。在英国没有“Educational Equipment”这个名词,代替中国使用的“教育装备”一词的是英文“Educational Technology”。这里这个英文名词的汉语意思是“教育科技”,而不被翻译成“教育技术”。中国目前使用的“教育技术”一词来源于美国。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对教育技术下的定义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 utilization,management,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该定义传到中国后被业界确定为公认的“教育技术94定义”,原文被译为:“教育技术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但是,原文中“Instructional Technology”一词原意是“教学技术”,而非“教育技术”。中国教育技术业界将其翻译成“教育技术”有夸大其作用的目的,并在此后的使用中,又将“教育技术”一词的英文名称使用了“Educational Technology”,而不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于是“Educational Technology”在中国就有了两个不同的意思,在讨论从美国引进的教育技术和中国传统的电化教育问题时,这个名词代表的是“教育技术”;而在讨论中国与英国的教育装备问题时,这个名词被翻译成“教育科技”。
为了验证上述分析,在进行“中英中小学教育装备标准比较研究”分课题研究的同时,在课题组走访了英国教育供应商协会BESA(British Educational Suppliers Association),参观了2017年英国教育培训与教育科技会展BETT Show(British Educational Training and Technology Show),考察了英国伦敦市的6所中小学校的基础上做出判断:无论从英国教育科技行业协会的认定上,还是从英国教育科技企业展会展品的认定上,以至于在用户(中小学校)对教育科技产品使用的认定上,他们都是将“Educational Technology”一词译为中国的“教育科技”,并认定它所表达的意思与中国的“教育装备”一词是一致的。